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下融資需求實證分析

時間:2022-04-26 11:01:07

導語:產業集群下融資需求實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集群下融資需求實證分析

產業集群企業融資需求和融資機制實證分析:以宜興官林鎮為例

(一)樣本地區經濟發展概況本文選取江蘇省宜興市官林鎮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為例。從樣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官林鎮位于宜興市西北部且是全國重點工貿鄉鎮。全鎮總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8萬,轄18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居委。2009年,該鎮GDP為110億元,實現工業應稅銷售收入401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在宜興市排名第一且位列無錫市第三。上世紀90年代以來,官林鎮在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逐步形成以電線電纜行業為支柱的產業集群。自2000年以來,該地區的電線電纜行業產值從35億元增加至2009年的369億元。在此期間,該地區的電線電纜行業經歷多次產業升級,從1980年代生產電線到1992年生產電纜,從2000年高壓電纜到2009年超高壓電纜投產,品質從低端發展到高端,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和完善。2007年,該地區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電線電纜集群生產基地,形成在產業技術、資源、人才及信息等多方面的優勢。目前,官林鎮已形成以電線電纜、化工、冶煉、橡塑輕機、銅材加工為主導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電線電纜產業的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應企業,如銅、鋁以及其他線纜用材料企業;下游行業較多,包括電網、汽車、機械制造、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家用電器等。官林鎮有各類電線電纜生產企業215家,電線電纜相關企業103家。圍繞著電線電纜這個主導產業,現代服務業集聚也已經形成,目前全鎮共有金融機構10家、研發機構10家、行業協會和培訓機構各1家,這些現代服務企業同樣是官林鎮產業集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產業集群內部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實證分析1、調查方案和樣本選擇。筆者于2010年8月對宜興市官林鎮電線電纜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進行實地調查,采用典型抽樣法和隨機抽樣法相結合的方法。首先,為了保證研究樣本的代表性,我們選擇江蘇地區產業集群發展較為成熟典型地區———宜興官林鎮的電線電纜產業集群為例,并隨機挑選部分電線電纜企業進行預調研;其次,根據企業所屬產業、企業規模和融資情況的差異,隨機抽取100家農村中小企業進行實地調查,深入企業,與企業家或企業財務負責人就企業2007-2009年的生產、經營和融資等情況進行訪談,獲取企業經營的第一手數據,最終得到有效樣本97個。同時,對官林鎮政府相關負責人進行了非結構性訪談,了解該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并搜集了部分面上數據。2、調查樣本企業和企業家基本情況。在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官林鎮電線電纜產業起步較早,第一家電線電纜企業創辦于上世紀80年代初,整個產業和企業發展較快的是1990年代,主要是得益于電力和通訊行業的發展,樣本企業中52.58%的企業創辦于該時期。2000年以來,隨著該地區電線電纜行業的集中度逐漸增大,新進入該行業也越來越困難,這一階段創辦的企業占全部樣本企業的39.18%。在最終獲得的97個電線電纜企業中,企業年齡最大的達到28年,最小的僅為1年,平均企業年齡為11.16年。由于電線電纜行業的特殊性(資本密集型制造業),樣本中的電線電纜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大,平均注冊資本為9144.95萬元,2009年平均銷售額為22.49億元,平均職工人數為118人。從所有制形式來看,在被調查的97家樣本企業中,私營企業有56家,集體企業41家。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規模差異較大(尤其是以銷售額為標準劃分),私營企業的規模相對大于集體企業。表1不同所有制電線電纜中小企業平均規模數據來源:根據調查數據整理得到。在接受調查的97家電線電纜行業企業家中,平均年齡為45.69歲;其中,男性占據較大比例,為86.60%;受調查企業家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高中文化以上的樣本企業家占比為83.51%,這與電線電纜行業的特征是緊密相關的3、產業集群企業融資需求特征和融資機制分析。(1)產業集群外部環境對企業融資約束條件和機制的影響。理論上,集群的外部效應對企業的融資約束條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點可以從表3中看出,產業集群的外部環境使得企業在信貸獲取過程中的信息約束、交易成本約束和風險約束降低,提高了潛在的信貸收益,從而有利于提高產業集群內企業的信貸可得性。產業集群外部環境對于企業信貸可得性的重要性同樣得到了Russoetal.(2001)研究的證實。Russoetal.(2001)以意大利1700家公司為例分析產業集群與企業融資關聯性,分析結果顯示,意大利南部地區的企業在向金融機構融資時要比北部和中部的產業集群地區的企業面臨更為嚴重的信貸約束且支付更高的利息。其原因在于,與孤立的中小企業相比,產業集群區域內或產業鏈上圍繞一種最終產品所形成的企業生產網絡有利于改善企業融資過程中的信息和信用條件。接下來,我們使用樣本企業的融資結構數據對上述理論進行一定的驗證。分析的思路是通過比較產業集群內企業創辦初期和目前融資結構和特征,揭示產業集群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融資約束和特征的影響方式和路徑。從表4對比情況來看,產業集群企業創辦初期的融資結構和目前的融資結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企業創辦初期主要依賴的是自身資本積累和依賴自身社會資本的親友借款,這兩者之和占到資金總額的94%,而來自于商業銀行的資金僅僅占到5.26%。隨著企業自身的發展和區域產業集群網絡的形成,企業自身積累在融資結構中的作用趨于變小,來自于外部的商業銀行貸款和企業間商業信用占比增加至65.26%,而這與產業集群網絡的形成密切相關。據此,我們認為,隨著該地區產業集群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間產業鏈條和交易網絡正在不斷延伸,產業集群外部環境效應逐步凸顯,提高了企業獲得外部金融供給的能力。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融資結構表現出明顯的與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相契合的融資結構演變趨勢。(2)集群企業內部規模變化對企業融資結構特征的影響。現有企業融資生命周期理論表明,企業自身存在一個融資增長周期,其融資需求和選擇隨著企業業務增長、經驗的獲得以及信息透明化而變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也因此與其發展階段密切相關(Berger&Udell,1998)。新的企業主要依賴于所有者的自有資本;生存下來的具有穩健增長能力的企業能夠開拓短期債務融資渠道,但是長期債務融資和股權融資渠道仍然受限;高速增長的企業在尋找到長期融資渠道之前也不得不受流動性約束并依賴于短期債務融資。其背后的經濟原理主要是一方面企業規模變化影響企業向外部投資者傳遞信息的能力,處于成長早期階段的企業信息透明程度較低,外部融資可得性較低,隨著企業的發展,規模增加帶來信息透明度增加,外部融資約束逐步放松,這種效應對于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而言更為明顯;同時規模變化也導致了企業融資規模的增加,尤其是嚴重依賴自身積累和自身關系網絡進行融資的中小企業對于資金需求規模增加,必須突破非正規金融市場對于發展的制約。表5依據規模劃分的產業集群企業融資結構特征單位:%數據來源:根據調查數據整理得到。從企業融資結構理論來看,企業融資結構主要分為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其中,股權融資主要是自有積累資金,包括實收資本和企業積累;債務融資主要是商業銀行貸款、民間借貸、企業間借貸和信用(主要指應付賬款)。調查結果(表5)顯示,樣本產業集群內部規模較小和規模較大企業的股權融資占比均低于規模中等的企業,200人以上的企業股權融資規模最低。這表明,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通常伴隨著管理水平的提高,企業的經營狀況也日益穩定,企業信息的透明度在增加,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逐漸得到緩解,企業更容易通過正規金融市場獲得銀行貸款。同時,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加,對于應付賬款這類企業間借貸和信用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這實際上反映了企業正規金融市場資金獲取能力對于非正規金融市場資金的替代,從表5中我們可以發現,200人企業債務融資中的企業間借貸和信用占比最低,僅為7.28%。數據來源:根據調查數據整理得到。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揭示了企業成長與融資結構之間的關系,該理論也得到本文調查的產業集群企業數據的證實。首先,處于產業集群內部的企業成長早期對自有資金依賴程度較高,譬如,創辦不足5年的企業自有資金占到一半以上;其次,隨著企業的成長,產業集群網絡的作用逐步得到體現,一方面銀行貸款比例逐步增加,創辦超過15年的企業融資結構中60%均為銀行貸款;另一方面,企業間信用占比也在不斷增加,從10.93%增加至15.93%,這是產業集群企業區別于一般企業的重要特征,即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規模增加的同時外部投資者對于產業集群網絡內部信息獲取更為容易。

