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業影響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30 10:59:00
導語:人民幣升值對紡織業影響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紡織業是一把“雙刃劍”。本文通過對其消極和積極兩方面影響的分析,提出了克服其消極影響的一些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浙江紡織業影響對策
自2005年7月21日19時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匯率制度的這一變化預示著:今后中國的匯率改革將進一步深化,人民幣有望繼續升值。有業內人士估計,人民幣將可能升值10%。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資本成本和收入的提升將長期改變我國的經濟結構,重新賦予行業不同的成長速度,并使不同行業的企業業績出現分化。對于紡織業,人民幣升值的影響不可小視。據研究,如果人民幣升值5%~10%,紡織業利潤率將下降10%~60%。特別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服裝行業受損更大。浙江作為一個紡織服裝大省,其紡織行業在這次匯率升值調整中可謂影響甚大。
一、人民幣升值對浙江紡織業的影響
(一)消極影響
1.“跑量為主”的經營模式未能打破,紡織品出口額增速出現下降趨勢
一方面,將持續“跑量為主”的經營模式。2006年1~4月,浙江省紡織品服裝出口有實績的企業為5488家,比上年末增加394家。其中,私營企業2789家,外商投資企業1940家,集體企業411家,國有企業340家,個體工商戶9家。同期,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紡織品服裝22.47億美元,增長35.4%,私營企業出口20.8億美元,增長64.4%。但是,數量增長快于價格增長,浙江省紡織品服裝同期出口價格指數為1.05,數量指數為1.24,即出口平均價格增長5%,出口數量增長24%。征稅紡織品出口價格指數為1.07,數量指數為1.15。
另一方面,以“跑量為主”的經營方式使浙江紡織企業出口額增速大為下降。2006年2月,浙江省共出口紡織品1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7.8億美元,下降2.3%;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6.2億美元,下降8.9%。據寧波海關統計,2月份,浙江省紡織品共出口143個國家,其中對67個國家的出口增長率是下降的,其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87.3%。浙江省對歐盟和美國的紡織品出口下降幅度尤為明顯,其中,對歐盟出口3.7億美元、對美國出口2.5億美元,分別下降11%和7.6%。
2.缺乏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低和科技創新能力弱的缺點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
浙江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品種檔次不高,產品附加值只有國外先進國家的幾十分之一,且創新品種少。像萬事利、杉杉這樣有獨立品牌的企業極少,多以貼牌經營為主,企業利潤非常微薄。據業內人事透露,生產一件服裝獲得的加工費在1至2個美元之間,其中還包括各種運營費用,平均利潤率僅在3%-5%,即使當地的龍頭企業如悅萊春、華誠茂麓,其利潤率也不過10%。而大多數貼牌企業多以美元結算,如果人民幣升值10%,則預計有50%的企業難以繼續經營。
由于缺乏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企業產品開發也多采用借鑒和組合,導致產品缺乏個性,產品價格無法提升。大企業借鑒和組合歐、美、韓、日及中國港、臺地區的設計,中小型企業則多是盯著大企業新產品的出籠,進行模仿。人民幣升值使中小企業利潤空間縮小,企業無力花大量財力和人力進行新產品的研發。這勢必導致大多數省內中小紡織企業的上述弱勢將仍在一段時間內持續。
3.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并沒下降
紡織業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浙江省又是一個人口大省,勞動力成本比其他國家和地區相對低廉。人民幣若持續升值,由于工資具有剛性,實際工資必然上升,勢必引起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競爭優勢難以繼續維持(目前勞動力成本約占出廠價的30%),迫使許多沿海紡織生產企業遷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內陸地區,從而將打破浙江省紡織業的優勢格局。
原材料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是供需關系。短期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原料價格有影響,但長期看供需關系是原料價格的最終決定因素。中國進口了世界30%的紡織原材料,其中浙江省占絕大部分。因此人民幣升值未必意味著紡織原材料進口成本的降低,相反可能引起美元計價的紡織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4.增加了紡織出口合同簽訂的匯率風險
中國貿易促進會統計,全國最大的紡織重鎮紹興,目前已有20%紡織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其他多數企業則勉強維持。人民幣升值引起的出口合同匯率風險激增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一項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2%,意味著企業拿到的貨款折合成人民幣僅有原來的98%;若人民幣升值10%,則意味著企業拿到的貨款折合成人民幣僅有原來的90%。其實人民幣升值2%,浙江的紡織品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只有5%~10%。如果一年內人民幣升值5%,50%的紡織品生產企業都將遭遇經營困難。浙江有許多出口貿易依存度超過50%的小城,這種風險對于浙江大多數紡織企業來說是無力承擔的。
(二)積極影響
1.有利于紡織業的結構調整
浙江省一些紡織產業已出現產能過剩,紹興目前的放絲能力超過250萬噸,織造能力50億米以上。人民幣升值后,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將會受到限制。要繼續發展,企業不得不轉變競爭方式,一方面將更加關注國內市場;另一方面將努力轉變出口結構,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所占的比重,提高產品科技水平,理性研究市場,生產市場所需的紡織品,從而加速浙江省紡織業內部產業結構的新一輪調整。此外,人民升值導致的進口成本降低,有利于省內紡織企業利用境外知識、技術、先進設備等,降低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本。
2.可緩解紡織品行業惡性競爭
在近一年的匯率調整后,一些紡織品出口企業認識到,匯率的調整有利于國內紡織品貿易的有序化。在匯率未變之前,國內紡織品企業為搶訂單,都向國外客商報極低的成本價。國內紡織品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單是匯率問題,更多的是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人民幣升值后,很多外貿企業不再采取單一報價方式,而是綜合情況進行報價,將匯率、原材料上漲等不確定因素考慮在報價之內。另外,一些企業不再只生產出口量大、利潤低的產品,不再盯住同樣的客商,而是更多地考慮生產高端產品,尋找高端客戶,做差異化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紡織品行業的惡性競爭。.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和改善貿易環境
