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質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1 05:16:00
導語:教育本質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翻開中外教育史,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有千百條,但歸其究竟,不外從社會需要論教育和從人的發展論教育。
在中國古今的教育思想中,長期存在著從社會需要論教育的觀點,如《學記》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1]1521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在我國長期的革命中,又強化了這種思想,而且突出了“教育是階級斗爭工具”的社會職能,以至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這一思想走向擴大化,直至扭曲,“”中的表現是最具代表性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端正了黨的政治和思想路線,確定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在教育戰線上,1978年開展的教育本質問題的大討論,實質上是從對教育作為階級斗爭工具的“左”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對傳統的“教育是上層建筑”說進行了反思,提出了教育是生產力說,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說,是特殊范疇說等。這場討論,雖未最終解決問題,但在解放思想上卻起到了推進作用。現就討論中提出的主要問題,做些簡略說明。
教育是上層建筑說:該學說是當時討論中的核心問題。這一學說主要是把教育視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進而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并具體化為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這里涉及到對社會上層建筑作何理解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在論述社會上層建筑時,并未把教育列入其中;社會上層建筑是否都具有階級性,也是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因而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并非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這次有關教育是否是上層建筑的討論,對否定仍然堅持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的觀點,起到了積極作用。
教育是生產力說:該學說是針對教育是上層建筑說而提出來的,其理論根據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論述。它是與我國所提出的“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和“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培養目標相吻合的。這種觀點在當時來說是比較新穎的,但還沒有成為大家的共識。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實踐說:該學說把教育的育人功能突出地提了出來,是對教育本質認識的一大進展。這個問題后面還要作為專題來講,此略。
30年間,教育的本質問題,一直在討論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時至今日,又有許多新的問題提了出來,如教育現代化問題、教育產業化問題、人力資本理論問題、教育的公平與民主問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問題、終身教育問題、后現代教育思潮問題,等等,都一一提上日程。這些問題為教育本質問題的討論增添了新的內容,出現百家爭鳴之勢。看來,教育本質問題,還將繼續爭論下去,有的問題,在后面將有所論及。
二、教育與社會和人的三邊關系
從無數的定義和不盡的爭論中,可否給教育下這樣一個定義呢?“教育是培養人的各種社會活動”,或者說“教育是為社會培養各種人才的社會活動”。這個定義如果可行的話,在教育本質中就包含了教育與社會發展和教育與人的發展的三邊復雜關系。在近代西方的教育思想中,也有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之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反映著教育與社會和人的復雜關系。下面就這個問題分別加以闡述。
(一)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在動物中,特別是高等動物中,也有老對幼的養育和訓練行為,但都屬于本能活動,代代相傳,沒有經驗的積累和發展。人類則不同,他不僅通過語言,而且通過文字,把經驗積累起來,傳遞下去,這樣才有了日后的文明和進步。因而人類發展需要教育,社會發展也需要教育,教育與人類同在,與社會共存。教育是人類營謀社會生活的手段,教育也是推進社會前進的工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財產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提出了社會的兩大生產,即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這兩種生產的進行都離不開教育。[2]教育隨人類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人類社會永存,教育也永存。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與經濟的關系,與政治的關系和與文化的關系幾個大的方面,下面對這三個方面作些簡述。
1.教育與經濟的關系
教育與經濟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教育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決定著教育發展的水平和性質,教育又反轉來為其服務。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高勞動者的能力和素質,這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
以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來劃分教育的發展階段,可以分為以手工業為基礎的古代教育和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現代教育;以生產關系來劃教育,就出現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不同性質的教育。這兩種劃分法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也可以二者兼而用之。我國現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既有與資本主義相同的現代化教育的特點,又有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的特色。我國所實行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教育,就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共同制約下,結合中國實際的產物。它既不能脫離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的要求,又不能違反為人民服務的公益性的特點。因而我國當前的教育不能不受產業化的影響,又不能完全走產業化的路,這就是當前如何辦教育所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從教育的現代化來說,我們同資本主義國家有共同要求,因而可以引進和學習。但從其指導思想來說,我們又具有社會主義的特色,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我們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
