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提升的實效
時間:2022-10-13 08:53:28
導語:基礎教育階段愛國主義教育提升的實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小學期是中小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思想品德和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頒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總體要求。文章通過對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著重從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提出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建議和有益思考。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問題建議;基礎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和深入,一些具有復雜國際國內背景的價值觀和文化思潮對我國主流文化造成了強大沖擊,助長了未成年人的自私自利、享樂主義和極端主義等負面思想的滋長。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2019年底,國家頒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于全面弘揚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殊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關鍵時期。
一、當前愛國主義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模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增強,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導致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在青少年心中逐漸淡化。有人認為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屬于過去式,民族苦難與民族抗爭漸行漸遠;甚至還有一些人產生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消極思想。家庭、學校、社會是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最重要的途徑,三者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如果學生在家庭受到的是實用主義熏陶,在學校接受的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在社會上受到的是享樂主義影響,這種巨大反差必然造成學生思想混亂。
(二)愛國知識缺乏
隨著國家基礎教育事業的有序推進并快速發展,中小學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常受到“冷落”,愛國主義書籍受到“輕視”,愛國英雄人物和事跡容易被“遺忘”,歷史知識比較“膚淺”……當前能夠結合新課標又符合學生各個年齡特征的愛國主義教育讀本不多,同時宣揚愛國主義的形式比較單一,宣傳渠道主要通過主流媒體、官方新聞等途徑。倘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習慣“報喜不報憂”,就會誤導學生的國情認知,無法面對負面信息的沖擊。
(三)學校德育失衡
現行基礎教育某種程度上仍然片面注重學科知識的學習,思想道德教育仍然處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無法評價”的尷尬狀態,即使一些所謂的創新優秀案例也難以長期堅持。有些學校被家長情緒和社會輿論綁架,帶領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的動機不足。即使去了,學生也只是走馬觀花,達不到觸及靈魂深處的思想教育目的。華東師范大學趙志偉教授強調:“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愛國不是遙不可及的,做好自己就是愛國。”要扭轉“愛國就是高大上、就是拋頭顱灑熱血”的思想。[1]因此,要努力讓學生認識到:做好點滴小事也是愛國,比如熱愛學習、遵規守紀、各司其職、尊老愛幼……
(四)內容不切實際
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復甚至脫節現象,有的偏離學生需求,有的脫離生活實際,有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采取單調封閉的講授灌輸手段,很難使學生對祖國歷史文化產生親近感,也很難對民族英雄、愛國志士的崇高形象和光輝事跡產生愛戴和仰慕之情。有學生說:老師講的內容都很令人振奮,可實際生活中基本看不見、碰不著、用不上。還有一種極端就是盲目夸大,缺乏真實性。如一些抗日神劇中手撕鬼子、拿著大刀抵擋槍林彈雨、石頭打飛機等場景,劇情設置近乎神話,實則是褻瀆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烈。
(五)方法流于形式
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是不盡相同的,每個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知識、體力、智力也不盡相同。有的學校只注重灌輸課本知識,單純講述中國歷史英雄人物和革命烈士光輝事跡,而無法讓學生入腦入心。可能教師有帶領學生去領略革命英雄場景的想法,但由于擔心安全、管理、資金等壓力只得放棄教育實踐。也有學校開展了形式上的愛國主義主題活動,做個展板、拍攝照片、官網、公眾號點贊……或者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帶領學生祭奠革命先烈等活動,只為單純完成任務而并沒有內化于心。類似這樣形式化和教條化的愛國主義教育方法容易讓青少年學生產生疲倦感和抵觸情緒。
二、當前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議
(一)內容建議
1.著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謀實務中華民族在創造璀璨文明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生命力強大的傳統文化,其內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不僅包括文學、藝術、哲學、醫學、科技等輝煌成就,滲透著崇高的民族精神之根和道德情操之魂,還孕育了無數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政治家……傳承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和不朽的經典著作,這些厚實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愛國主義教育取之不盡的豐富源泉。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價值取向、“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的憂患意識……戚繼光、林則徐、陳化成等愛國英雄事跡,這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教育融入可以把思想教育中抽象的意識形態用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加以詮釋,使得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親和力。2.著重加強中共黨史教育出實招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段歷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青少年學生需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特別要了解中國共產黨在不同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了開天辟地的救國大業,改天換地的興國大業,翻天覆地的富國大業,和正在轟轟烈烈進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驚天動地的強國大業,從而廣泛開展黨史宣傳教育,引導思想輿論方向,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青少年學生一定要有志于接好接力棒,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學習優秀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奮斗精神。3.著重加強鄉土人文教育勇實踐鄉土人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傳承鄉土文化,激發學生探究學習興趣意義重大。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說:“愛國主義并非空泛的口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2]青少年對于生活成長為載體的鄉土人文最有感情、最為熟悉,對于家鄉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風土人情都有深厚的情感,求知欲望也最為強烈。