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

時間:2022-10-29 11:08:07

導語: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

[摘要]大學英語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公共課。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的同時,還承擔著課程思政的任務。因此,教師準確掌握大學英語的課程思政價值和優勢,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課程思政活動,是新時期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關鍵。文章立足于個人大學英語教學經驗,系統總結了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價值和開展優勢,提出了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進一步深化了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認識,為更好地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實踐路徑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課,同樣承擔著課程思政的任務,因其特殊的知識內容和教學方式,表現出了獨具個性化的課程思政價值。英語教師應立足于課程特征和學生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施系統化的路徑,更好地進行課程思政工作。

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價值

1.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一直以來,我國高校的“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之間呈現割裂狀態,各門專業課主要開展專業知識教育活動,而思政課程則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兩項教學工作很少形成交集,由此出現了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和效果的局限性,導致部分學生存在著“專業素質高,而思政修養差”的問題。課程思政就是要求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在內的所有課程都承擔起思政教育任務,實現“專業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既能培養學生英語專業的讀、說、聽、寫能力,又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政治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效提升人才培養價值。這十分契合我國課程思政工作全員、全程、全課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標。2.創新課程教學內容。課程思政的核心任務就是在各類課程的教學工作中融入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思想,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修養。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工作,一方面必然要引入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相關的教學素材,如大量的時政材料、新聞素材等,可以充實英語聽、說、讀、寫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會立足于個人生活感受和經驗向學生傳輸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這無疑改變了以往大學英語教學中單純地以專業知識傳授為主的局面,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耳目一新、更具親和力的感覺。學生能夠獲得英語專業知識以外的思想熏陶、政治教育和情感引導,從而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英語知識學習,這不僅可以提高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順利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雙重目標。3.增強課程協同效應。大學英語與其他課程同行同向地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時,還可以形成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應。一是大學英語與其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實踐課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可以充分立足于各門課程的知識特點和教學特點,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使其成為有知識、有理想、有道德的優秀人才。二是大學英語與其他課程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責任感、進取心,使其能夠樹立遠大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質量和效率,從而也有利于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三是大學英語與其他課程協同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能夠進一步推動各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一體化”進程,以課程思政為“紐帶”,強化各門課程之間的配合度,協同強化專業知識的教學質量。

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優勢

大學英語主要是圍繞著聽、說、讀、寫的英語知識教學工作而展開的,其特殊的教學內容和模式也形成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工作的獨特優勢,具體可總結為以下幾方面。1.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大學英語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四項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每一項內容都具有個性化的知識特點和教學方式,為大學英語開展課程思政工作提供了多樣的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活動。大學英語“聽力”板塊可以引入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簡短材料,對學生實施簡單化、初級性的思想政治熏陶。大學英語“口語”板塊可以在學生之間開展思政對話,使其在互動、交流中形成正確、健康的思想政治觀。大學英語“閱讀”板塊可以引入比較長的、具有深度的思政教育材料,促使學生在閱讀、分析、推理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政理念。大學英語“寫作”板塊可以設置思政主題,開展英語寫作活動,便于學生表達個人對于思政主題的認識。多樣化的思政教學方式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思政素質,提高其思政修養。2.對話性的思政教育過程。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教育課程,具有明顯的“對話性”特點,所有能夠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素材和議題都能引入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材料,構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主題。教師可以利用介紹材料、分析專業知識的機會,向學生傳達積極健康的思想政治觀念,使學生提高個人思政修養。例如,英語教師在口語教學過程中引入“肺炎”相關議題,鼓勵學生用英語闡述個人如何預防肺炎,如何規避網絡謠言,如何對家長進行宣傳和引導,如何執行政府和學校的規定等。英語教師在點評學生觀點的時候,要引入一些積極健康、正能量的思想觀念及案例,引導學生自覺提高個人語言能力及行為修養,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其對黨和國家的信心。通過對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政修養,高效提升課程思政工作的質量。3.人文性的思政教育內容。大學英語教學內容還具有明顯的人文性特征,既涉及大量的社會新聞、時事政策、歷史事件,又涉及藝術知識、文學知識、哲理思想等。這些內容本身就具有明顯的教育性、引導性、感染性特征,尤其是閱讀資料、寫作參考、聽力素材等,其本身便是思政主題內容,具有明顯的思政教育價值。在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可以在引入人文性知識時,直接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例如,一些英語閱讀素材對比分析了中西方政治體制特征,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生背景和優勢;部分閱讀素材通過講歷史故事、社會事件的方式傳達出“仁、義、禮、智、信”的核心思想,有些內容感人至深,發人深省,具有良好的凈化心靈、塑造品質的價值,而這是其他專業基礎課、專業實踐課進行課程思政工作時所不具備的優勢,進一步凸顯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的獨特價值。

