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閱讀研究

時間:2022-01-02 10:59:04

導語: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閱讀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課堂個性化閱讀研究

摘要: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對文本思考的角度是有差異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其進行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其發散能力、創新能力,為其以后的自主閱讀提供有效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個性化閱讀;敘事視角

在《周易•系辭上》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由于生活經驗及所積累的知識不同,學生的閱讀會顯現出鮮明的個性化特點。閱讀時,學生會認為是自己在與作者促膝而談,通過作者的文字,學生會找到蛛絲馬跡,感知世事,感悟生活,有時還會聯系自己的經歷,獲得獨特的感受,并且銘刻于心。這樣的閱讀教學無疑是成功的。所以,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將個性化閱讀重視起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所積累的知識,使其在思維及情感活動中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曾經的功利化、整體劃一的解讀方式會逐漸被多元化的解讀所替代。多元化閱讀也叫個性化閱讀,如何開展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從不同視角出發理解文本,也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進行有層次地閱讀,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幾篇文章進行發散式的閱讀,重點是喚醒學生的閱讀積累,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

一、激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文本,實現個性化的閱讀

作者在表達想法、抒發情感的時候,會根據所具有的素材進行創作思路的謀劃,找到為文的表現形式。例如,有的作者可能積累了一些事件,并準備應用事件的敘述來闡述觀點,所以文章更偏向于敘事;有的作者內心噴發出無數感想,并覺得“一切景語皆是情語”,所以文章更偏向于抒情。對有著這兩種表現形式的文本,學生在閱讀時要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選擇切入的角度進行閱讀。對于敘事性的文章,有些學生會根據自己敏感的角度進行選擇切入的角度,或從敘事視角切入,或從敘述內容切入。可以說,對切入點的選擇透露著學生的個性。有些學生概括能力強,便從內容入手;有些學生辦事高效,便從敘事時間入手。同理,抒情性文章也是如此。學生可順從自己的興趣,或選擇從思想情感角度出發,或選擇從表達技巧出發,這樣其在閱讀時可以抓到重點,快速準確理解文章主旨。以敘事視角切入的閱讀為例。雖然作品是作者的寫作產物,但有時作者并非文本的敘述者,敘述者是真實的作者的筆下之物,代替原作者進行敘事文本對話。所以敘事主體既是作者也是敘述者。可能一部作品僅僅對應著一個作者,但敘述者卻不僅僅只有一個,它像是文本的多個“門眼”,讀者常常會選擇一個,也就是其中一個敘事視角進行文本的解讀。敘事視角解讀的不同,會使讀者產生不同的閱讀感受。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關注點進行敘事角度的把握。例如,在閱讀曹禺的《雷雨》時,學生可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選擇視角,有的選擇繁漪進行解讀,分析她的摧毀與被摧毀。作為被摧毀者,繁漪曾經也像周沖一樣天真浪漫,但是后來周樸園一次醉酒說出一些陳年舊事,打破其心底的天真,緊接著就是周萍的欺騙,這父子兩人將繁漪推向了“深淵”,使繁漪由被摧毀者變成了一個摧毀者。有的學生喜歡周沖,覺得他鮮活自如、充滿正義感,由他最終的死去來挖掘作者的思想:“個人的反抗是會失敗的,無論你是自私抑或無私,無論你是認識到現實的殘酷,還是對現實抱有美好的憧憬”,并充分認識周沖這一人物在劇作中顯現的作用:“周沖是作者放置在小說中的一個希望”。《雷雨》中涉及到眾多人物,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值得單獨提出來充當閱讀文本的一個切入視角。

二、激發學生進行層次化的閱讀,實現個性化閱讀

為文如同繪畫,先畫遠山還是先畫近景,需要作者事先進行設計。換句話說,在進行文章創作之初,作者就要想好文章的層次,要逐一表現某一件事、某一情感、某一思想。這樣一來,讀者閱讀文章的時候就可進行層次化的探究,像剝開“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揭開文章的主旨。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注意文章的層次,并根據其自身的閱讀習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閱讀,或從文章的標題切入,或從文章的文眼切入,或從文本的行文思路切入對文本進行解讀。當然這是從整體把握的角度而言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精讀細讀,或由關鍵字句的品味開始,或從文本留白的咂味入手。在每一層次的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視角,進行深層次地閱讀。在精讀層面,有的學生會從文本充滿暗示的關鍵字句入手。例如,有學生在閱讀魯迅的《祝福》時會從關鍵字句入手發掘文章內涵。當祥林嫂被婆婆家抓走后,魯四爺說了三次充滿意味的話:第一個是“可惡——然而”,其中“可惡”是表示對搶人行為的不滿,認為這會損害魯家的顏面,“然而”表現自己對搶人這件事的認可,這從側面表現出魯四爺的封建禮教思想,以及冷酷、偽善的丑陋嘴臉。有的學生則從文本的留白入手,賞味“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力量。例如,在閱讀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一文時,學生從最后的那片葉子入手,引出貝爾曼,感受作者對偉大無私友情的謳歌。

三、激發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實現個性化閱讀

閱讀不能止于一個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對比閱讀,以這樣一種方式實現文本的拓展延伸,進而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對此,教師可將同時期的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對比閱讀,通過對比使作者不同時期的思想及創作風格的差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更能夠感受該時期作者作品的思想內涵。而且多個作品放在一起進行閱讀,學生所面對的閱讀面較為廣闊,更易打開其思路,使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例如,在學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作者不同時期的詞作進行對比閱讀。經過對比,學生會體會出李煜在不同時期的思想情感、創作風格的不同之處。降宋之前其作品多表現宮廷生活及男歡女愛,而降宋之后則變為對亡國、世事變遷的感慨。閱讀時,學生各抒己見,實現個性化閱讀。閱讀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閱讀活動是通過個性化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所以,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并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閱讀思維、閱讀習慣進行閱讀。

參考文獻:

[1]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2]張寅德.敘述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作者:莊燕青 單位: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