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分層合作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8 05:57:21

導語:初中政治分層合作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政治分層合作教學研究

摘要:在一個班級中,學生各方面情況都存在差異性,比如,學生的智力水平、基礎層次、學習主動性等方面,這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傳統的教學方式無視這一客觀存在,教學中采用“一鍋煮”的方式,致使好學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使學生對學習逐漸失去了興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分層合作教學是不錯的選擇,它可以使優生吃飽,學困生吃好。本文簡述了分層合作教學的含義,分層合作教學的實施過程,以期能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初中政治;學案導學;分層施教;合作學習

德國大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在我們每個班級中,每個學生的道德修養、意志性格、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素質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傳統的“一刀切、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特征,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新課標要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個性需要,使每位學生都受益,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中首先要了解學生,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分層合作教學就是依據這一原則,從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區別對待,挖掘潛能,使學生共同發展、和諧發展。

一、分層合作教學的含義及意義

分層合作教學就是將全班學生依據個性化特征、心理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分為不同的層次,然后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把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這是教師既注重分層施教,又注重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分層合作教學有利于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學生揚長避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班級整體發展,這與當前各校大力推行的教改要求本質上是一致的。解決了有效分層教學問題,必將提高教學效率,必將推動課改。

二、分層合作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隱性分層,異質建組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學習態度、認知結構、平時成績的差異,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學生比例約為1:2:1。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把學生分類編成八人一組便于教師管理,不利于學生交流合作,按前后兩張桌子的四個人(一個A層學生、兩個B層學生、一個C層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這樣更便于組內交流、討論,也便于組與組之間的競賽。經過一段時間(每次考試)后,進步明顯的學生可以升級,最終達到C層逐步解體,A、B層不斷壯大的目的。

(二)研究學情,分層投標

備課教師在制定一節課的教學目的和任務時,必須綜合考慮和研究學情,在吃透教材和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各類學生作出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求,一般包括三層目標:

1.基本目標:全體學生都可以掌握的識記、理解、簡單運用的部分,屬于低層目標。

2.一般目標:大部分學生可以掌握的比較復雜的運用與理解的部分,屬于中層目標,是A層和B層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

3.發展目標:基礎好,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掌握的復雜分析和綜合運用,具有創造性的部分,屬于高層目標,是A層學生必須達到的目標。教師應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達到本層次的學習目標后,學習并達到更高一層次的目標,用不斷遞進的分層目標來引導和要求學生,使教學要求和學生可能性的關系,始終處于動態協調之中。

(三)分層施教,合作學習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分層合作教學的開展離不開課堂。根據初中政治課的教學特點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在課堂中開展了“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

1.學案導學,自主學習。“導學案”進行中,教師要提前一天把“導學案”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對照“導學案”進行預習,在學生對所學內容預習后把“導學案”上交給教師,教師根據需要抽批或全批“導學案”,了解學情,二次備課,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做到“我要學”,并深入鉆研教材使之產生解決問題的沖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前準備還要體現因人而異和因文而異的原則。在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時,既要制定統一的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不同情況,靈活處理。學生智力知識水平發展不同,預習要求的難易也該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把課前準備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和我的疑問三部分,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所有學生可以對“導學案”中基礎部分的題目進行學習,學習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做拓展題,對有問題或者自己無法理解和解決的問題要記錄下來,在第二天與同學共同交流、討論,或者是向教師請教。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合作學習是“學案導學”的顯著特點之一。在課堂上,針對導學案中學生預習時遺留的問題,教師應讓小組分層討論,充分發揮“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的功能,同時每組確定一名小組長,負責本組成員學習過程的組織。疑難問題向上層請教,確實還有疑難提交全班或教師。同學展示點評,教師掌握情況。

3.分層實教,區別補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可以分層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把握不同層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為了縮小不同層次學生的差距,講課時進行分層補償。補償時主要以課內為主,并把重點放在C層學生身上,在補償內容和要求,C層學生以補知識為主,達到準確地掌握知識,補上授新課所需要的知識;B層學生在補知識的同時,重點指導學習方法和技能性訓練;A學生則主要是幫助他們揭示課程的內部規律,開拓思維,具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和獨立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問題的能力。

4.分層檢測,反饋小結。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是測驗。由于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分層設計作業,這樣既能兼顧學生的共性需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政治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習目標,又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內進行互批,查找問題,及時糾錯、小結。

(四)注重激勵分層評價

通過評價讓學生體驗自己的進步,引導學生的發展。要達到評價的目的,應進行分層次評價。一方面,評價的標準應該具有多維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是對多元智力理論的形象概括。遵循這一理論,我們在評價學生的時候,就要對每位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尋找和發現學生尤其是C層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并發展學生的潛能,激勵學生不斷進步。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評價觀。另一方面,評價的方式應該多樣化,重視和采用開放式的評價方式,如行為觀察、學習日記、成長紀錄等,關注學生學習、發展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都有自己覺得驕傲的一方面,使學生充滿信心地去學習。

參考文獻:

[1]王祥.學案導學: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5(35).

[2]陳少娟,吳慧珠.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00(5).

[3]李寧.實踐“分層合作”教學模式初探[J].才智,2012(17).

[4]王躍華.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關于“因材施教”的評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3).

作者:史愛軍 楊恒奇 單位: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