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1.設定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雙重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既決定著教師對于教學任務的認識,又統領著教學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高校英語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緊迫性與必要性,加強對課程思政定義、內容與內涵的研究,繼而改變傳統英語課堂中單純以知識教育為主的目標機制,形成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的雙重課程目標。英語教師應同等看待兩項目標,遵循交融、互促的原則,以英語教學目標推動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再以課程思政目標輔助英語專業知識教學工作,二者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協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2.建構系統而深入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教學計劃是踐行教學目標、指導教學工作的關鍵要素。大學英語教師在設定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雙重課程目標之后,需要立足聽、說、讀、寫四個板塊的知識,建構起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第一,英語教師需要詳細設計每一個知識板塊的課程思政任務,如“聽力”板塊培養學生掌握簡單的思政事件;“口語”板塊引入學生關注的思政現狀、社會熱點,使其形成健康的思政觀念;“閱讀”板塊可增加深入、系統的思政知識,使學生在思考、推理的過程中提高個人思政修養;“寫作”板塊可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正能量的觀點和思想。第二,英語教師圍繞每一個知識板塊的課程思政目標和知識內容特點,選擇兼具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雙重特征的素材,為學生建構合適的主體教學內容。第三,英語教師需遵循宏觀謀劃、層層遞進的原則,注意各知識板塊內部及各板塊之間思政內容的配合,以提高課程思政的有序性與協同性。3.根據學生反饋,靈活調整課程思政教學。大學英語具有明顯的對話性與人文性特征,很多內容都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中展開的。因此,英語教師在嚴格執行教學計劃,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過程中,還必須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調整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師在與學生開展對話,或者是點評學生閱讀材料、寫作內容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所傳達出的思想、觀念,靈活選擇與其表述相關的思政內容,以提升教育和引導有效性。這既需要英語教師擁有課程思政的意識、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又要求教師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觀念。另外,英語教師還應在課堂之外加強自我學習,努力提高個人思政素養,從而為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奠定基礎。4.實施契合英語特征的課程思政評價方式。有效的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政觀念。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從“課中表現”與“課后考核”兩個方面來評價學生的課程思政學習結果。首先,英語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那些傳達正確思政觀念、表現出正能量觀點的同學,借此引導其他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思政觀念,營造良好的思政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政觀念和行為。其次,英語教師在課程結束之后,設計英語考試題目和評分標準的時候,應結合考試內容引入相關思政素材,對于表達正確思政觀念和正能量思想的學生應給予更高的分數,以進一步強化學生提高個人思政修養的意識和行為。

總體來說,全員、全程、全課程思政教育是當前我國高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公共課,承擔著課程思政的任務。在英語教學中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增強課程協同效應,呈現出多樣化的價值。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優勢表現有: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方式、對話性的思政教育過程、人文性的思政教育內容等?;诖?,英語教師應率先設定雙重課程目標,即專業教學目標和課程思政目標,據此建構系統而深入的課程思政教學計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反饋靈活調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最終還要實施契合英語特征的課程思政評價方式,以實現英語知識教育和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在提高學生英語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政修養。

參考文獻:

[1]何廣鏗.英語教學法教程:理論與實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4.

[2]張玉青.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究[J].海外英語,2020(1):174-175.

[3]項伙珍.關于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2):30-32.

作者:閆子真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