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我國傳統道德探研論文
時間:2022-09-30 09:13:00
導語:全球化與我國傳統道德探研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作為綿延數千年的文明正大之邦、歌詩禮義之地,中華民族擁有廣博龐大、精深縝密的傳統道德資源。這些道德資源除了使今天的國人振奮和感恩之外,毫無疑問的是,如何繼承并發揚就成為一個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任務。同于我們的祖先,這項工作需要我們在學理和實踐兩個層面上承接前流、吸納百川且再次“開拓萬里之波滔”;不同于我們的祖先,今天的這項工作是在一個更新的時代、更大的背景上來進行的。而這個新的時代背景就是引起國際學界廣泛研究和討論的全球化。下面我們愿對全球化帶來的整個世界的道德變局及在這一變局中華傳統道德如何發揮應有功能的問題進行一些考察。
一全球化及其帶來的道德變局
雖然受到當今世界上諸多勢力的批評、反對或否定,全球化在當代世人的經驗世界里是處于快速提升之中的。這個經驗性判斷當然可以由我們經常吃喝的麥當勞、可樂等全球化飲食、每天上網瀏覽的全球信息、整日受到的全球污染來證明,也可從他國學者的論述中得到證明:聯邦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在六年前就描述道:“不久前,我在莫斯科的飯店房間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一個德國頻道,即德國電視二臺的節目;稍早一些時候,我在開羅的飯店里每天晚上都可以收看美國CNN的電視節目;幾天以后住在維也納時又看到日本的電視節目;在我漢堡的家里,每天晚上都能收看大約25或30個頻道(我們已經加入了有線網),其中包括一個英國頻道、一個美國頻道、一個法國頻道和一個土耳其頻道。過不了10年,只要我們進入有線網或者屋頂架設一個解碼器,就能收看上百個頻道。”[1]很清楚,他在此描述的是自己對于文化全球化的經驗。對于這種經驗,戴維?赫爾德等人敘述道:“在全球化的諸種體現形式中,幾乎沒有什么像國際品牌、大眾文化偶像和工業品以及衛星向各大洲成千上萬的人現場直播重大事件那樣如此直觀,覆蓋面廣并且滲透力強。全球化最大眾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樂、麥當娜和CNN(美國有線新聞網絡)新聞。無論這些現象有著怎樣的因果重要性和實際意義,也很少會有人懷疑,最直接感受到和經歷的全球化形式是文化全球化。”[2]也就是說,全球化已經貫穿在人們日常的生活之中,貫穿在人們最為直接的經驗感知之中,而這種“貫穿”在程度上和速度上還在迅速增長。在本文看來,這種經驗性的對全球化的證明方式是最為切實可靠的,它雖然不能對全球化中的各種復雜性作出說明,但卻可以有力地否定對于全球化存有各種居心的否定。
在通過經驗證明全球化及其迅速提升的基礎上,討論其內部機制、外在特征及其產生影響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在我看來,全球化的內在機制就其最為主要的方面來說就是資本化(capitalization),這一點實際上早在馬克思對資本和世界歷史研究中就被指出了。他說:資本在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的同時,也創造了越來越多的交換地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推廣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或與資本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3]又說:“資本的趨勢是(1)不斷擴大流通范圍;(2)在一切地點把生產變成由資本進行的生產。”[4]在此,馬克思主義清晰指出,資本具有擴散至全球的趨勢,這種趨勢是資本本身具有的內在必然規定性。今天,馬克思揭示的資本內在邏輯已經轉化成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現實。對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指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實際上,物化關系作為一種‘普照的光’(即資本——引者),借助復制的形而上學,實現了對現實的時間和空間的統治。資本主義的同質化的時空依然是人們所面臨的惟一現實。”[5]國外具有馬克思主義思想背景的學者也指出:“現代世界體系是一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這是因為“作為其基礎的世界經濟在整體上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支配的”。[6]這些話清楚表明,資本運行的巨大旋渦是全球化的主導機制。在這一機制的作用下,全球化的主導外在特征就是同質化(homogenization)和一體化(mondialisation)。這種同質化既表現在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與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上,也表現在我們生產和生活的程序及其處理觀念正在趨同上。這種一體化既表現在全球性的各種成文不成文的規則正在對我們起著越來越強的制約功能上,也體現在我們的一言一行正在開始對于世界發揮的影響和作用上。而毫無疑問的是,這種同質化和一體化是資本化的必然結果和外在表現。
