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10-02 04:23:00
導語:居住區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回顧了我國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簡單歷程,分析了園藝設計體系和中國園林設計的特點,探討了當代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研究、借鑒傳統園林蘊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現地域景觀的手法,以創造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標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個性鮮明的空間環境形象。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國元素
“環境”在這里是指居住區的外部環境,是為全體居民提供的公共空間。對于居住區環境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常常提到的有空間環境、生態環境、交通環境、視覺環境、景觀環境、綠地環境、人文環境等,這恰恰說明了居住區環境所承擔的多方面的功能和責任,也說明了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復雜性和高度綜合性。
環境景觀在居住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們活動的步行道、廣場、休息觀景的空間中,創造性地設計能賦予空間一定的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回顧
早期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往往被簡單地理解為綠化設計,景觀布置也以園藝綠化為主,景觀規劃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往往成為建筑設計的附屬,未經深入設計的環境效果難免不盡人意。很多人認為景觀就是對已有空間的一種美化,許多建設項目毫不考慮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建筑完工之后,才讓景觀師“隨便種種樹栽栽花”。這其實都是缺乏整體景觀概念的行為。雖然局部環境設計也屬于景觀,但景觀應是更大層次上的一種統率。美好的景觀是一種和諧,一種完整,任何將我們的環境割裂成部分來設計的思想都是不對的。
如今居住區的景觀環境愈來愈受房地產發展商和居民的重視,現代住區環境景觀的營造也是一種大的發展趨勢。
然而,中國房地產發展起步較晚,專業從事住宅環境設計人員較少,不少是相關專業特別是建筑專業人員在完成建筑設計后進行輔助的環境設計,在設計概念和手法上都還不太成熟,常常認為國外的環境設計都是好的,是現代化的標志,并在設計中大量采用。比如美國的貝爾高林,在深圳的鴻端花園、金港豪庭可以看到其嫻熟的設計手法,特別是對水景的處理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許多房地產開發商特別是中小型公司為了在市場上取得競爭的優勢,盲目借鑒貝爾高林等國外優秀景觀設計公司的作品,甚至模仿其設計表現形式,東湊西拼,表現出不倫不類的形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設計?這是每一個設計師所應該思索的問題。從古希臘和羅馬帝國,再到法蘭西帝國和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者,都曾用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形式,甚至同樣的精神在建造城市和景觀,它們如同一個不散的幽靈,最終來到了中國的城市,成為當代許多中國人主動或被動的認同。幾乎每一個城市至少有一個大廣場,幾乎所有這些廣場的模范就是凡爾賽宮前的廣場和模紋花壇,或是羅馬圣比德廣場,或者是北京太和殿前的廣場,我們的居住景觀又何嘗不是如此?
2園林設計體系
國際園景建筑家聯合會1954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第四次大會上,英國造園家杰利克在致辭時把世界造園體系分為:中國體系、西亞體系、歐洲體系。
中國體系:典雅且精致。中國的古典園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現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渾然一體,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現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在唐宋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園林,或參與造園工作,將詩與畫融入到了園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園林建筑不再僅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讓園林的人文風景突現了出來。
西亞體系,主要是指巴比倫、埃及、古波斯的園林,它們采取方直的規劃、齊正的栽植和規則的水渠,園林風貌較為嚴整,后來這一手法為阿拉伯人所繼承,成為伊斯蘭園林的主要傳統,在平面布置上把園林建成“田”字,用縱橫軸線分作四區,十字林蔭路交叉處設置中心水池,把水當作園林的靈魂,使水在園林中盡量發揮作用。這種造園水法后來傳到意大利,更演變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處庭園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為歐洲園林必不可少的點綴。
歐洲體系:規整而有序歐洲體系,在發展演變中較多地吸收了西亞風格,互相借鑒,互相滲透,最后形成自己“規整和有序”的園林藝術特色。其最顯著的特點是,花園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聳立著主體建筑,建筑的軸線也同樣是園林景物的軸線;園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樹木均按照人的意圖有序地布置,顯現出強烈的理性色彩。
3中國園林的特色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載體,它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而且與西方園林藝術相比,它突出地抒發了中華民族對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與熱愛。
景觀應該包括自然和人文兩部分,是我們視力所及范圍內的一切東西:自然的,人造的,同時還包括觀看者的心靈感受和浮現的聯想。景觀應該是能夠帶給人愉悅,提高人生活質量的環境。中國承德的避暑山莊、北京的頤和園、蘇州的拙政園、留園和環秀山莊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這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園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