研究結論和政策啟示

本文研究產業集群企業融資需求和融資結構特征,重點選取宜興市官林鎮電線電纜產業集群內的97家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分析產業集群外部環境和內部網絡的變化對企業融資需求的影響,最終得到以下幾點重要結論:1、區域產業集群外部環境影響集群內企業的融資需求和融資結構。調查數據結果顯示,樣本地區產業集群企業創辦初期的融資結構與非產業集群企業相比無太大差異,基本以自身資本積累和依賴自身社會資本的親友借款為主;隨著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和深化,企業間交易網絡不斷延伸,形成圍繞一些核心企業的產業鏈條和網絡,基于產業鏈條和網絡的不斷延伸,產業集群的外部環境效應逐步凸顯其重要性,集群內部企業更多地依賴于外部銀行貸款和上下游企業間的借貸和商業信用,尤其是集群內部企業間的借貸和商業信用也進一步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深化。2、產業集群內部企業規模的變化也會作用于其融資需求和融資結構。隨著集群企業的發展和規模擴大,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比例逐漸加大,16年以上的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資金的比例達到64.70%。這一方面反映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經營狀況區域穩定,其在金融市場中的信息透明度增加,信息不對稱問題逐漸得到緩解,企業更容易通過正規金融市場獲得銀行貸款;同時也反映出企業對于外部銀行貸款資金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加。產業集群內部銀企間的信任等社會因素以及企業間的關聯交易對企業融資影響較大。基于本研究的結論,我們認為,未來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發展和提升的金融政策應當包括:1、考慮對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企業進行針對性的金融支持政策,調查結果顯示這部分企業由于規模較小,嚴重依賴于自身的原始資金積累,是融資最為困難的階段。同時,增加對創辦初期企業家的金融支持,降低創業的資本門檻,為有能力或創業精神的中低收入者提供融資,并為使其中的一部分人成為企業家創造機會,有助于在激發民間的創業和創新活力的同時持續地促進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和升級。2、應適時地增加外部金融供給的數量,提高商業性金融供給對產業集聚提升的促進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對產業集群內部和同一產業鏈條上企業間的信任和交易網絡的利用,創新類似于產業鏈或者價值鏈金融的產品,以在降低金融機構風險的同時,促進產業集群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最終推動區域產業集群的完善和升級。3、針對產業集群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活動制定金融扶持措施,鼓勵多種地方性資本市場的發展,如私募基金、企業債券的場外交易市場以及天使資本等,改變我國中小企業外部融資過度依賴金融機構貸款的情況,以更多的金融產品創新來降低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約束。

本文作者:盧亞娟張龍耀工作單位:南京審計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