人力資本理論,被西方經濟學家視為20世紀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是“經濟史上的革命”[3]。人力資本理論的出現,給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和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極大地推動了國家、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投入,推動了教育迅猛發展和人員質量的提高。
2.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教育與政治的關系同樣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生產關系具體體現,在階級社會中政治具有階級性的特點。
一般地講,國家和政黨決定教育方針政策,政治思想統治教育思想。在階級斗爭尖銳的時刻,教育的階級性表現的極為明顯,這是客觀事實。
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利用教育進行統治,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講的就是這個問題。被統治階級也利用教育來反抗統治,維護自身的利益,所謂“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和階級斗爭服務”[4],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歷史事實。所以說“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和一定情況下,教育是有這個功能的。但不能把它擴大化,更不能把它扭曲,把階級斗爭引向邪路,這方面的教訓應當牢牢記取。
當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已從革命斗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之后,“科教興國”就是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功能。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被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多次報告和講話中,都反復地講到教育的重要性問題,這些講話、指示,已為大家所熟知,不再贅述。
當前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問題,是教育與政治關系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如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別問題、流動兒童受教育權的問題、擇校問題、弱校的提高問題、高考的改革問題等,都是當前建設和諧社會所應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都應從實際出發,逐步給予恰當的解決。
再如終身教育問題,這是科技迅猛發展、知識不斷更新提出的要求,也是人口結構不斷變化提出的問題,建立“學習化社會”“終身學習”的教育體制,也是教育改革的措施,這個問題已寫進我國的教育法中。
階級斗爭已成過去,但社會集團的差別仍然存在,這種存在可能還要長期延續下去,如果處理欠當,也還有擴大差別的可能,將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而教育的公平、民主問題,一定要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想盡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3.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教育與文化的關系,是教育改革中更為復雜和更為直接的問題。
從廣義的文化來說,教育也屬于文化范疇,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教育又是文化繼承、保存、傳遞和創新的重要手段。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民族文明的標志,它對于一個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對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加強民族的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經五千年文明發展而不衰,在于有自己的民族文化。
講到民族文化,儒、道、墨、法、名、兵等各家都有各自的貢獻,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儒家,其仁義、忠恕、中庸之道,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中,成為人們為人處世的準繩;它的教育經驗和師道傳統,已為歷代名師所遵從;它的“以仁為本”的思想,同當代的人文主義思潮相契合,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都在發揮著重大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包的民族,在近代“廢科舉,興學?!钡倪^程中,我們又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文化。在教育上影響較大的,一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思想,一是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思想,這兩種教育思想一直影響到當代的教育改革,且還在以不同形式被爭論著。
在當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時代特點的影響下,如何處理好中與外、古與今的關系,又是擺在我們教育改革面前的重大課題,我們要把這篇文章寫好。先進文化無國界,各國文化有特點,這就是處理國際與本土化關系的基本原則。
當前已進入到信息時代,網絡文化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縮短了我們和世界的距離,擴大了大腦的功能,拓寬了個人的視野,加快了發展的速度。教育科研網絡的建立,為教育科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教育除了與經濟、政治和文化有廣泛聯系,并受其制約外,它與如地理環境、人口結構等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體現著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復雜性。
