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教育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1 04:42:00

導語:性別教育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性別教育研究論文

一、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

全納教育思想提出的初衷是為在身心方面有殘疾的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將殘疾學生吸納到普通教育體制中,使之接受與普通學生一樣的教育,從而獲得在未來社會主流群體——普通人群中共存的技能;而對于普通學生而言,在全納教育體制中,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合作。但隨著全納教育的發展,其概念內涵也在發展和變化著。首先從教育對象上看,全納教育的對象從“殘疾學生”到“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再到“所有學生”,教育對象的擴大體現了全納教育更具人性化,更追求民主與平等。其次從教育內涵上看,全納教育的內涵從“殘疾人教育”到“特殊需求教育”,再到“全納教育”。如用一句話概括,全納教育就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過程,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

根據全納教育的思想,學校教育應反對任何歧視與排斥,給所有學生以公平公正的教育。但在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僅因性別不同,在各個教育階段,男生或女生都會受到“區別對待”,被視為另類,被打入另冊。本文試圖用全納教育思想分析學校性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全納的性別教育觀”。

二、學校中的性別反全納現象

1.性別排斥現象

(1)在幼兒園和小學,被罰站、被“隔離”的多數是“調皮搗蛋”的男孩兒。他們不僅被排斥于正常的教學活動之外,而且也少有機會成為“值日生”或“班干部”,其在群體中的聲望與影響大受影響。甚至有調查顯示,幼兒園中男孩的獨立性總體水平低于女孩,并達到極其顯著水平。

(2)在學校教育中,男教師被排斥在幼兒園和小學教師隊伍之外,而女教師被排斥在學校領導群體之外。雖然時代已進入21世紀,但能夠充實到幼兒園和小學的男性教師仍是鳳毛麟角,不少學校中70%~80%的教師均為女性。一旦有那么幾個男性教師,又很快被提拔到領導崗位,而同等條件下的女教師,則很難得到提拔。在選拔學生干部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擔當班級、少先隊、團支部和學生會干部的男生越來越多,而女生卻越來越少。這種現象的背后是隱性的性別排斥。

(3)在學校性教育中,異性教師被排斥在任課教師之外。學校在安排性教育教師時,往往是讓女教師給女生講課,男教師給男生上課,也許存在已婚女教師給男女生上課的情況,但極少見男教師(無論婚否)給女生上課的情況。在一些調查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雖然有大部分的學生對性教育教師的性別上持“無所謂”的態度,但還是有一小部分的學生選擇同性教育,卻沒有學生主動選擇異性教師進行性教育。

2.性別歧視現象

(1)盡管男孩兒從小“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一般,但人們并不放棄希望,認為男孩智力水平較高,屬“大器晚成”型,將來定會“睡獅猛醒”,在中學或者大學趕上并超過學習成績優秀的女生。他們即使大學成績也平平,也不影響未來成就一番大事業。而女生如果從小學習成績一般,那不僅會讓師長深感失望,而且還可能被譏為“傻子”、“傻大姐”,使人格受辱,心靈受到傷害。

(2)盡管在中學生中發生“早戀”或者說是“交往過密”現象,都是因為男女生“兩性相悅”,但對于男生而言,人們的評價最多是“不務正業”、“雞娃打鳴”,而對于女生,人們可能會認為她是“作風不正”、“品行不端”。有此經歷的男生并不會影響今后的人生道路,而女生的聲譽卻會多一些瑕疵。

正是因為當前學校教育中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性別排斥與歧視現象,所以,借鑒全納教育的理念形成新時代的性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且緊迫。

3.性別教育隔離現象

有研究表明,我國兒童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較過去有較大提前,女孩月經初潮最早為9~10歲,小學高年級學生間,異性交往過密現象屢見不鮮。這說明性教育的起始階段應從小學開始。然而在現實中,性教育至少存在三種隔離現象:

(1)學段隔離。多數校長、老師和家長們認為性教育從初中開始即可,對小學生進行性教育不僅沒有必要,更有因提前教育而承擔喚醒性意識、教唆性行為的風險。

(2)男女隔離。即使在能夠進行性教育的學校,目前多數做法仍是男女學生分開授課。

(3)內容隔離。既然性教育的對象是分開的,那么性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男女有別的。