浙江紡織出口產品附加值較低,主要依靠低價格參與國際競爭,因此,出現貿易摩擦在所難免。當前,浙江紡織企業在全國同行業中遭受傾銷立案調查最多。從短期看,人民幣升值后紡織品的出口價格雖然會有所提高。但由于其出口價格已非常低,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相當高,即使適當提高價格,仍具極強的競爭力,這也有助于減少遭受低價傾銷的訴訟。從長期看,人民幣匯率調整逼近3%,說明人民幣正在向真實匯率回歸。對浙江紡織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今后必須調整其低價競銷戰略,以從提高質量、款式、功能和售后服務等方面取勝,提高其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增加產品附加值,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而這些顯然有助于減少國際貿易摩擦。
二、應對升值影響的對策
(一)積極應對,解決客戶的后顧之憂
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在所難免,一些企業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既要考慮匯率調整帶來的結匯損失因素,又得考慮為了保持出口量,在與客戶談判中暫時將其“忽略”掉,如果過分擔心損失,企業將無法接單。
在這種壓力下,浙江省紡織出口企業應積極應對,擺正心態,減少低價出口的紡織品比例。應認識到人民幣升值在短期內會對紡織出口增長不利,但長期而言,對解決紡織出口產品結構失衡卻是有益的。紡織出口企業應該解決客戶的后顧之憂,保證道路順暢和紡織品的海外市場份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又平穩地渡過這一調整時期。
(二)實施進口戰略,加大利用境外先進知識的力度
人民幣升值給浙江省紡織企業帶來了出口壓力,但同時也降低了利用境外先進技術的成本。因此,要從“借力”發展和開放促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像抓出口一樣,研究和實施進口戰略,要系統地擴大紡織科技設計人員出國留學培訓的力度,引進專利、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等。通過利用境外先進知識,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提升浙江紡織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沖出產業結構落后的現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三)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此輪人民幣升值,不管是國外企業設置的貿易壁壘還是美國、歐盟等玩的“把戲”,都應成為改變現狀的動力,提高浙江紡織出口品的附加值和自主創新能力。具體措施是:1.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紡織業技術創新示范體系,加速新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2.推廣建設紡織業集群創新服務平臺,為新產品研發能力弱、技術管理水平低的中小紡織企業提供全面的創新服務,提升中小紡織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經營和管理水平,加速紡織業集群出口產品的結構升級;3.引導骨干紡織企業加大力度研發新產品,提高技術創新水平,發揮骨干企業的創新帶頭作用。
(四)加強品牌建設
紡織業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重點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設計、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渠道建設方面的優勢企業,鼓勵紡織各產業集群區打造行業品牌,爭創自主品牌的市場環境,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使浙江省紡織服裝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國外頻繁以反傾銷、特保等措施對浙江省紡織企業施壓,才能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出口的多元化,完成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的過程。
(五)適當漲價,提高紡織企業的議價能力
議價能力強的紡織企業在談判中可以適度提價,部分傳遞升值帶來的壓力,從而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浙江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好評,人民幣升值引起紡織品價格的適當抬高,國外企業通常可以接受,但加價必須與國家匯率相匹配。這樣既可適當地把部分風險轉嫁給交易外商,將人民幣升值造成的損失彌補回來,又能防止客戶流失。但目前也有少數國外紡織品買家向印尼、越南、孟加拉國等國轉移訂單,由于勞動力廉價,這些國家一直與中國紡織業爭奪客戶。所以,浙江紡織企業在加價時應考慮客戶的接受能力,在保證銷量穩定的前提下適度提高產品外幣標價。
(六)增加金融衍生避險工具品種,積極運用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
據浙江省統計局消息,目前浙江紡織企業使用的匯率避險方式主要有:貿易融資、運用金融衍生品、改變貿易結算方式、提高出口產品價格、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增加內銷比重和使用外匯理財產品等,其中約31%的浙江紡織企業使用貿易融資。另據調查顯示,2005年運用金融衍生品的浙江紡織企業比2004年同期只提高約1個百分點,遠期結售匯工具的使用在金融衍生工具中高達91%。
企業利用金融衍生避險工具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1.企業避險意識和能力弱;2.部分商業銀行過分強調風險防范,推出較長期限(1年期以上)遠期結售匯工具的積極性不足,工具品種單一,金融衍生產品定價不合理,難以滿足企業的避險需求。
因此,浙江紡織企業要增強避險的意識和能力,積極運用金融避險工具;同時,商業銀行也應向企業提供更多的咨詢和信息服務,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外匯金融衍生避險產品,拓寬企業避險渠道,使避險產品定價市場化。
[參考文獻]
[1]裘明軍,阮明鋒.紹興紡織業聚集效益分析[J].經濟師,2005,(3).
[2]蔡曉潔.中國紡織企業如何走出困境[J].甘肅農業,2006,(3).
[3]陳立平.人民幣新匯率下浙江紡織品出口之應對策略[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
[4]張曉琳.我國紡織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的對策[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
[5]蘇靖,鄒武祥.浙江紡織品應盡快走出“跑量期”[N].浙江日報,2005-4-12.
- 上一篇:企業化驗室人員述職報告
- 下一篇:建設局黨委領導班子述職述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