由于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追求便各有側重。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并提出了黃金率。羅馬時期的維特魯威在他的《建筑十書》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問題,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的關系”。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支配著建筑、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與建筑有密切關系的園林更是奉之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地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于物質形態的范疇。但其衡量的標準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子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國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文人、畫家的介入使中國造園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而詩和畫都十分注重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造園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4中國式園林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現代居住區景觀的發展,既不能依賴于抄襲國際大設計公司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國傳統的園林形式,設計觀念的國際一體化和設計手法的中國本土化是發展的方向和捷徑,傳統園林設計蘊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現地域景觀的手法,值得認真研究、借鑒,并融匯貫通于實踐之中。
4.1天人合一的自然原則
環境設計講究空間的圍合收放,尺度比例,空間的對比統一,序列構成,空間的焦點或視覺中心。不同的是,作為外部空間環境,更多地運用地形、水體、植物等具備自然特·性的景觀素材形成空間的組合與變化。
自然是風景園林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國傳統園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國園林的核心與精華所在。所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就是強調按照自然的客觀規律來造園,要以自然景物為主體,更要強調入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和藝術再現。這與國際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發展趨勢十分接近,表現出人類認知方式國際一體化的傾向。
4.2因地制宜的景觀特色
風景園林設計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再現地域的自然景觀類型和地域文化特色。與西方傳統園林一樣,中國傳統園林也是再現本土自然景觀典型特征的范例。對地域性景觀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營造適宜大環境的景觀類型,是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前提,也是體現其景觀特色的所在。但關鍵在于繼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園林的形式本身。
環境設計注重人與景物,景物與景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如視點、視線、視角、視距、視平線高低等方面的考慮和運動視野的分析,這些視覺要素建立在人的視覺特性上,因此具有理性的傾向和含義,強化邊界種植,造成深遠的背景,強調結點設計,作為景觀表現的重點,運用動態水體、雕塑、標志物作為空間表現的視焦點等。
4.3景觀整體的視覺效果
中國傳統園林以自然山水為依托,通過借景、隱喻等手法將園林景物與周邊景觀相聯系,起到擴大空間效果的作用,并使各個空間之間相互滲透、彼此呼應,形成整體。現代景觀設計也要求將場地的視域空間作為設計范圍,把地平線作為空間的參照,強調風景園林設計與地域性景觀的融合,這與傳統園林追求無限外延的空間整體不謀而合。
小中見大的中國傳統園林在相對局促的空間中,借助對比、突出三維空間、加強空間的深遠效果、采用環形游線形成散點視點視線、避免一覽無余的逼迫式景點布置,以及借助山體和屋頂起翹將人的視線引向天空等手法,達到擴大空間感的目的,獲得震撼人心的效果,這對居住區景觀設計尋求的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不同空間效果不無啟示。
4.4舒適宜人的環境塑造
園林是人類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環境的產物,創造更加舒適宜人的小氣候環境,是享受園林生活樂趣的前提。園林的疊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構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到如何利用自然氣候條件,在園林中營造出舒適宜人的小氣候環境。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光影、氣流、溫度、濕度等影響人體舒適度的氣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設計依據。
環境的生態機能在小區規劃就需要作整體的考慮:地區的日照和日距、風向的擋與引,道路的走向,建筑的布置,場地的日照和小氣候,綠化的分布式,林蔭路和林蔭廣場,草地和花壇,樹群的運用等。從綠化種植方面看,應基礎種植,包括邊界、道路、結點、樓間的,形成完整有機的綠化系統,力求達到較大綠地率;在重點或需強調的部位,運用植景或有限度地使用觀賞性草地:在活動采用林蔭廣場布置等,以針對不同目的部位不同植物的選擇和配置來有效地實現環境的生態機能。
4.5中式園林景觀元素
與居住環境審美特征有關的是景觀樣式本身,那些中古式、西古式、東方的、歐陸的、抽象的、具象的等等,與流行時尚有密切的聯系,如從深圳萬科花園到上海萬科花園,到時下眾多的半圓形羅馬式柱廊、噴水池、雕塑,可以看出緊隨流行的節拍,而與居住區自身的生態功能要求并無必然聯系。這些樣式本身無所謂好或不好,它們更多體現了主觀偏愛。居住環境也應有自己的景觀氣質和特性,多一點親切、質樸和自然的情趣,也許更容易令人差異和識別性。
中式造景的手法常用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以及書畫。師法自然,一是總體布局、組合要合乎自然,山與水的關系以及假山中峰、澗、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觀規律;二是每個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律,如假山峰巒是由許多小的石料拼疊合成,疊砌時要仿天然巖石的紋脈,盡量減少人工拼疊的痕跡。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狀,花木布置應是疏密相間,形態天然,喬灌木也錯雜相間,追求天然野趣,而建筑則有堂、廊、亭、榭、樓、臺、閣、館、齋、舫、墻等類型,十分豐富多彩,諸多中式元素,設計師盡可選擇應用。
5結束語
對于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展望,其空間環境形象設計的核心是引導“家園”形象的形成。要營造親切平和的空間感受,應有合適的規模以利于配套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增強人們對小區的歸屬感,要創造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環境意象,居住區的建筑形象應該是令人愉悅的,色彩總體上應是明快溫和的,建筑形體及其細部處理應突出簡潔清新,要創造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標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個性鮮明的空間環境形象。
按照《2000年小康型城鄉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城市示范小區規劃設計導則》:小區綠地及住區環境必須進行專門規劃和設計,綠地環境設計應配合小區總體設計進程和要求,一體作業。它要求實現居住小區景觀環境安全、健康、效率、舒適的目標,這就對專業人員提出較高的要求,應具備景觀設計的理念和專業知識,才能勝任住區環境設計的目標和任務。
- 上一篇:居住區規劃設計方法探究論文
- 下一篇:標志設計動態化趨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