上述性別教育的反全納現象,使得開展正當的性教育阻力重重,科學的性知識難以普及,開明的性別觀念難以推廣,青少年在性別問題上的“自主探究”難免會不時遭遇各種性陷阱與性危害。故此,筆者提倡實施全納性別教育,推廣普及全納的性別教育觀。

三、性別教育的全納教育觀

性別教育在全納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應在以下幾方面用全納精神進行性教育:

1.教育對象的全納

長期以來,性別教育的對象被局限在青年中,人們普遍認為青春發育以前的少年兒童和成年以后的人沒有接受性別教育的必要。然而,人的性別身份、性別角色、性生理和心理變化是伴隨一生的事情,不同的人生階段,人們會遇到不同的性問題,因而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都有接受性教育、解決自身性別的問題,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滿足人生價值的需求。但是根據筆者所理解的“性”及“性別”的概念、內涵,性別教育還應包括對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性格性情的培養,最終目的是促進受教育者人性的發育和人格的完善。從廣義的性別教育和泛義的性別教育的意義來看,在性別教育活動中,不應存在因年齡、性別和身份等因素而阻礙接受性別教育的現象,即性別教育中不應存在任何形式與程度的排斥現象,性別教育的差別只應存在于因年齡而設置的教育內容的不同。

2.教育者的全納

在任何一個教育階段,學生需要男女兩性教師同時擔任教育教學工作。在目前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階段,男女教師的性別比嚴重失衡,女教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成為影響男生和女生的唯一成人性別楷模,單一性別榜樣對有效促進男女生的成長是有缺陷的。從教育生態的角度分析,恰當的“性別比”(群體中男女兩性的人數比例)會使兩性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教育效益的提高。而教師群體中的“性別比”失衡,可能產生不利的教育后果,即由于女性缺乏男性的堅強勇敢、大度豁達和勇于負責的品質,而使男生個性的發展可能會傾向于女性化。另外,性別教育的教師不應只是同性教師,如果說進行性生理、生殖和生育教育為避免尷尬,可以采取男性教師給男生上課、女性教師給女生上課的辦法,那么在社會民主、兩性公平、兩性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個人完善與社會進步等問題上,教師性別就不會成為學生學習的阻礙,相反不同性別的特色與優勢會使教學更具感召力和影響力。

3.性別教育的公平公正

性教育中每個人都應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教育給男女兩性的評價和期待都應一樣的具有激勵性和發展性,不能因性別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評價,或給予不同的期待。長期以來,社會對男性和女性形成了不同的評價與期待模式,因此,要用現代社會學“女性是被造成的”觀點替代傳統的“女性是天生的”觀點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世紀之交的時代轉換并不會自動帶來人們觀念的更新和思想的進步,即使是新世紀的大學畢業生和學士學位獲得者,如果思想觀念不革新,制度與實踐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筆者認為,在社會觀念與社會實踐中,只有一種思想對我們“男女攜手,共同進步”有積極意義,那就是“公平公正”。只有抱定公平公正的原則不放松,做全面系統和深入細致的研究,才能正確認識男女的真實面貌,才能得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也只有公平公正的性教育才能培養出“身異心同”的社會人——無論男女,皆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質、正常的情感態度、豁達的胸懷、達觀的性格和堅毅的意志。教育要做的不是改造性別,也不應刻意強化性別特征,而應將兩性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中共同向著“人”的本質與真諦邁進。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徐文勇.不同地區的學校性健康教育研究——以北京回民中學和宣威民族中學為例[D]∥新世紀中國大學生(文科學士)畢業論文精選精評.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4]黃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軌跡——國際教育思潮縱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525~574

論文關鍵詞:全納教育性別教育公平與公正

論文摘要:“全納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學校應該接納所有的兒童,應該考慮兒童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需要。然而在學校教育中,僅僅因為性別原因,部分學生被隔離于正常教育之外,校園中的性別排斥現象、性別歧視現象仍然存在?!叭{的性別教育”不僅包括對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的全納,更包括性別教育的“公平”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