愛國主義教育中利用鄉土人文資源,既可豐富愛國主義內涵,加強教育的實踐性,又可擴展思想教育外延,增強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熱愛鄉土情懷,傳承社會文明。特別是本土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紀念館、風景名勝都是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場所。4.著重加強抗疫精神教育見實效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疫大戰,成效舉世矚目,為中國贏得了巨大的國際威望,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優越性,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新的升華。疫情初期,國內外青少年學生心系祖國,堅決支持國內蕩氣回腸的抗疫斗爭,表達華夏兒女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悠悠愛國情懷。在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要結合“抗疫”故事大張旗鼓宣傳愛國與愛黨、愛人民、愛中華文化高度統一的愛國主義豐厚內涵。大力弘揚“抗疫精神”,淬煉眾志成城的民族氣質,大力宣傳鐘南山、張定宇和身邊抗疫英雄的光輝事跡,讓青少年學生以黨為榮、以國為傲,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防控成功的政治保障。
(二)方法建議
1.完善愛國主義教育頂層設計新形勢下怎樣開展與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自覺把愛國情懷、強國壯志、報國行動融入個人成長歷程,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這是一個嶄新課題,需要修訂完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增加對青少年德育工作的正確指導。同時,注重循序漸進,由近及遠,從具體到抽象的教育規律,讓青少年從愛親人、愛家人到愛家鄉、愛祖國,并不斷豐富教育形式,開發適合青少年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的愛國主義教育精品讀本、繪本。另外,為提升愛國主義教育質量,應統一教育評價標準,著眼于學生理國思維的提升,確定科學的評價內容和體系,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系統性、真實性、多元性、實效性。2.強化思想品德課程教育實效思想政治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和檢驗場地,學校要牢牢抓住青少年身心發展關鍵階段的“拔節孕穗”期,旗幟鮮明、理直氣壯開好思想政治課。教師要自覺以總書記提出“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用好教材,選好教法,做好教學,運用淺顯、幽默、詼諧的語言達成教學目標。崛起的中國需要培育與之相適應的國民心態和精神狀態,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引導青少年既不妄自尊大、目中無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慚形穢,而是胸懷自尊自信之態和理性平和之氣,展現中華民族“理性、務實、包容”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再出現借“愛國”之名,“砸肯德基、劃日本車”行“害國”之實的鬧劇。特別是抗疫斗爭和疫苗研發過程中,像陳薇院士所言“既不夜郎自大,也絕不妄自菲薄,學習別人更多的長處,做更好、更安全的疫苗,但是在這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自信。”[3]3.機智打造多樣深度課堂教學廣大教師要在課堂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掘分散在課本中有關描述祖國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愛國因素,喚醒青少年學生的愛國情懷,想新招、出實招、用妙招,采用靈活機智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討論、比賽、演講、小制作等方式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信息技術發展為愛國主義教育拓寬了空間和渠道,但互聯網這把“雙刃劍”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學校要敢于唱響愛國主義在互聯網中的主旋律,積極開展愛國主義網絡內容和方式建設,融會貫通線上線下教育,構建愛國主義網絡教育基地,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同時,創作優質的愛國主義文藝作品,生動形象講好愛國故事,旗幟鮮明傳播真實內容,不斷創新愛國主義內容和傳播方式,涵養愛國情懷,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形象。4.積極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激發愛國情感、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格修養、陶冶道德情操的大課堂。黨史館、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都是豐實的紅色基因寶庫,要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使之成為弘揚社會正氣、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倡導科學精神的重要陣地。研究表明:通過親身實踐和直接感受而激發的愛國主義情感更自覺、更堅定、更持久。研學旅行就是“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有機統一,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創新,要千方百計講好黨的故事、革命英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褪色。依托紅色旅游景區、國家重大建設工程、自然地理風光等,寓愛國主義教育于觀光游覽、實踐研學之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互動性、欣賞性和啟發性,通過一定的儀式感來強化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成就感。5.認真落實主題班會教育陣地愛國主義教育不是簡單的重復說教,更不是激情澎湃、千篇一律的空洞口號,中小學生能接受的“愛國主義”是源于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學習體驗。通過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班會活動,比如開展傳統文化主題的經典誦讀活動、生動有趣的讀書演講、充滿思辨的電視電影評論活動、愛國主義專題知識競賽、革命歌曲演唱比賽等,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文化和藝術中。同時,學校利用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開展競猜燈謎、激情游園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來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受,通過“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節日活動突出愛國主義精神的時代內涵。再如,當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傳播蔓延的時候,中國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向各國派出醫療救援隊和抗疫物資,傳承了中國抗疫經驗,彰顯了中國國家力量……這些生動活潑的素材都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班會內容。青少年人生價值追求的培養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不竭動力,愛國主義教育務必“實”字當頭,力求實效,勉勵廣大青少年踴躍投入實踐“中國夢”的壯舉偉業中。
參考文獻
[1]張爍.愛國主義教育面臨新形勢新問題:今天,如何與學生談愛國[N].人民日報,2017-01-12(13).
[2]鄧正兵.史學家的先知與良知:記著名歷史學家章開沅先生[J].武漢文史資料,2002(9).
[3]“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陳薇院士:“毋庸置疑,中國處于第一方陣”[EB/OL].
作者:陳安平 單位:廈門市第九中學
- 上一篇: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情感培養路徑
-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12311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