在本文中,我們無力對于全球化對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層面影響予以討論,只想對考察它對世界道德局勢的影響。從宏觀上,全球化已經并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道德狀況,形成一個巨大的多層次道德變局。下面我想將這個變局的特點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人類歷史上各種道德傳統被擠壓到同一時空場中,使之發生各種沖突和同化,這里的同化是基本層面的會通和趨同,普世倫理就是展現出的某些苗頭。
我們知道,人類在自己的文明史上創造了多種道德傳統,除掉大量由于各種原因湮滅掉的之外,保存到今天的還有佛教道德、基督教道德、伊斯蘭教道德、印度教道德、錫克教道德、耆那教道德及各種世俗道德等。由于全球化造成的時空壓縮,使這些道德觀念及其實踐者需要面對面地接觸、肩并肩地生活。一方面,這使本來極少接觸的各種道德觀念在同一時空點出現從而彰顯出彼此之間的巨大差異,并使各種道德實踐者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沖突。比如,目前伊斯蘭世界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沖突中就不可避免地包含著道德方面的因素;馬來西亞前領導人馬哈蒂爾等人對亞洲價值觀的闡揚及對西方價值觀的批評也表現出東西方道德觀念的沖突。另一方面,全球化造成的時空壓縮也使各國人民學習、接受、實踐其他的道德觀念成為可能,這無疑也極大地推擴了人類道德實踐的空間。而且,也使人們必然要尋求和建構普同性的道德,尋找人類共同的道德底線。這充分體現在當代諸多學者對于普世倫理的思考和探索上。其最為典型的文獻體現當然就是1993年9月4日由世界宗教大會通過的《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孔漢思起草)及1997年9月1日呈交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世界人類義務宣言》(由眾多國家的前領導人簽字)。另外,世界各國學者對此還有更為豐富的探討。比如,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討論形成一種國際社會倫理的可能性[7];安娜伊莎貝爾??普雷拉?弗洛雷斯則試著思考將和平確定為人類一種新的社會道德契約[8]。可以說,普世道德的尋求構成當代人類思想的重要工作,并取得了某些值得關注的進展。
2、各種道德傳統在全球場景中受到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感官主義、自由主義道德的深刻的消解,但力圖尋求各種新的擴張和發展。
由于資本化在全球范圍內的迅猛進展,其帶來的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感官主義、自由主義道德在今天的世界上大行其道。它們既展示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也更為露骨地表現在網絡世界中。這勢必使多少都有禁欲主義和集權主義色彩的傳統道德受到沖擊和消解。在這種情況下,傳統道德及其載體(如宗教組織或個體實踐者)便對此做出兩種反應。一是堅持甚至強化自己的傳統,其代表便是各種宗教都有的原教旨主義理論和實踐。另一種是修正自己的傳統,表現出某些與時俱進的色彩,其代表則是各種宗教都有的溫和派和改革派。前者可以霍梅尼革命后伊朗政權和阿富汗塔利班的“道德實踐”為例,他們在國內嚴苛的倫理政策引起許多世人的關注和不安;后者則暫可以較為復雜的基督教的解放神學和過程神學為例,他們對于傳統基督教道德的革新雖然受到各種不同評價,但的確表現出迥異于傳統的特征。目前這兩種反應都表現出較強的發展勢頭,這也使全球化帶來的道德變局表現出一種撲朔迷離的復雜性。
3、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成為全球基本的道德準則,但仍然在實踐和學理兩個層面受到批評和挑戰。
毫無疑問,全球化勢必將資本運作的基本道德原則帶向整個世界。從正面和積極方面來理解,這些道德原則應該是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這在今天的全球社會生活中有著多方面的體現,在此,我們想以由日本、歐洲和美國的商界領袖長期協商擬定的考克思圓桌商業原則來說明一下。這份原則一開始就聲稱:“就業與資本的流動性使經濟活動及其影響不斷地全球化。”“沒有道德準則,就沒有穩定的經濟關系和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接著它提出許多原則,其中包括:“供應商和競爭商應該本著誠實公正的精神履行義務,相信這樣才會帶來更多的商機。”“公司應認識到,真誠、公正、真實、守信與透明不僅有利于經濟活動的信譽和穩定,而且有益于提高商業交易(尤其是國際商務)的效率和順利性。”“在商業的各方面公正對待顧客,其中包括高水平的服務和顧客不滿意時的補救措施。”“與雇員坦誠溝通,公開分享信息(僅受法律和競爭情況限制);”“及時與雇員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不滿和要求;”“與雇員有沖突時應相互信任,協商解決;”“避免歧視行為,確保公平對待、機會均等不受性別、年齡、種族和宗教的影響;”“尊重物主/投資者的要求、建議、不滿和他們的正式決定”;“在定價報價、許可、售賣權等所有業務中追求公正性;”“尊重人權與民主制度,并盡可能改善人權與民主狀況”。[9]這里引用的是經商的原則,這些原則清楚地體現出其背后的道德傾向。