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栽培標準化

時間:2022-03-08 11:16:00

導語:小麥栽培標準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麥栽培標準化

1、耕翻整地標準化

近些年,我省許多市縣和國營農場系統都結合大面積高產攻關及自身生產特點,總結出許多以合理輪作為基礎、翻松耙壓結合的耕翻作業標準,使小麥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得以順利實施。要依據土壤水分狀況及茬口條件及時調整當年不同村屯、不同地塊的作業措施及標準。可落實為:

作業地塊→作業措施→作業時間→作業標準→作業驗收

針對我省大多地區底墑不足、小麥易遭春旱等特點,耕翻整地作業中應特別強調“及早作業”、“連續作業”和“伏秋作業”,一次達到播種狀態越冬。有條件的地方為保證施肥效果和底墑充足,應強調結合耕翻整地進行秋深施肥和深秋澆封凍水。

2、品種及種子標準化

目前生產上推廣的品種很多,在性狀及措施要求上各具特點。應在充分了解品種特點(生育特點、分蕖特點、需肥特點、群體特點、灌漿特點、抗逆特點)基礎上選擇1~2個主裁品種及2~3個搭配品種。栽培面積較大的地區決不可種植單一品種,應以品種多樣化增強小麥的抗災抗逆能力,達到高產穩產、豐產豐收。具體選用品種及確定各品種的種植比例時應根據加工用途、當地栽培方式及栽培條件、產量水平、土壤條件及氣候條件、收獲方式及力量而定。核心試驗區、高產攻關田、生產條件較好及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應選擇光合效率及產量潛力更高和更加抗倒、抗病、更耐高肥水的中矮稈品種,并依據品種制定相應的栽培耕作措施及標準,其它土,種植密度,施肥量,鎮壓及田間管理等措施和環節標準也需做相應正確調整。總之,措施應圍繞品種、自然生態條件和生產條件而定,或根據當地條件選擇適宜品種,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

種子標準化的含義主要指用于播種的種子質量要高,如種子純度、發芽率、發芽勢、種子千粒重、病蟲害、貯存年限生產上連續利用年限等。連續種植多年、不符合種子標準的種子堅決更換。攻關田、核心區所用種子級別要高于一般大田生產,應盡量采用級別高的種子,發揮良種在生產中的增產優勢。

各類生產用種子在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檢驗以確定能否用于播種和計算量等。種子要全部進行篩選及藥劑或種衣劑拌種,確保種子合格,做到苗全、苗齊、苗勻,苗壯。

3、作業機械標準化

小麥栽培的標準化多是通過機械去實施。因此,用于小麥生產的機械必須符合設計標準及農藝要求,建立嚴格的農機具檢測、維修及農機人員上崗培訓制度,機具應始終處于正常的技術狀態,不符合農藝要求的機具不能用于田間作業,農機操作人員必須按作業要求及標準去調試和操作農機具。超期服役,且經維修后仍不能保證農藝要求的機具應淘汰更新。操作人員應懂農藝,要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崗。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統一機械標準,統一檢修檢測,統一調試,統一田間作業操作規程,統一驗收,以嚴格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手段保證作業質量不斷提高。

4、播種質量標準化

播種質量標準化主要取決于耕翻整地質量、種子質量、播種機農藝狀態及操作人員技術水平。在保證耕翻整她質量、種子質量和播種機農藝狀態前提下,各地應注意播期、播種量、播深和播法的掌握。

小麥雖耐寒,但也不是播種越早越好,要描在腰窩上。播種過早也會造成粉籽缺苗,或因短日春化效應導致穗小粒少,播種過晚,由于溫高日長,根系發育不好,生育期縮短,產量降低。

