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行情對股市運行概念模型檢驗論文
時間:2022-05-03 03:59:00
導語:歷史行情對股市運行概念模型檢驗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概念模型;模型的結構;政府對證券市場的調控;中國股市的結構特點;實證研究;2006年中國股市分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股票市場運行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的、中國股市是一個有著制度缺陷的、成長快、不規范、政府強干預下的新興市場、宏觀經濟形勢從兩個方面影響股市,一是對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二是改變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政府調控股市的模式是屬于偏差調節模式、中國股市表現出來的特點是股價高企、平均市盈率遠高于其他市場、中國的股市也有周期性、機構在低位收集籌碼,拉高派發,形成上漲和派發階段、股票作為一種虛擬性的金融資產,它的交易行為與實物商品的交易有兩點不同、我國金融業正邁向混業經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摘要:本文建立了一個關于中國股市運行的概念模型結構,分析了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及政府調控三大因素是如何對股市產生影響的,提出了分析中國股市運行的理論框架,用歷史行情對模型進行了檢驗。
關鍵詞:中國股市股市波動概念模型
1概念模型
人們常用政策市或資金推動模型來描述中國股市的運行,但這兩種模型都只抓住了中國股市的某些特點,只可以解釋某一些現象,不是一種對中國股市運行的全面和準確的概括。但由于股票市場運行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的,要對這些因素全部進行量化是極為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投資銀行也沒有預測股票指數的數學模型,尋求數學模型思路的實用性值得懷疑,因此,轉而尋求一種定性的概念模型用來指導投資的博弈對策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實際上,在許多領域,由于人們對其規律的認識不能一下上升到科學的高度,往往會經歷一個從定性到定量的認識過程,定性分析的概念模型就是對這種認識階段的反映。
2模型的結構
經過對1993年以來上證指數的變動及其與相關因素關系的仔細分析和研究,可以認為:
中國股市是一個有著制度缺陷的、成長快、不規范、政府強干預下的新興市場,它每一時點的狀態由宏觀經濟形勢、經濟政策和政府對證券市場的調控這三個因素所決定。前兩個因素是普遍的,各國股市都會受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第三個因素則是由于中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以及中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特點而形成的,是中國股市特有的。與其他股市一樣,中國股市具有周期波動的運動規律,在外界作用消失或不變的情況下,股市將按其自身規律運行。所以,可以認為,上證指數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至于函數的法則,由于目前人們研究的水平所限,我們還沒有一個完善的定量模型能夠準確的表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不是一霾槐淶暮P?,而是一庚}誆┺穆鄣哪P汀1收咴治齬锨Ц齪P?,其中有过百贩N俚某曬β剩僑勻換嵩誚窈蟮男星檠荼渲諧魷衷げ獾拇砦?,所覇T收卟幌嘈哦雜詮墑謝嵊脅槐浜P偷拇嬖凇?br>宏觀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形勢從兩個方面影響股市,一是對上市公司的業績產生影響,二是改變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經濟形勢好,投資者對前景樂觀,投資積極;經濟形勢不好,投資者對前景悲觀,投資則變得格外謹慎。財政政策對股市的影響是間接的,主要通過改變或部分抵消宏觀經濟形勢的不利影響間接作用于股市。