教育還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相對的獨立性。我們講教育的作用,一般是指其正面影響而言的,但不正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也會起反面的作用,教育者對此也應引以為戒。
(二)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進人的成長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要促進社會發展,還是通過人的參與來實現的。因而對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的研究,就成為教育學中的又一重大課題。
人有自然本質和社會本質兩個方面,但人的主要特點是其社會性。下面就這兩個方面及其與教育的關系做些簡要說明。
1.人的自然本質與教育
人的存在首先表現為自然實體,即人的肉體結構,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腦和各種感官?!叭擞袃杉?,雙手與大腦”,大腦是人的高級神經系統,它指揮著人的雙手和各種感官運作,創造出各種奇跡,使人成為“萬物之靈”。通常所說的“遺傳素質”,就是指的人的這些自然實體,它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是歷史的產物。
人的遺傳素質是有差異的,有“上智”,也有“下愚”,有天才兒童,也有弱智兒童,這是少數,多數是一般兒童。就一般的兒童來說,要沒有先天的缺陷,就具備了向各方面發展的條件和可能性,關鍵在于良好的環境和教育。
兒童有年齡特征,又有發展的最佳期,教育者要很好的掌握這些,適時地促進其發展。即使是天才兒童,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其優越素質也無法得其發展,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提供了很典型的例證。相反的,一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兒童,在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下,其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如一個聾啞兒童,可以通過視覺與觸覺的發展來加以補償,人的潛能是巨大的,關鍵在于教育和訓練??梢娺z傳素質只是提供了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但能否得到發展?發展的程度如何?端賴教育與環境。
2.人的社會本質與教育
上面所說的人的遺傳素質,只是人發展的先天條件,是發展的物質基礎,但人的發展主要決定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它是人的社會性的具體體現。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1]2727。這點“幾?!本腕w現在人的社會性上,也就是他所說的“人倫”和“仁義行”[1]2727。所以先天素質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后天品德的形成更離不開教育。人的思想和行為,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打上了社會的烙印。正是由此出發,馬克思才提出,人的本質從其現實性來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這里說的是“一切社會關系”,而不是階級關系,包括了親子關系、夫婦關系、朋友關系、師生關系等,教育工作,就是要為全面的處理好這些關系服務。
人在教育與環境的影響下發展,但每個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又離不開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即主觀能動性的參與。常??梢钥吹竭@種情況,在同一的教育影響下,在不同的教育對象中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有的受教育者接受了,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有的未被接受,甚至有的還產生了逆反心理,其效果適得其反。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越講越引起對方的反感。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教育對象,做到“因材施教”,創造教育良好情境,做好教育轉化工作,發揮教育的最大功能。
三、結束語
從以上所述,可以總結以下幾點作為結束語:
第一,教育的概念,可否概括為:教育就是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功能就是為社會培養各種人才,使人在推進社會發展中發揮主力作用。
第二,教育是社會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范疇,這是教育的普遍性,它與社會共存,與人同在,是各個社會所共有,人所必需。教育又是歷史的范疇,教育具有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階級性,這是教育的特殊性。
第三,教育這一社會活動,是極普通,又是極復雜的。從廣義的教育來說,是人人所共享,而且終生在受教育,并擔負著教育子女的義務,人人對教育有發言權。但教育這一社會現象又是極復雜的,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景,要求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因而必須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對待,方能體現出教育的應有功能。
[參考文獻]
[1]十三經注疏[M].上海:世界書局,1935.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張仲實,譯.上海:新中國書局,1949:(序言)3.
[3]艾慧.人力資本產權激勵的理論基礎及實踐價值[J].集團經濟研究,2007(1,下):219.
[4].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對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報告[EB/OL].(2007-09-17)[2008-02-11].http:/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23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摘要]“教育是什么”一直是人們關注和爭論的話題,從上層建筑說到生產力說,再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說,今天教育產業化、教育民主與公平等問題又為其增添了新的內容,乃至出現百家爭鳴之勢。但是這些爭論都離不開教育與社會發展和教育與人的發展這個三邊關系。分析與解讀這組復雜關系,對于認識教育本質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造就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既是社會生活的永恒的和普遍范疇,又是歷史的范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是極普通,又是極復雜的。
[關鍵詞]教育本質;社會發展;人的發展
- 上一篇:城管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階段方案
- 下一篇:交通局專項治理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