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史的雙語教學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3 02:50:00

導語:中國醫學史的雙語教學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醫學史的雙語教學分析論文

【關鍵詞】中國醫學史雙語教學;教學效果

醫學史是綜合醫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的交叉學科,對于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1];筆者在講授《中國醫學史》的過程中,運用漢、英兩種語言,在教授醫學史知識的同時,給學生們創造學習和使用英語的空間,培養他們使用英、漢雙語思維并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切換的能力,最終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樹立跨文化意識。通過教學實踐,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雙語教學的目的和意義

1.1培養學生雙語思維能力

我們開展中國醫學史雙語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更豐富的語言層面上擴大英語實踐的時空,培養英語思維能力,同時使用漢、英兩種語言進行思維,并能夠根據工作環境和交際對象的不同進行語言轉變;因而,筆者在課堂上運用英語、漢語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雙語教與學,課下雙語討論、寫文章,進行知識上的交流,使學生們在獲得醫學史知識的過程中,不斷鞏固了英語知識。

1.2激勵學生

學好中國醫學史,增強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樹立跨文化意識中國醫學史是研究中國醫藥學起源、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歷史的平臺上科學地揭示出中國醫學的發展軌跡和內在規律;是醫學精神、醫學思想的載體;是連接醫學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的紐帶[2]。古往今來,一些杰出的中醫學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凝煉出博大精深的醫學思想;眾多醫技高超之人以他們高尚的道德風范彪炳青史。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英語講述前輩醫家的光輝史實,如藥王孫思邈、醫圣張仲景、華佗、扁鵲等,并運用英語撰寫評論;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勇氣,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

2教學的策略

2.1課堂設計重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2001年召開的外語教學研討會認為: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教學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他們學術方面的文化差異意識[3]。因此,在課堂設置上,筆者適當加大了EAP的內容,增強了聽說能力的訓練,為學生創造一個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

2.2幫助學生樹立雙語意識

注重雙語思維的培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式和思維習慣有很大的不同,為了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培養學生運用外語思維、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語言的應用能力為目標,使得學生能夠掌握并應用英語。既強調醫學史中的重點知識,又注重培養學生進行英語思維的能力和習慣,通過雙語教學帶來的醫學史學習的趣味和英語語言文化帶來的不同思維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2.3循序漸進地實施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的開展并不是在課堂上均衡地使用兩種語言,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在逐漸積累中掌握使用英語學習醫學史的方法。

首先,在教學中簡單滲透醫學史的英語專業術語,以中文為主講解,必要時用英語解釋醫學史中特有的重要問題;比如講述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時,在同學們對知識完全掌握的前提下,用英語解釋“三部九候”。接著進入中英文并用階段,加大了英語的使用程度,運用英語提問,鼓勵學生用英語發言、做課堂筆記、完成作業等。最后,英文大量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運用英語講授大部分內容,培養學生形成英文的思維習慣。

2.4強調師生英語互動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充分互動,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增強其自信心,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筆者在課堂上積極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促使那些羞于開口的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并根據各個章節的不同內容設計專題討論,小組學習;開展群體課堂活動。如講完金元四大家后安排同學們對其學術思想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用英語向老師提問,使得語言能力和中醫學知識在各種活動中得到強化和提高。最后實現中醫學術水平和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和有機統一。

2.5處理好專業英語與英語學習

雙語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創建英語學習環境,又要使學生理解和接受專業課程知識,二者不可偏廢。同時,要處理好漢語與英語的關系,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不能夠忽視用中文對醫學史知識的把握。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知識更是如此,醫學發展各個時期重要醫家的學術思想,醫學著作的內容與意義,醫學發展的標志性成就等。同學們只有在充分掌握的前提下才能夠進行英語講述。

3教學手段

3.1改善教學模式

由于雙語教學屬于非母語教學,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語言障礙。同時,雙語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好醫學史知識的同時,還要全面學習和應用英語知識,因此,雙語教學除了教師下功夫備課外,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形成“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實踐”的模式。課前預習,學生能夠對于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課堂學習做準備,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緊跟老師思路,沿著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學習,也便于老師了解大家掌握的程度。課后通過多種實踐方式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

3.2采用循序漸進

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由于雙語教學還處于嘗試階段,我們采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醫學史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依托[4]。比如,王清任的《醫林改錯》體現出糾正前人錯誤的質疑美,眾多醫家在學術發展過程中展示出的貢獻美與道德風尚美等。因此,在講課的過程中,我們采用滲透式雙語授課,帶領學生深入發掘教材中美的內容。剛開始的時候,重點攻克醫學英語專業詞匯,講授重要的概念的時候,先用中文講一遍,然后慢速用英語講授,使學生多一些機會接觸英語專業詞匯,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文內容。課程結束的時候用中英兩種語言作簡要總結。在講課的過程中選用一些必要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圖片、模型等均可以選用,將抽象的英漢語言描述轉變成為生動的形式,如在講述醫藥學的起源時,先給學生講授重點、難點知識,而后向學生展示圖片的同時用英語強調講過的內容。必要時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些相關的英漢文獻。

3.3作業的布置

對于每一章節的作業,要求學生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完成,有助于學生掌握課程教學內容,同時鍛煉英文寫作能力。其次是英文文獻資料的閱讀,由老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提供一定數量的英文參考文獻,學生閱讀并針對文獻部分內容進行評論,以英文方式寫成小論文,講完每一章后鼓勵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醫家學術思想寫成小的文章,通過專題討論、課程小論文交流等互動形式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3.4采用靈活的考試方法

筆者認為:醫學史考試采用雙語方式較好,其中一些題目采用中文形式,另外一些題目用英文形式,既考察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考核學生專業英語的綜合應用能力。題目的設計可以靈活多樣,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比如講藥物學家李時珍時,可以讓學生談一下《本草綱目》在醫藥學中的貢獻及其對自己的啟發(Pleaserelatethecontributionofmedicinalherbsdetailedoutlineinthemedicalfieldandit''''sinspirationtoyou.),全程授課結束后可以了解一下學生對《中國醫學史》的總體把握情況(What''''syourgain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historylearning?)考試形式采用書面考試與口語考試相結合。在進行成績分析時,應該把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課堂表現和筆記記錄情況全部考慮進去,使得學生在雙語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與成績才能夠得到公正的反應,學生雙語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繼續得以發揮。

3.5寓學于樂,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辯論培養學生們的勇氣和自信心,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鍛煉其口頭表達能力,還可組織中國醫學史相關的名詞術語英譯大賽,醫學史英文作品比賽等。還可以指導學生充分利用internet來拓展視野。另外,還可以利用高質量的英文醫學史書籍與雜志。最后,充分發揮學校中的外國留學生,就學習中的一些問題開展中外學生學習經驗交流會,增加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4小結

總之,筆者在醫學史雙語教學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雙語教學也同時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同一個教學班上的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沒有適合雙語教學的理想教材,有些同學對于雙語教學的認識不夠等。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通過不斷改善教學理念與模式,積極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師生密切配合等多種途徑,進一步開創中國醫學史雙語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陳發俊.醫學史教學方法之管見[J].醫學與社會,2003,12(16):64.

[2]何宣化.中國醫學史中優秀內涵的現實意義[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6,28(5):4.

[3]羅楊,等.實施雙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西昌學院學報,2006,18(4):152.

[4]王雅麗.中國醫學史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