極為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經商原則和道德大部分還體現在《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宣言: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的國際商務倫理準則》中。這是由三大一神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商業、金融、學術和宗教機構的領袖們制定的。從這兩份文件中可以看出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經成為它的制定者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無疑也是他們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形成的人生道德原則。無論從學理還是從實踐的層面來看,公正、平等、民主、自由已經成為全球道德的基本準則應該是沒有疑問的。當然,我們要看到的是,也有人從各個角度對于這些原則提出批評。比如,蔣慶就認為“民主具有與西方歷史文化傳統緊密相連的獨特的文化屬性,這種獨特的文化屬性產生于具體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具有超越歷史文化的普遍性。由于民主要受其歷史文化背景的限制,當我們講民主時,只能是講西方的民主,而不可能有人類的民主。”[10]這些批評能否成立和有效當然還需要深入的探討。
以上我們所談三點僅僅是全球化帶來的道德變局的主要方面,同時也是較為直觀的表象層面,對于各種次要的、細密的內容和深層、復雜的內容沒有進行討論,因為后者需要更深的研究和更大的篇幅。
二全球化道德變局中的中國傳統道德
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道德資源如何能在當代社會發揮其應有價值是學界應該思考的一個重大課題。在本文看來,這項課題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內容就是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道德變局的問題。下面我們想首先考察傳統道德的狀況,然后再考察傳統道德資源在全球大潮中發揮作用的應然方向。
1、經過一個半世紀的洗禮,中國傳統道德的存在狀態是:文獻俱在,少數人力圖復興,但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不占據主導地位,不接受者甚多。
我們知道,中國社會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就發生了天翻地履的變革,中國的道德狀況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傳統道德真正的實踐者越來越稀少,能夠為人們所見的只是大量道德文獻。如果僅就這些文獻估計,在人類各民族之中,中華民族的德資源大約是最為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了。按照傳統的分類方法而言,這些文獻的主要部分可以分為儒、釋、道三家。從規模上看,這三家的道德文獻可以說是浩若煙海,比如儒家的五經及董子、程子、朱子、陸子、陽明子的著作中絕大部分內容都是道德說教或是對自己道德進行論證的本體論等內容,還有許多二、三流的思想家的著作中道德倫理的成分就更多,至于《顏子家訓》、《朱子家訓》及《呻吟語》、《小窗幽記》等文獻就是更為典型的道德訓條。佛教的道德文獻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約束佛教弟子的戒律,這也就是“三藏”中的“律藏”;另一類是這些佛門戒律對于世俗人類的影響及其影響之下形成的一些信條和典籍,比如明清時期的大量勸善書(當然,這些勸善書也和儒、道二家有關聯)。道教也都有較為豐富的道德文獻,同佛教一樣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道經“十二類”中的戒律類,指的是功過格及戒規、科律等;二是這些戒律影響民間形成的一些著作,其中大多和佛教類同或混合。總的來說,這三家的道德資源都相當廣博,是它們整個思想體系中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還有大量武德、醫德、師德、文德、藝德等職業道德方面的文獻。一般而言,它們大多包含在這類職業的有關著作之中,比起這類職業的具體操作內容在比重上并不算大,但其內容的啟發價值不容人小覷,有些信條直到今天還在對這種職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功能。
在實踐方面,在當代中國,完全按照傳統道德持身立世的人畢竟已經不多,但是保持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來為人處世的人還是有一定比例。其中,釋、道二教內部嚴格遵守戒律的信徒應該說還是有相當人數,而能創造性地實踐儒家道德在當代社會中也不是不能發現。其中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省徐水縣的孫大午先生,他在自己的企業推行儒家的一些倫理規范,不僅使自己企業中的許多人受到影響,而且影響到周圍村莊的民風。可以預期的是,在當代中國社會上這樣的例子還將出現更多。從總體上看,在當代中國,能夠繼承和較大程度上持守傳統道德的人在整個社會上所占比例不大,并有相當一部分人(尤其是某些年輕人)在思想和實踐兩個方面對于傳統道德持否定和批評的態度。這無疑和全球化帶來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及公正、自由、獨立的影響有關,因為這些內容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基本上沒有的,甚至對此有一種較強的否定傾向。今天年輕人大部分都接受全球化的嶄新影響,而不太接受傳統的影響。這在世界各國和各個領域都是如此。
