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連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5 10:36:00

導語:骨不連手術治療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骨不連手術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骨不連健康網訊:

隨著現代工農業和交通事業的發展,意外災害事故增多,復雜的四肢長骨骨折,包括多發、粉碎及多段骨折,特別是開放骨折的發生率增高,治療比較困難。自20世紀60年代AO組織提出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及早期無痛性肌肉和關節主動活動

的治療骨折原則以來,內固定的廣泛使用使許多復雜骨折的治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也從某些方面造成了骨不連的發生,如使骨折端血運受到干擾,增加軟組織的損傷;骨折復位固定不完善、術后功能活動和負重不當也會造成骨不連。長骨骨不連的基本病理變化包括骨端的吸收硬化、骨質疏松及骨與軟組織萎縮,并伴有關節僵硬。因此骨不連的手術治療要從多方面著手,包括骨結構的重建;切除硬化骨,打通骨髓腔;修復骨缺損,增加受損骨本身的支撐能力和內固定的把持力;為骨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誘導和牢固穩定的力學條件;在骨不連獲得牢靠固定的基礎上,做僵硬關節的粘連手法松解或手術松解,盡快恢復肢體和關節的功能。骨不連的手術治療原則[1]包括以穩固的復位和固定減少斷端活動,依適應證選用堅固的鋼板和加壓下固定良好的固定器械;選用皮質-松質骨植骨或按照Ilizarov原則行截骨轉移,對骨折塊之間加壓,閉合斷端間隙;通過斷端骨皮質表層切剝法和松質骨植骨法或顯微外科的復合性組織游離移植和血管修復以重建斷端血運。骨外固定器,鎳鈦記憶合金內固定器及骨膜瓣移位術是近年來骨不連手術治療的重要進展,現就上述三方面的進展作一綜述。

1骨外固定器

骨外穿針外固定架原是治療新鮮骨折的一種好方法,后來使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僅用于骨折固定,還可延伸骨折并對骨折端進行加壓,因此亦可用于治療骨不連。應用骨外固定器治療長骨干骨不連是近年來骨不連治療的重要進展,這種方法侵襲較少,一般不用植骨。采用骨折端加壓,另端截骨延長的方式,在外固定器的堅強固定下,同時達到骨不連愈合和骨延長的目的。此方法已為國內外學者所公認。骨外固定器能保持骨折端的對位,將骨折端牢固地固定;能牽開骨折兩端以延長肢體;利用加壓作用,促進骨折愈合;可以糾正早期成角與旋轉畸形。其優點主要體現在加壓應力在骨折端的分布較均勻;具有牢穩的彈性固定及固定剛度的可調性,應力遮擋效應小;可遠端感染病灶,不干擾骨斷端的血供,利于畸形矯治:使肢體能早期負重及功能鍛煉,產生骨折間斷性應力刺激,使骨折易于愈合。許建中等[2]應用半環槽式外固定器治療21例外傷后感染性脛骨骨不連,行骨斷端加壓固定,在平均5.5個月均達到骨性愈合。黃俊曉等[3]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療脛骨骨不連,取得滿意療效。韓一生等[4]研制旋轉加壓外固定架并應用于臨床生物力學測試,表明其承受平均最大破壞載荷優于加壓鋼板,用于治療脛腓骨骨折和骨不連效果滿意。目前骨外固定器主要適用于治療脛骨干骨不連及骨缺損。臨床應用要選擇可靠的骨外固定器,以雙臂式(Ilizarov架、李起鴻架、AO/ASIF架和夏和桃組合式骨外固定器等)為宜,其缺點為術后管理較復雜、針孔感染較多見,嚴重的感染將被迫拔針而終止治療。

2鎳鈦記憶合金內固定器

鎳鈦合金作為一種“生物記憶材料”具有形狀記憶效應[25]。形狀記憶效應是指一定形狀的記憶合金試件經特殊處理后,在低溫狀態下(馬氏體相)給予明顯形變,將試件加溫達到一定溫度后(相變度),試件可恢復其原有形狀(奧氏體相),并在形狀恢復過程中產生較大的恢復力。鎳鈦(NiTi)記憶合金20世紀70年代后期已開始應用于臨床醫學,國內外不少學者對NiTi形狀記憶合金的醫學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作了大量工作。目前的研究表明,NiTi合金具有形狀記憶效應、超彈性、耐疲勞、耐磨損、耐腐蝕及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