播量大小也因品種特性、種子千粒重大小、肥水條件、栽培方式及栽培水平的差異而不同。生產中,無論播種量多少。基本苗多少,關鍵是收獲穗數,生產條件越好(肥水充足)、品種分經成穗率越高:管理水平越優越,播種量就應越少。要充分發揮品種的分蘗、大穗、多粒、大粒的自身調節能力以達群體增產效應。我省各地應在提高保苗率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基礎上,逐步降低播量。進行播種量和播肥量調試時,要特別注意單口流量的一致,堅決防止大播量大密度的不科學做法。

播法上不要追求花樣,要考慮播種管理方便,植株在田間分布盡量均勻,既可抑制雜草,又能通風透光,播法應與雜草控制結合考慮。

5、土壤與施肥標準化

高產小麥首先應建立高產土壤。高產土壤應在基礎養分,養分比例及有效性、土壤結構、土壤通透性及保水保肥性,土壤耕性及上壤緊實度等方面為小麥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穩定、持續的土壤條件,這是小麥高產的基礎。在我省旱作春麥區,土壤條件更為重要。必須建立合理輪作、用養結合,有利地力恢復的耕作栽培體系,防止土壤進一步退化及污染。

施肥要結合當地生產特點、土壤特點及品種特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施肥標準,如按土壤分析結果和品種制定施肥總量、肥料種類和比例,施肥時期及施肥方法。強調秋深施肥及其時間和標準的掌握,有條件的應改一次春施為秋、春兩次施肥或多次施肥高產攻關田在保證一定施肥量前提下,要加強前茬有棚巴的施用和土壤基礎肥力的恢復與提高,改進施肥方法,擴大化肥增效劑或化吧助劑的應用面積,以提高化肥利用率,防止盲目加大肥量。有條件的高產攻關田應施用一定的鋼巴及。其它防止葉片和根系早衰、增加千粒重的微肥和化學制劑。應用控釋尿素可提高小麥蛋白質含量。

6、麥田管理與收獲標準化

小麥高產是各個環節標準作業綜合作用的結果,麥田管理也起著重要作用。我省麥田管理主要包括壓青苗、病蟲害防治與防除、追肥灌水等幾個環節。

壓青苗2—3遍后,可明顯增加抗倒伏能力,以抗旱提墑為目的的鎮壓在三葉期進行,以防倒伏為目的的鎮壓可在分蕖期進行。如地硬,苗弱、土壤水分較多或灌溉栽培時則可不鎮壓,節間伸長后也決不可再鎮壓。鎮壓時應嚴格按田間作業操作規程進行。

我省小麥多為小行距密植,除草主要以化學藥劑為主,應選用殺草譜廣,殘留少、對后物影響小的除草劑。除草劑可相互配合施用以增強殺草效果。應用除草劑時一定要嚴格按覿程去辦,防止出現藥害。

病蟲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以治早、治小、治了為目標。種子拌藥時一定要用拌種器,并嚴格掌握拌種時間和轉擻。不應長期使用同一種化學藥劑,以免產生抗藥性。影響殺蟲病效果。

灌溉是早作小麥栽培中必要時采取的一種管理措施,普通灌溉時要注意灌水方式,灌水時間,既要達到防旱目的,又要節水,防止對土壤的破壞和發生地表徑流。施肥量要相應增加,施肥方法要隨之改變。基本畝數要減少,播種置要降低,行距可適當加寬;同時鎮壓、防病、除草、后期追肥等措施也要跟上。

葉面噴肥是近年提倡的一項行之有效的增產措施,對于防止后期脫肥、葉片早衰、延緩根系死亡、增加粒重、改善籽粒品質均有明顯效果。可結合噴藥防病防蟲和噴施生長調節劑一并進行,但要防止追施氮肥過多和施用過晚。

收獲是豐產豐收的保證,應嚴格依品種熟期、地塊來確定收獲時間、收獲順序和收獲方式。收獲機械應嚴格檢修檢測,不符合技術狀態的嚴格禁止收獲作業。

小麥栽培標準化關鍵是提高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與技術人員的認識,增加資金和物質投人以保證技術標準的落實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