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稱與教育教學關系研究
時間:2022-08-28 03:30:24
導語:高校教師職稱與教育教學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教師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主力軍,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行者,高校教師職稱也一直是高校教師堅持不懈追求和奮斗的目標。文章從教育教學視角闡述了高校教師職稱的職級分類,淺析教育教學與職稱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本文根據多年高校職稱工作的梳理,提煉一些啟示與思考,期待職稱改革有效、平衡地發展。
關鍵詞:職稱;高校教師;教育教學
1引言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高校教師,會涉獵更高深的專業領域知識和更廣博的科研領域知識,是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先行者。而大學教師晉升職稱,作為專業、學術和能力的象征,一直是老師們追求和奮斗的目標。
2高校教師職稱級別分類
高校教師的職稱分為初級、助理、中級、副高、正高五個級別,現在將實驗(教師)技術人員也統一認定為教師,進一步擴大和夯實了教師隊伍。每個級別分門別類,在高校里,初級職稱是最低的職稱等級,而且這種初級職稱的老師非常少,包括助理(助教)、助理工程師、助理實驗師、助理經濟師、助理會計師等,中級職稱包括講師、工程師、實驗師、經濟師、會計師等,副高職稱包括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等,正高職稱包括教授、正高級工程師、正高級實驗師、正高級經濟師、正高級會計師等。高校里多以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居多。其中:初級職稱的老師一般不登講臺,在教輔崗位上鍛煉、熟悉業務知識。助教的主要任務是協助教學,或對教學實驗做準備和協調工作。講師是能夠獨立開設一門或一門以上課程的大學教師。副教授原則上不僅具有開課的能力,對本學科的整體情況有充分的了解,自己主持研究項目,而且能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不斷開設成新課。教授是大學里的佼佼者,大學里主導性的工作是由教授承擔的。[1]
3高校教師職稱與教育教學相輔相成
2016年《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印發實施,標志著我國職稱制度改革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2],《意見》指出,“職稱是專業技術人才學術能力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志。職稱制度是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和管理的制度”。職稱就像是評定一個老師的標準。晉升高一級職稱,是每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夢想,同時也是檢驗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隨著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教師也當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博覽群書,根據當前學情特點,努力研究,善于總結,大膽改革,勇于創新,改進新形式下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的眼球,將課堂教學講活,使課堂富有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教與學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美有機結合起來,以教育教改課題的形式進行探討、研究,最終凝練成教學改革成果,與老師或同行們共享,水到渠成地為職稱晉升提供積累,相得益彰。著名科學家錢偉長曾指出,“教學沒有科研做底蘊,就是一種沒有觀點的教育”。科研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如果沒有科研做支撐,大學課堂教學就會失去“靈魂”。[3]具有高水平科研的教師,必然會對他們的教學內容作出深刻思考,充實課堂知識,彌補原有知識與最新研究領域之間的“斷層”,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更為精準、可靠,使教學“深入淺出”,更有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掌握。而且,教師嚴謹的科研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極大的鼓舞,使教學、科研兩不誤的同時,也為學術論文、專利等的撰寫打了下堅實的基礎,為評職增加了重重的籌碼。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教師〔2018〕16號)和《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教師[2018]17號)兩個重要文件,黨和國家將教育提到空前高度,同時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對全黨全社會尊師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書育人是天職,是本分。現在的職稱評審對教師的師德師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時甚至對師德師風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制,可見,職稱晉升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觸碰底線,必須嚴格遵守《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實現三全育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爭做“四有”好老師,將職稱晉升納入到建立在師德師風基礎上的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來。
4啟示與思考
在從事職稱評審十多年工作中,從下發上級通知到起草本單位的評審方案、評審流程,以及對老師職稱評審的宣講和動員和對老師評職材料進行審核等發現:有的老師業績平平,對所申報條件達不到要求,有時勉強打擦邊球;有的老師論文、學術水平突顯,甚至遠超正評資格,達到破格水平,而且課堂上深受學生的青睞。總體來說教育教學水平高、科研能力強的老師在職稱晉升時會如魚得水,而教育教學水平一般或不突出的老師在職稱晉升時會舉步維艱。當然,也不排除職稱晉升中出現的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有的老師只是為了評職稱而評職稱,存在漂浮現象———不潛心教學,或沉于科研之中,認為教學耽誤時間,殊不知,在與學生的良性互動和討論中會獲得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靈感。學校在職稱評審時,應嚴格按照晉升標準對教師的實際情況與表現進行考核,在對考核結果綜合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其是否可以晉升參評過程。[4]隨著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實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量也會與日俱增,德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似乎走在前列,而且讓我感到震驚的是德國的教師職稱設計是通過法律法規來規范的。[5-6]如果時機成熟,我們國家是否可以參考下德國的職稱頂層設計模式?現在,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將全部直接下放至高校,由高校自主組織職稱評審、自主評價、按崗聘用。條件不具備、尚不能獨立組織評審的高校,可采取聯合評審的方式。我國高校職稱改革也在各省陸續開始,今年是學校實行自主評審的第一年,正在不斷學習和摸索,形成適合自己特色的新方案和一系列評審程序等,這又將給高校教師的職稱改革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戰。期待這種職稱改革能更加有效地推動教育教學的良性發展。
作者:劉興華 崔 莉 黃利軍 李 婷 單位:重慶科技學院電氣工程學院
- 上一篇:建筑工程節能施工技術論文
- 下一篇:院前急救人員職稱評聘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