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內固定器從金相上說是奧-馬互逆的熱敏金屬,而傳統的鋼板螺絲釘、髓內針、鋼絲為奧氏體結構,金相結構本質的不同決定了最終可達到的內固定生物力學方式的不同,奧-馬互逆的記憶特性使其在人體溫度下產生持續不斷的固定和加壓作用,給骨折愈合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物應力環境。張春才等[5]

設計的“弧叉狀肱骨髓內記憶釘”,有一定的抗分離作用,臨床應用效果滿意,但僅適用于肱骨中1/3骨折與骨不連。在此基礎上,張春才等[6]設計了“弓形主動記憶加壓接骨器”,探索了上肢管狀骨骨斷端持續加壓問題,臨床發現其骨樣骨板替代較加壓鋼板出現早,且未出現應力遮擋問題。但在設計上尚存在問題,如有的病例需要髓內針輔助固定,術式較繁瑣。戴克戎等[7]設計NiTi鋸齒臂環把內固定器,實驗表明其應力遮擋效應明顯低于接骨板,有良好的抗彎與抗扭作用。張春才等[8]研制的NiTi天鵝接骨器,不但能將骨斷端軸向地整體“記憶”于解剖位,而且能產生非AO性的動態性加壓力,非一次性地、靜態地作用于骨斷端,臨床應用于鎖骨、肱骨、尺骨、橈骨骨折與骨不連共230多例,術后2~3個月出現一無骨痂二無骨質萎縮性的骨愈合,提示了骨愈合的方式不能隨材料特性的突破而有新的模式。

NiTi形狀記憶合金在骨科學界的研究已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但在其基礎研究、臨床治愈相關疾病的機制、材料性能與臨床問題的巧妙結合方面,還需要深入完善。

3骨膜瓣移位術及其他術式

在堅強內固定的前提下,利用顯微外科的復合性組織游離移植(骨和軟組織)和血管修復以重建斷端血運,促進骨折的愈合。目前對于四肢骨不連已有多種帶不同血管的骨膜瓣移位術及其他手術方式進行外科治療,各種術式均有其特點與適用范圍。依骨不連的部位分述如下。

3.1脛骨脛骨骨不連為骨科常見疾患之一,其發病率居四肢長管骨之首。陳振光等[9]創用帶脛后血管肌間隙支的脛骨內側面骨膜瓣移位術,可用于修復不同部位的脛骨骨不連及小范圍骨缺損,有不犧牲傷肢主干血管、位置表淺、操作簡便易行等優點。對于脛骨中、下段骨不連合并脛前區軟組織條件極差者,陳振光等[10]應用經小腿后路以腓血管為蒂的脛腓骨遠段后面骨膜瓣移位予以修復,臨床應用效果滿意。譚金海等[11]為脛前血管骨膜支為蒂的脛骨前外側骨膜瓣移位術修復脛骨中、下段骨不連,臨床應用具有操作簡便、手術安全、療效可靠的優點。鐘桂午等[12]采用脛前動脈踝上支順行、逆行骨皮瓣,轉位修復脛骨中、下段骨皮缺損和內、外踝骨骨缺損,取骨膜及皮膚面積較大,是修復小腿中遠段及踝足部骨皮質缺損新的術式與供區。張開欣等[13]采用吻合旋髂深動靜脈髂骨皮瓣治療骨不連并貼骨瘢痕17例,結果全部髂骨皮瓣成活,骨折按期愈合,無手術并發癥。

