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影響下的初中政治論文
時間:2022-03-04 09:54:11
導語:人文精神影響下的初中政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人文精神培育的不足
(一)不能因材施教
在對初中學生培育人文精神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學生個人的心理以及性格,但是初中政治教師方式不能夠靈活變通,基本上不能進行因材施教,不能夠根據每個學生具體的個性來實現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政治教學,使得初中政治教學在人文精神的培養上顯得事倍功半,讓人文精神在給學生傳遞的渠道上出現了問題,使得傳遞渠道變得越來越狹窄。
(二)教學模式單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初中政治教學活動大部分是在教室里圍繞課本來進行,但是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引導學生提升社會化的文化修養,在教室中進行初中政治教學這種單一的模式,不僅顯得僵硬和枯燥,更是讓學生降低了對人文精神的感知,讓學生在政治教學中逐漸失去提升人文精神的興趣,很難達到預期的政治教學目的。
二、人文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活用教材內容
新的初中政治教材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區別,不僅增添了許多具有趣味性的內容,更是豐富了理論知識,加入了許多的漫畫、小故事、實際案例、名言警句、社會現象等,在所有的改變中,增添的人文內涵是初中政治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增加政治學科內涵和外延的重要內容。初中政治教師要能夠活用初中政治教材,能夠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依據,以總的教學目標為授課方向,以培育初中學生的人文精神為目的,來開展豐富多彩的初中政治教學,把課本以外的內容引入到課堂,拓展課本的厚度和學生的認知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初中政治的積極性。這樣經過不斷地拓展教材,活用教材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人文精神,讓課本成為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載體。
(二)提升教師個人綜合素質
在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政治課本豐富的內容和大量的社會實例來講解,更需要通過教師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自身過硬的素質來引導學生。所以我們必須要注重提升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要通過自我學習和培訓提高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產生學習政治的興趣。作為初中政治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教育教學手段,更需要擁有優秀的政治品格,崇高的道德品質,扎實的知識水平。能夠在日常政治教學中給學生做到表率,能夠以自身的人格感動學生,能夠用自己真實的情操感動學生,能夠用自己的態度感染學生。另一方面政治教師需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政治話題,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的實時動態,能夠對國際新形勢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能夠研究和挖掘其中隱含的問題,能夠提煉出自己看問題中的具有教學意義的政治觀點,能夠塑造學生良好的世界觀,能夠對學生產生正面的影響,久而久之能夠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
(三)營造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
培育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學會初中政治理論知識,必須要有濃厚的課堂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營造出和諧的政治教學課堂,這是學生能夠學習人文精神的根本,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參與到政治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學習氛圍的營造需要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能夠不斷地進行師生間的互動,能夠讓學生有序激烈地討論,使學生在一個自由輕松的環境下學習政治知識,把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方式變為學生主動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方式。初中學生感情比較豐富,如果在情感濃烈的課堂上進行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感知能力,能夠使得自身的情感得到升華,將會讓學生能夠進一步鍛煉和培養自己的思想素質。
(四)創設社會或者生活情境
在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性的社會或者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學習和了解人文精神在社會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可以根據政治課本中特定的教學內容,制定和引入生動的具體實例,或者營造一個虛擬的社會或生活環境和場景,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政治課本中的教學內容,能夠加強教師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升學生對政治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政治的積極性。在選擇情景的時候教師必須要認真仔細篩選,挑選那些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點,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具有代表性的情景,要將那些不好的情景排除在外。另外教師必須要考慮到學生自己的情緒,能夠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掌握教學情境的每一個步驟,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聯系政治課本上的內容,真正讓情境教學服務于初中政治課堂。初中階段是學生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黃金階段,我們要將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當成是初中政治教學的重要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政治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能夠創設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能夠讓初中政治課堂充滿人文精神,進而逐漸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張向林單位:河北省沙河市白塔中學
- 上一篇:新課程初中政治論文
- 下一篇:憲法與法律宣傳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