此外,擴大政府投資的政策,會對某些板塊產生有利影響;減稅則有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增加凈利潤,改善業績。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大而直接。擴大貨幣供應量,經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必然增加可以進入股市的資金,為股市上漲創造了條件。降低利率、降低儲蓄、債券等其他金融商品的投資回報率、降低股票投資者機會成本,就會增加股市的吸引力,從而有力地推動股市上漲。此外,擴大貨幣供應量和降低利率也有助于經濟增長,間接地影響股市。
3政府對證券市場的調控
政府對證券市場的調控這個因素是由于中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以及中國政治和經濟制度的特點而形成的,是中國股市特有的。從中國股市的歷史來看,政府調控股市的模式是屬于偏差調節模式,即以減少股市的運行與政府目標的偏離程度為調控的具體目標而不是以股票指數為調控的具體目標,一旦股市運行嚴重偏離政府目標時就會引發強烈的干預。政府的目標主要有大量籌集資金促進經濟發展,利用其市場機制來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如增加直接融資的比重以改變過分依賴銀行貸款的融資體制和降低銀行體系的風險,促進國企改革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國有資產的重新配置和補充社保資金等。在努力實現這些目標的同時,還希望防止股市出現劇烈動蕩,產生危及金融體系、危及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風險。政府對證券市場調控的主要手段一是控制股票的供應量和供應速度,二是控制合法進入股市資金的種類和數量,即從供和求兩個方面來控制,但必要時也會采取改變交易規則、交易成本甚至動用行政手段來加以干預。
4中國股市的結構特點
中國股市表現出來的特點是股價高企、平均市盈率遠高于其他市場,大多數股票不具有投資價值,投機盛行。造成這些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股市結構的制度缺陷—2/3的股份不能流通和沒有做空的機制。數據表明,我國上市公司派發的紅利總和尚不能完全抵消各種交易費用,因此,投資收益99.9%來自于資本增值,即通過價格的波動獲取收益是絕大多數投資者的贏利方式,而沒有做空機制的交易機制又決定了只有做多才有贏利。正是這種制度缺陷造成了股票指數的底部逐漸抬高,股票市場的平均市盈率逐漸抬高。高企的股價使得股票失去投資價值,只有投機才能贏利。2/3不能流通的股票終將流通、一旦流通股價勢必大幅下跌的預期,令投資者不安,限制了市場中的長期投資行為,因此,投機理念盛行,投資理念則沒有市場。
5中國股市的周期性
如同世界各國的股市一樣,中國的股市也有周期性。中國股市周期的產生有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來自機構投資者的贏利模式和政府的調控。機構在低位收集籌碼,拉高派發,形成上漲和派發階段;而派發之后股價失去資金支持必然逐漸回落,直至機構認為有上漲空間的低位才再次進場收集籌碼,從而形成了下跌和收集階段。當價格普遍大幅上升之后,管理層為降低市場風險常有重大的降溫舉措出臺,股價轉而下跌,但長期低迷的股市也不利于政府目標的實現,這時政府往往會出臺有利于股市的政策,促使股價上漲。如此不斷循環,形成了中國股市漲跌的周期性。政府對股市的調控影響周期的長短和波動的幅度。作用傳導機制
股票作為一種虛擬性的金融資產,它的交易行為與實物商品的交易有兩點不同:股票的供給和需求主要由股票未來價格的預期決定;交易的雙方都是投資者(與二級市場不同,一級市場的交易在股票發行人和投資者間進行),預期股票未來價格下跌的投資者賣出股票,稱為空方,預期股票未來價格上漲的投資者買入股票,稱為多方。沒有參加交易者,包括持股不賣者和持幣不買者,不包括掛單買賣股票而未成交者,既不是多方也不是空方。多空兩種力量的對比決定了股票價格的漲落,多空兩種力量的規模決定了成交量的大小。宏觀經濟形勢變差,投資者普遍認為公司業績將會降低,股票未來價格會因此下跌,愿意賣出股票者(空方)增加、力量加大,股市價格下降;利率降低,投資者發現其他金融產品的回報率降低、預期股票未來價格會因此上漲,愿意買入股票者(多方)增加、力量加大,股市價格上升。因為二級市場上股票的供應者和需求者經常地或快速地轉化為對方,所以二級市場的分析主要使用多空分析而不使用供給和需求的分析。