2、中國傳統道德今后的發展方向是:在學理上,大力發掘資源,并予以全球化背景上的理論整合;在實踐上,經過改造之后的傳統道德可以在整個社會廣泛推行,并亟需出現具有榜樣色彩的典范。
實事求是地說,在今天全球化的理論層次上觀察,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資源雖然極為廣博,但系統性較弱一些,而且內部存在各種對立和沖突,也和現代社會生活距離較遠。因此,有必要在當代條件下予以重新整合和改造。這里的“整合”有兩個維度,一是中國傳統各家美德的整合,二是和其他各種國外傳統美德的整合。其中,前者看似簡單實則極難,因為“三教合一”的提法已經有一千多年,但僅就倫理道德來說就一直沒能取得多大的進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信仰體系和思想體系的深層分歧;后者自然也會存在類似前者的問題,但由于全球化的廣闊背景卻在今天為此提供了一些有利條件,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時空壓縮導致的各道德傳統之間的深層了解甚至共同生存感受成為可能。這里的“改造”有兩個最為基本的出發點,一是從當代中國現實出發,二是從全球化的現實出發。前者的含義在于改造傳統的根本目的是為現實服務;后者的含義在于改造中國傳統必須兼顧整個人類的狀況,必須著眼于為所有的世人服務,這是全球化時代的歷史必然要求。在當代中國,無論是“改造”還是“整合”指向的都是傳統道德資源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坦率地說,這個理論工作目前僅僅是有所起步,其巨大的工作尚在后面。在此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這個工作中的一個基本理論要點是必須吸取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公正、平等、自由、民主等基本的現代道德觀念,在這些觀念的基礎才能較好地改造我們的傳統道德,其應有價值才可能發揮出來。
在實踐層面上,這個應有價值的真正實現在相當的程度上還依靠人們在實踐中的宏揚。因此,經過改造之后的傳統道德在當代中國社會能夠真正發揮作用,關鍵還在于人的努力,關鍵還在于出現具有真誠意志的道德典范。這是中國傳統美德在中國社會廣泛推行的關鍵所在,也是在全球化的世界上中國傳統道德能占一席之地的關鍵所在。但是,在此我要提醒注意一些偽冒道德實踐者和蠢陋道德實踐者的出現,他們可能是借助傳統道德之名來謀取各種各樣的私利,或者是過于教條化地理解傳統道德而沒能吸取公正、自由等今日全球化的基本道德。比如,在當代有些自稱為儒者的人就可能有偽儒、陋儒的存在。對此,我們有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銳利的目光。
從總體看,全球化是一個積極和消極、肯定和否定、建構和解構等多種對立力量并存的必然歷史過程,它也是人類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整合階段。對于任何一種傳統道德它都會發揮具有對立性質的雙面影響,中國傳統道德資源在這一巨大潮流面前自然也不可能逃脫這一宿命。但量,必然的歷史過程最終仍然要由人的活動來完成,在全球化帶來的道德變局面前我們完全不必束手而待,而是應該挖掘、開拓我們優秀的傳統美德,創造更為燦爛、更為美善的當代道德和未來道德,以期不負我們的先人留下的無盡恩澤,以期不負我們是禮義之邦的子民
1]赫爾穆特·施密特《全球化與道德重建社會學》(柴方國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4頁。
[2]戴維?赫爾德等著《全球大變革》(楊雪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456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391頁。
[5]張一兵、蒙木桂《神會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生態的當代闡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21頁。
[6][埃及]薩米爾?阿明《世界一體化的挑戰》(任友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65頁。
[7]見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全球挑戰、倫理與國際社會》一文,載《全球化與世界體系》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8]見安娜伊莎貝爾??普雷拉?弗洛雷斯《和平文化,社會的一種新道德契約》一文,載《全球化與世界體系》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9]《考克思圓桌商業原則》,載《國際經濟倫理》(喬治?恩德勒主編,銳博慧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0]蔣慶《政治儒學》(三聯書店,2003年)第55頁。
- 上一篇:旅游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整改報告
- 下一篇:煤礦采煤隊文明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