3.2肱骨Rosen-H[14]提出,對肱骨干骨不連,采用AO/ASIF原則的開放復位、穩定內固定,應用鋼板、螺釘和骨移植,可在超過95%以上的患者中取得良好愈合,患肢功能及運動范圍在早期積極鍛煉、理療、間斷性持續被動運動后可達到正常的75%~90%。劉興炎等[15]對不同肱骨骨不連分別采用3種多科術式予以處理:無明顯骨缺損之骨不連,采用骨形成蛋白復合物;對骨不連有良好內固定,而骨折端有3~5mm骨缺損,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骨膜皮質骨瓣移植予以修復;對肱骨粉碎性骨折造成的多平面骨不連,則采用吻合血管游離腓骨移植術予以重建。臨床應用29例,經術后3~24個月隨訪,均獲得良好愈合。陳振光等[16]設計了以側血管為蒂的肱骨遠段骨膜瓣轉位術,為修復肱骨遠段骨不連提供一新的手術

方法。

3.3股骨鄭和平等[18]提出股骨前面血供來自股部各動脈呈節段性分布的股骨膜支和骨膜支,可以節段骨膜支為蒂設計股骨前面股膜瓣,修復股骨干骨不連、骨缺損。鐘桂午等[19]設計以股中間肌肌動脈為蒂的骨膜瓣,順行逆行修復股骨遠近端骨折骨不連,臨床已應用成功。陳振光等[20]在解剖學觀察的基礎上,提出以股動脈直接骨膜支為蒂的股骨下段前、內側面骨膜瓣移位,為治療股骨中段骨不連、骨缺損提供一種新的骨膜瓣供區。

3.4尺橈骨徐德洪等[21]在傳統的骨缺損端游離植骨的基礎上,外包以骨質后血管為蒂的鄰近骨膜瓣治療前臂骨不連16例,經隨訪6~18個月,效果良好,無1例出現骨不連。該手術方法簡單易掌握,療效確切可靠,不失為治療前臂骨不連、骨缺損的理想方法。

3.5舟骨舟骨骨不連的外科治療常需要應用各種螺釘和鋼絲,視患者情況決定用不用骨移植。Watson等[22]采用背側手術入路,為碎骨清除和骨移植提供了滿意的暴露,并應用螺釘和Kirschner鋼絲治療舟骨骨不連,在36例患者中取得89%的骨愈合率及不同程度的患肢功能恢復。Procˉtor[23]認為骨移植加內固定治療舟骨骨不連效果較好,若單用骨移植需較長時間的制動;對于舟骨骨不連伴角狀畸形,一般采用掌側入路,行楔形骨移植加Herbert螺釘內固定以修復短縮

綜上所述,目前沒有治療骨不連的最佳單一療法,對每一病例應聯合應用各種合適的療法來達到愈合[24]。隨著內外固定器械設計的更新與完善,內固定技術與理論的深入以及顯微外科組織移植學的進展,手術作為治療骨不連的主要手段,其方法與術式呈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但臨床手術治療骨不連應圍繞著閉合斷端間隙、穩固復位與固定、促進斷端血運的重建的原則來進行,以達到糾正畸形、清除感染灶、活動僵硬的關節、最終骨折愈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M.E.Muller,M.Allgöwer,RSchneider,等著.榮國威,翟桂華,劉沂,等譯.骨科內固定,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495-496.

2許建中,李起鴻,楊柳,等.創傷后感染性脛骨骨不連的骨外固定治療.中華骨科雜志,1997,17(9):577-579.

3黃俊曉,李毅中,傅小杯,等.Ilizarov外固定器治療脛骨骨不連.福建醫科大學學報,1997,31(2):182-184.

4韓一生,劉建,劉繼中,等.旋轉加壓式外固定架的研制和臨床應用.第四軍醫大學學報,1996,17(5):381-384.

5張春才,高建章,劉植珊,等.弧叉狀肱骨髓內記憶釘的設計與臨床應用.中華骨科雜志,1990,5(增刊號):8-11.

6張春才,劉長江,程庭英,等.上肢管狀骨弓形記憶接骨器的研制與臨床應用.中華外科雜志,1993,31(5):269.

7戴克戌,倪誠,吳小濤,等.形狀記憶鋸齒臂環抱內固定器的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中華外科雜志,1994,32(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