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

時間:2022-10-13 08:56:52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

[摘要]南梁革命文化是我國優秀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泛而厚重的歷史意蘊,是新時代創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資源和有效載體。構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12311”教學模式,既是發揚南梁革命精神、傳承南梁紅色基因的外在需要,也是新時代思政課提質增效的內在需要,更是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的現實需要。基于對當前思政課教學現狀的分析,探究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理性,結合大學生自身特點和思政課教育規律,提出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12311”教學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故事性與理論溫度。

[關鍵詞]南梁革命文化;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12311”;教學模式

2019年3月18日,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南梁革命文化是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陜甘邊革命實踐共同締造的紅色文化,其中含有南梁歷史遺址遺跡等物質形態資源,也包括南梁精神在內的精神形態資源,這些有形和無形的紅色資源將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的重要資源。

一、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

高校思政課是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科學“三觀”的關鍵性課程,特殊的課程性質和重大責任迫使思政課要不斷“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努力做到“八個相統一”。近年思政課改革效果顯著,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學方法單一、課程內容抽象空洞、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欠缺、教學效果不很理想等問題。

二、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理性

南梁革命遺址遺跡、南梁精神、南梁紅色經典故事等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不但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更是養成鴻鵠之志的時代青年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之任務的關鍵環節。1.南梁革命文化是思政課的主要內容,將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推動思政課提質增效的內在需要。陜甘邊革命前輩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和革命事跡,對新時代大學生無疑具有跨時空的強大道德引領力和榜樣示范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結合新時代大學生實際情況和性格特點,將南梁革命文化全面深入地融入高校思政課中,深入挖掘南梁革命文化豐厚的紅色育人資源,強化思政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滿意度,是思政課改革的內在需要也是新時代的迫切要求。2.將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弘揚南梁革命文化、傳承南梁紅色基因的外部需要,更為落實立德樹人之根本任務提供了優質供給和豐富形式,有助于使南梁紅色基因孕育廣大優秀學子,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南梁革命文化展現的是在極其艱苦的自然環境和嚴峻的革命形勢之下,無數革命先烈不顧生死、為共產主義流血奮斗的大無畏氣概,是中國優秀革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新時代需要進一步弘揚和傳承。使大學生深入了解南梁革命文化形成的背景、構成、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等,激發廣大學生家國情懷,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和政治覺悟,樹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更好地弘揚南梁革命文化,傳承南梁紅色基因,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優秀時代青年。3.將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有助于有效抵制和文化虛無主義,銘記革命歷史,增強南梁革命文化自信,使南梁革命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更加鮮亮的紅色光芒。近些年憑借“價值中立”的幌子、用各種方式抹黑歷史、黑化革命先烈,降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并以碎片化、網絡化等手段滲透在大學生生活之中,極力扭曲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而南梁革命文化是抵制和各種錯誤思潮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將南梁革命文化全方位的融入思政課教學和實踐過程之中,引導大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在西北地區的革命斗爭歷史,瞻仰革命遺址遺跡、感悟革命精神,增強大學生對南梁革命歷史的情感認同、強化大學生對南梁紅色基因傳承的責任擔當、引領大學生對南梁精神的積極踐行,自覺抵制。

三、高校思政課傳承南梁革命文化的12311教學模式實踐過程

南梁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是以教學過程中學生正確觀念的誕生與合作創造知識為核心教學,是在師生共同研究中不斷創生的存在,使南梁革命文化所蘊含的深刻歷史意蘊和新時代價值被深入地挖掘出來,在實踐中也能給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份厚重的文化氛圍,實現課堂與社會的有機互動。(一)成立1個小組,確定研究方向。目前高校思政課基本都是按照相近專業組成的大班教學,很難了解到每位同學的思想狀況和學習進度,根據自身的特長、性格和知識背景等因素,按照自由組合的原則,成立十人以內的學習交流小組。小組成員可以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選擇思政課課程相關熱點和南梁革命文化相關文獻確定小組交流主題,這樣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將南梁革命文化與思政課抽象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二)撰寫2篇學習心得。在授課教師的指導和安排下,根據統一提供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書目和南梁革命文化最新文獻或學術研究熱點等,小組成員相互討論、認真篩選出2篇以上與本小組研究方向關聯度較高的文獻,利用課余時間仔細研讀并且撰寫2篇學習筆記或學習心得,此環節是為了督促學生“讀原著”“研熱點”,變學生被動灌輸性學習為學生主動啟發式學習,促使學生真正“讀起來”“動起來”。(三)打印收集3篇核心論文。以小組為單位在前期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在中國知網上查詢、打印并上交3篇以上與本小組主題密切聯系、具有代表性的南梁革命文化方面的核心論文,作為后期撰寫小組論文的支撐材料和參考文獻。此環節既能培養學生看文獻、查文獻的良好習慣,又能讓學生擴寬視野,加強思政課理論學習。(四)組織開展一次南梁革命文化社會實踐調查。在授課老師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分批次去南梁進行實地調研,并將調研結果形成成果化的調研報告,或可利用手機等自媒體將學生進行南梁紅色遺址遺跡現場參觀的感悟拍成短視頻等。如若遇到特殊情況,未能到現場進行調研或參觀的小組可在前期文獻研讀的基礎上寫一篇4000字以上的南梁革命文化相關的學術論文。(五)舉辦1場大學生南梁革命文化學術交流大會。根據前期成果,首先進行班級內部交流評選環節,并按照班級人數30%選擇優秀小組作品(學術論文、調研報告、現場拍攝視頻等);其次,從班級選出的優秀作品中進行二級學院篩選,以人數的20%擇優選取;最后,進行隴東學院校級評選并最終確定人數的10%參加學校的交流大會。論壇以“弘揚南梁革命文化、爭做新時代大學生”為主題,作品以多種形成呈現。此環節作為“12311”教學模式的最后環節,既培養大學生“讀紅色文獻、悟紅色精神、學思政理論”的學術習慣和學術熱情,也可提升思政課的滿意度和親和力。結語科學構建南梁革命文化傳承的教學模式,使南梁革命文化所蘊含的深刻的新時代價值被深入地挖掘出來,科學構建南梁革命文化傳承的教學模式,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供“有理有據”鮮活的案例和教育模式,使思政課在南梁革命文化的助推下不斷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2]高錫文.增強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關鍵在教師[J].人民論壇,2020(1).

[3]周金堂.把紅色資源紅色傳統紅色基因利用好發揚好傳承好[J].黨建研究,2017(5).[4]劉治立.南梁精神概論[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序2.

[5]胡振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實踐創新模式探討[J].隴東學院學報,2018(4).

[6]李天星.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5).

[7]蘇森森,王未強.新時代在改進中加強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9(1).

[8]張智,王芝華.地方革命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

[9]汪娟,高軍.區域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基本路徑[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8(1).

[10]施健,朱憶天.紅色文化:消解危害的思想利器[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0(4)

作者:安亞萍 白煜 單位:隴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