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病名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06:40:00
導語:頭痛病名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頭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證。關于頭痛一名,古代又有疾首、首疾、偏頭痛、頭項強痛、頭項痛、頭囟項痛、頭項肩痛、頭頂痛重、頭背痛、頭項幾幾、沖頭痛、厥頭痛、真頭痛、頭痛如破、溺時頭痛、頭痛如錐刺之、微頭痛、頭卓然而痛、頭目碎痛、頭風、首風、腦風、腦痛、大頭風、搖頭風等多個相關的名稱。隨著時代的不同,各個病名的含義也不盡相同。弄清與頭痛相關病名的內涵及歷史沿革,對于研究頭痛病證的發展概況,開展對該病的各項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頭痛大頭風
前言
頭痛又稱為頭疼,疼,義同痛,是指整個頭部以及頭的前、后、偏側部的疼痛總稱,其性質可呈跳痛、灼痛、脹痛、重痛、針刺痛等,甚則伴惡心嘔吐,難以忍受。頭痛是臨床常見疾病,在歷代的醫學文獻中,關于頭痛病名有著多種不同的稱謂。為了準確把握疾病的內涵,必須對其病名加以考證。
1頭痛病名的演化
1.1早期與頭痛相關的病名
1.1.1甲骨文中的相關病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記載有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齒、疾言(喉)、疾自(鼻)等頭面部疾病。其中的“疾首”即與頭痛相關。
1.1.2古代書籍中的相關病名《周禮•天官冢宰下》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嗽、上氣疾。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1]其中的“?首疾”,即是與頭痛相關的病名。《詩經•衛風》中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有:“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2]以上古籍中所提到的“疾首”“首疾”等名稱,均與頭痛有關。
1.2頭痛病名的出現頭痛一名,最早見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陰陽十一脈灸經》:“鉅陽臵(脈):……目內廉。是動則病:潼(腫),頭痛,……。其所產病:頭痛,耳聾,項痛……少陽臵(脈):……其所產病:頭頸痛……”[3],指出了太陽、少陽經頭痛的癥狀。《素問•奇病論篇》:“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4]提出了厥逆病證中所出現的頭痛這一癥狀。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明確指出:“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5]頭痛、頭風為同一病,明代以后大多不列頭風一門。因為頭痛一名較為準確地概括了本病的病位及臨床特點,故將頭痛定為本病病名。
2頭痛病名的相關稱謂
2.1描述頭痛部位的稱謂
2.1.1偏頭痛也稱為頭偏痛,指頭痛部位偏于頭的一側,又名偏頭風、邊頭風,為周期性發作的血管-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由于寒邪凝滯頭部經脈,致使血行不暢,不通則痛。《太平圣惠方》卷40:“夫頭偏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晉•王叔和《脈經》卷2:“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耳頰痛。”指出了偏頭痛的發生與手太陽經脈相關。明•朱?《普濟方》卷44:“夫偏頭痛之狀,由風邪客于陽經,其經偏虛者,邪氣湊于一邊,痛連額角,故謂之偏頭痛也。夫偏頭痛者,由人氣血俱虛,客風入于諸陽之經,偏傷于腦中故也。又有因新沐之后,露臥當風,或讀書用心,目勞細視,經絡虛損,風邪入于肝,而引目系急,故令頭偏痛也。”指出了風邪入侵、勞累過度等,均是造成偏頭痛發生的原因。論文網
2.1.2頭項強痛指頭項部牽強不舒作痛,多因邪在肌膚或遏阻經絡,“不通則痛”而導致頭痛的出現,可見于某些神經系統感染性疾患及頸椎病等[6]。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1.3頭項痛指頭痛連及頸項,多于病邪入侵太陽經脈之后而發。《素問•瘧論篇》“瘧之始發也,……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素問•熱論篇》曰:“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論•傷寒例》曰:“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7]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繆刺》云:“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痛,……”
2.1.4頭囟項痛多見于太陽經脈病變,其經絡循行部位所出現的疼痛。《靈樞•經脈》有:“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
2.1.5頭項肩痛指頭痛牽涉到頸肩部位,多由于病邪侵犯足太陽膀胱經而致。《素問•繆刺論》有:“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
2.1.6頭頂痛重指頭痛伴有重墜感,或如有布帶困裹的感覺,多由濕邪停滯而致。《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頭頂痛重。”
2.1.7頭背痛指頭痛連及背部。《靈樞•經脈》曰:“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8]
2.1.8頭項幾幾指頭痛伴項背強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的癥狀。《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有:“厥,俠脊而痛,主頭項幾幾,目然,腰脊強,取足太陽月國中血絡。嗌干口熱如膠,取足少陽。”
2.1.9頭皮痛多是由于風火邪氣上犯所致的頭皮局部腫痛。明•方隅《醫林繩墨•頭痛》云:“頭皮痛者,枕不能安,手不能按,亦由浮游之火上行,當以輕揚散火可也。如芩、連、山梔、天花粉、玄參、連翹之屬。”可配用外治法。清•鄒存檢《外治壽世方》卷2:“頭皮腫痛,好雞蛋黃白調勻,涂腫處即愈。”
2.2描述頭痛性質的稱謂
2.2.1沖頭痛形容頭痛發生之時,疼痛感向上傳導之勢。《素問•至真要大論》有:“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描述了膀胱經頭痛的癥狀。
2.2.2厥頭痛“厥”的含義是指氣逆,指經氣逆亂所致的頭痛。《難經•六十難》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
