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與途徑

時間:2022-09-11 03:15:46

導語:論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與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方向與途徑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涵解析

治認知的社會化。對于個體而言,通過學習、思考、了解政治現象、政治體制、政治理論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了解國家政策、國際時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政治常識,是個體養成正確的政治情感、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前提。試想,如果一個沒有政治知識的人,一個對社會政策缺乏了解的人,是談不上什么擁有政治素質,也成為不了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的。可以說,政治認知的社會化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基礎,是影響甚至決定大學生政治情感、政治方向、政治參與能力的養成的重要因素。(2)政治態度的社會化。大學生在具備了一定政治知識的基礎上,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有了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價值標準以及政治態度。政治態度主要是指對于國家、政權和政黨的認同。我國大學生應有的政治態度便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及其“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熱愛祖國,并擁護黨的方針、路線、政策。(3)政治能力的社會化。政治能力是指個體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當代大學生政治能力的社會化的內容應包括以下兩點內容:一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辨別能力。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大學生獲取政治信息的渠道更是繁雜多樣。只有保證大學生具備正確分析、評價、判斷的政治能力,才能讓他們在對各種政治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不盲目地聽信各種政治謠言,確保政治方向;二是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能力。大學生作為政治主體,應正確享受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以政治角色承擔者的責任改造社會,實現政治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三是豐富實踐經驗。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主要來自于社會實踐,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再實踐,才能使其政治能力有進一步的提升。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1.有利于實現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

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也是一個國家未來的希望力量。他們思想道德素質如何、能否順利地完成政治社會化,直接關系到社會政治大局的穩定,關系到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的課程。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倡導的政治價值觀傳播給學生,幫助大學生塑造對現存政治體系和政治制度的認同。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還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信念,幫助大學生把這些情感和信念轉化到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形成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的態度與能力,進而成為維護我國政治穩定的積極力量。

2.實現對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傳承需要

大學生作為新生代力量,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大學生學習和接受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載體,通過課堂教育和實踐環節,宣傳倡導主流政治文化、規范引導政治亞文化以及抑制反對政治反文化。(1)宣傳倡導政治主流文化。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所謂政治社會化主要是政治主體傳播主流政治文化的過程。現今倡導宣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和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和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利益、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都發生巨大的轉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使得大學生思想也日趨復雜化,這些都對當前主流政治文化的宣傳形成一定的挑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和弘揚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渠道,通過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將社會主義主導政治文化傳播滲透到大學生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而維護社會政治體系的良性運行。(2)規范引導政治亞文化。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宣傳主導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的同時,幫助大學生確立理想信念,使其體會到個人與社會存在休戚與共的關系,并對各種亞文化進行引導和整合,幫助大學生正確地選擇政治亞文化,接受其積極影響,抵制其消極影響。(3)抑制反對政治反文化。在社會政治文化結構中,還存在著一種與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的文化系統,我們稱之為政治反文化,它是與社會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對立的敵對階級所持有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行為方式。例如封閉保守的思維方式,嚴重的臣民意識,崇尚與社會主義價值觀相背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及享樂主義的價值觀等,這些思想文化仍對我國現存政治體系有著一定的侵蝕,不管其危害大小,我們都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3.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政治人格

一般來說,政治人格的形成是個體成員完成和實現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過程。政治人格作為人格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個體在政治生活中表現于外的自我,是政治自我。要想大學生順利地完成政治社會化,政治人格的培養與塑造則是我們必經之路。而促進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政治人格,僅僅靠政治宣傳或思想上的控制是不能達到目的的。我們要堅持科學、民主的精神,樹立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積極引導大學生塑造科學的政治人格。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現方式之一,是對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的概括,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正確的政治知識、穩定的政治態度、積極的政治信仰和豐富的政治技能的重要途徑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作用的不足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渠道之一,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為大學生傳遞政治信息,形成政治認知,確立政治態度,堅定政治方向,培養政治參與意識,提高政治能力等發揮了重大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已十分順利和完善。相反,還有部分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存在著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偏差。

1.政治認知不深,政治評價功利化

通過筆者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的、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錯誤的層面上,對現實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感到困惑與不解。雖然他們在政治認知的總方向上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但這種認知較膚淺,甚至存在許多模糊觀念。大學生在對待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問題上更多的是以自我發展為視點,把入黨當作一種實現個人利益的手段,呈現出一定的實用化、功利化傾向。這種功利化的政治行為和政治心理,不但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傾向,更重要的是從這樣的政治價值觀出發將導致大學生政治行為的逆社會化,成為社會政治繼續發展的障礙性力量,不利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完成和實現。

2.政治參與意識、政治參與行為存在偏差

隨著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途經不斷增多,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也呈現百花齊放,如參加黨校培訓、開展社會調查、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參與投票選舉、“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等,通過政治表達和政治接觸的方式,大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政治愿望,充分展現自己報效祖國的能力。但是,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雖然強烈,實際真正參與行為的投入卻比較少。雖然參與形式多樣化,但真正落實的實踐活動卻十分有限。可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主渠道之一,并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研究,以對這些變遷作出正確的回應和詮釋,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實踐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增強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效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要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必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提高實效性。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主要做了以下兩種教學模式的嘗試。第一種,研究型教學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系統渠道,在課堂上,學生不能僅限于學習一些政治理論概念、原則和結論等知識,更應該掌握這些知識的精髓,以及觀察當代中國和世界的理論思維、立場、觀點和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導向育人作用,完成大學生政治社會化。而這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恰恰能更好地起到這樣的作用。研究型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以“研討”的方式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更好地完成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型教學模式的構建也是有效途徑之一。第二種,實踐型教學模式。要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就要樹立主體性教育理念,加強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深入社會開展調研。因而可以通過構建實踐型教學模式,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以實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目標。當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其他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廣大教師進行積極的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的重要基礎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是值得我們積極探索的方向之一。只有通過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才能更好地增強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實效性,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政治認知、確定政治態度、堅定政治方向、培養政治參與意識、提高政治能力。

本文作者:康海蒂工作單位:畢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