6實證研究
從1996年1月底到12月中旬,上證指數從512點漲到1258點,日成交量超過180億元,股市嚴重泡沫化,投機盛行。為避免股市泡沫破裂對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巨大危害,證監會多次地反復地強調風險,但不為投資者接受。一篇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發表后股市應聲而落,由1996年12月16日的1258點下墜到12月24日的864點。然而,此后指數又緩慢而持續地漲了起來,到1997年5月31日達到1510點,這說明股市自有其運動規律,外界的干預可對其發揮重大的作用,甚或扭轉其走勢,但一旦外界的干預撤消或作用消失,股市仍將按其自身的規律運動。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些例子說明:
中國的股市是政府強力調控下的市場,政府的干預往往造成股市原來趨勢的轉變。
股市的結構和周期性形成股市自身的運動規律。當外界的干預撤消或作用消失后,股市將按其自身的規律運動。
政府干預是通過改變投資者的未來預期發生作用的。人民日報評論員的文章,既沒有擴大股票的發行,也沒有降低貨幣供應量。它之所以能使股票價格下跌,是因為投資者意識到股市即將下跌。
所以我們認為,將中國股市概括為政策市的論點,只是抓住了事物的一個方面—政府的政策干預對股市有重大作用,但忽略了事物的另一方面—股市自身的運動規律,因而只能解釋中國股市的一些重要轉折點,而不能解釋股市全部時間的運動,特別是政府政策真空時股市的運動,這一論點同樣不能解釋政府的目標是一貫的—希望股市平穩發展,而股市的運行卻經常偏離、甚至嚴重偏離政府的目標的現象。
資金推動型模型,不能解釋政策、特別是與資金無關的政策對股市的作用,也不能正確解釋預期和資金的關系。事實上,中國股市能夠投入股市的資金很多,居民儲蓄有10多萬億,而現在深滬兩地股市的流通市值只有1.4萬億左右。例如,1999年5月19日的行情是從允許券商增資擴股啟動的,上述政策措施并沒有立刻地和直接地給股市帶來大量的資金,保險資金入市開始也就幾十億,現在也不過幾百億,而且這些措施的落實還需要時間。但1999年5月24日的成交量卻由以前的40億擴大到200多億,遠遠大于券商增資擴股所帶來的資金。由此可見,重要的是改變了投資者對未來股市的預期,而不是直接帶來多少資金;持續上升的行情才能夠吸引增量的入市資金。
72006年中國股市分析
銀行股的良好表現
我國金融業正邁向混業經營,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銀行業預期未來幾年仍將保持20%左右的較高的利潤增長速度。根據入世協議,2003年12月1日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增至13個城市,2004年和2005年進一步擴大,而CEPA則對香港銀行率先開放內地市場。外資銀行挑戰的臨近,迫切要求國內商業銀行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資產質量和提升市場競爭力。外資大量進入深發展和浦發銀行,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重點關注:深發展、浦發銀行、招商銀行。
零售業
在投資增長速度預期下降、出口遭遇貿易磨擦的背景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國家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政策,促使消費保持穩定增長。同時,零售業也會受益于人民幣升值:進口價格下降、財富效應都會刺激消費。另外,在股權分置后,部分零售股因其具有黃金商圈的地理位置而具有較大的重置價值和并購價值。重點關注:華聯綜超、蘇寧電器、新世界、益民百貨。
醫藥
醫藥受宏觀調控的影響小,具有穩定增長的特點;而且一些不可預知的突發性疾病也會導致相關醫藥企業受益。在國家對藥品價格嚴控的背景下,選擇品牌獨特、產品技術含量高、定價能力強的制藥公司是風險較小的選擇。重點關注:同仁堂、云南白藥、天士力、片仔癀。
2006年證券市場延續了2005年的屬于第二產業的一部分行業熱點,包括石油、電力、運輸等,但汽車、鋼鐵業存在變數。圍繞著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三農”,也會有相應板塊的炒作。
- 上一篇:新經濟學研究證券市場利益主體論文
- 下一篇:養老保險反抵押貸款融資模式研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