2.2.3真頭痛指痛勢緊急的頭痛危證。《靈樞•厥病》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難經•六十難》有:“手三陽之脈受風寒,……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2.2.4頭痛如破指較為嚴重的頭痛。《素問•瘧論篇》曰:“瘧之始發也,先起于毫毛,……頭痛如破,渴欲冷飲。”《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云:“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瘛寒熱,汗不出,惡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9]
2.2.5溺時頭痛是指在小便時所發生的頭痛,多見于某些疾病過程中。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曰:“百合病者,……每溺時頭痛者,六十日乃愈。”
2.2.6頭痛如錐刺之形容程度劇烈,難以忍受的頭痛癥狀。《針灸甲乙經•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有:“手足清,煩熱汗不出,手肢轉筋,頭痛如錐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動,……竅陰皆主之。”
2.2.7微頭痛形容病勢較緩,性質輕微的頭痛。《脈經•平三關病侯并治宜》云:“寸口脈弦,心下??,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10]
2.2.8頭卓然而痛形容頭痛突然而至的特征。《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曰:“太陽病二日,……大便革更,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2.2.9頭目碎痛形容頭痛的嚴重程度。《中藏經•虛實大要論》有:“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食飲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11]
2.3描述頭痛病因的稱謂
2.3.1頭風指經久難愈的頭痛,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風寒客之則熱郁而悶痛。《醫林繩墨•頭痛》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頭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頭風作止不常,愈后觸感復發也”,指出了頭風與頭痛的區別所在。清•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曰:“頭風之癥,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指出了頭風發生的原因與風邪入侵有關。頭風含義有二:①有痰飲夙疾,又新感風邪。明•李蓇《醫學入門》曰:“頭風之證,素有痰飲,或櫛沐取涼,或久臥當風,以致賊風入腦入項,……”清•吳謙《醫宗金鑒》曰:“謂之頭風,必眩暈。”②指慢性、易復發的頭痛。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
2.3.2首風《素問•風論》曰:“風者善行而數變,……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宋•趙佶《圣濟總錄•首風》曰:“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膚發濡漬,不慎于風,風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為病,其證頭面多汗,惡風頭痛。”《雜病源流犀燭•頭痛源流》云:“首風,風傷于衛病也,蓋沐則腠理皆開……邪遂襲而入,則衛受之,故成首風。其癥頭面多汗,必惡風。”
2.3.3腦風指風寒侵襲腦戶而導致的頭痛。《素問•風論》云:“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2.3.4腦痛指外邪入腦而致的頭腦劇痛。《靈樞•厥病》曰:“真頭痛,腦痛,節寒,水凌土敗,陰邪上填于陽位也。”《靈樞•熱病》曰:“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間。”《中藏經•卷中》曰:“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元•朱丹溪《脈因癥治》云:“腦痛乃風熱乘虛而入于腦,以辛涼之藥散之行之。”
2.3.5大頭風又名大頭痛、大頭瘟、大頭天行,表現為頭面大腫,輕者稱為“發頤”,頭面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丹毒、蜂窩組織炎等都可以引起頭面大腫,頭痛。《東垣十書》曰:“夫大頭痛者,雖為在身之上,熱邪伏于內,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所著,所以成此疾。”明•王肯堂《證治準繩》曰:“大頭痛:頭腫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時疫病。”《普濟方•頭門》曰:“夫大頭風者。是陽明邪熱太甚。”《雜病源流犀燭》曰:“大頭風者,頭大如斗,俗名大頭瘟,天行時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氣,甚而潰裂出膿,由邪客上焦之故。”
2.3.6搖頭風又名風頭旋,表現為頭痛而搖。《素問•五臟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暝耳聾,過在足少陽厥陰。”尤即搖之意,足少陽膽與足厥陰肝,風火相煽,因而作搖。搖頭風多從肝、膽、督脈三經論治,也有年高氣血兩虛,虛火上炎引起的。
【參考文獻】
[1]呂友仁.周禮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何宗旺.左傳[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3]周一謀,蕭佐桃.馬王堆醫書考注[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4]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
[5]王肯堂.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6]李經緯,鄧鐵濤.中醫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7]劉渡舟.傷寒論語譯[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8]河北醫學院.靈樞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9]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10]王叔和.脈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1]李聰甫.中藏經校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上一篇:商業銀行貸款損失處理論文
- 下一篇:醫藥治療膝關節骨性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