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展望
時間:2022-11-24 09:27:41
導語:水土流失現狀與綜合治理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疆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幅員遼闊,但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具有類型多樣、分布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的特點。為有效解決新疆水土流失問題,文章在總結其水土流失現狀的基礎上,對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進行論證,并提出針對性治理建議。研究成果對類似地區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治理具有參考意義。
關鍵詞:水土流失;現狀;治理建議;治理展望;新疆
1研究區域概況
新疆面積約166.49萬km2,境內高山盆地相間,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沙漠等,地貌由北往南依次為:阿爾泰山地、準噶爾盆地及西部山地、天山山地、塔里木盆地、昆侖山與帕米爾高原。構成了“三山夾兩盆”的基本地貌輪廓。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公報,截至2011年,新疆水土流失面積為88.54萬km2,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30%,占全疆面積的53%。經過“十三五”期間水土流失治理,到2018年末,全疆水土流失面積下降到84.16萬km2。按水土流失強度劃分,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侵蝕面積分別為44.94萬、21.43萬、5.90萬、3.43萬、8.47萬km2,其所占比重分別為53.40%、25.46%、7.00%、4.08%、10.06%。新疆生態環境本身比較脆弱[1-5],現狀水土流失具有類型復雜、分布廣、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的特點[6-8],為保持新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總結了水土流失現狀,充分論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針對性治理建議,并進行了綜合治理展望。
2水土流失現狀
2.1水土流失類型與面積
新疆水土流失類型復雜多樣,主要分為風力侵蝕、水力侵蝕、凍融侵蝕等類型。其中風力侵蝕在全疆分布較廣,水力侵蝕破壞性強、影響范圍大,這兩類侵蝕是新疆最主要的侵蝕類型,是導致新疆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凍融侵蝕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帶。根據2018年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報告成果,新疆土壤侵蝕面積84.16萬km2,其中水力侵蝕面積8.37萬km2,風力侵蝕面積75.79萬km2,風力、水力侵蝕面積,及其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劇烈侵蝕面積以及占比見表1。不同侵蝕類型面積及結構分布如圖1所示。
2.2水土流失分布與特征
新疆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具有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大、治理難的特點。風力侵蝕全疆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麓及盆地、平原地帶,尤其以塔里木盆地南部、準噶爾盆地西北部等地風力侵蝕現象最為突出。水力侵蝕也是新疆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之一,雖分布面積不大,但破壞力強,主要在天山山地、喀拉昆侖山及昆侖山較為發育。
2.3水土流失危害
全疆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影響國土安全,土地生產力下降。②淤積河道、湖泊、水庫,危及河流行洪,加劇洪災危害及農田沙化。③污染水質、影響生態平衡。④影響農、林、牧、工礦、交通可持續發展。⑤水土流失使本就脆弱的生態環境變的更加惡化,直接影響綠洲內部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的生存空間產生巨大影響。⑥影響人居環境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
2.4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全社會水土保持法治意識與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存在差距。②部分地(州、市)、縣(市)對水土保持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組織機構不夠健全。③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國家資金支持和地方財政投入有限。④水土保持監測機構不健全、監測經費無保障、監測制度不完善。⑤行業部門數據共享機制不完善,各行業和部門之間缺少數據共享機制。
3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
3.1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項造福子孫后代,并關系到國家與新疆生態環境安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項目,目前水土流失危害涉及到了國民生產的各個行業,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新疆利用國家投資和地方配套資金,以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模式,對全疆的水土流失進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僅改善了環境,減輕了水土流失,還促進了當地農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經過多年試點工程建設的實踐證明,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是被實踐證明為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路線,也是新疆進行水土流失全面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切入點。多年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類對水土資源的無序利用,造成水土流失日趨嚴重,區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干旱和洪澇災害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受到嚴重挑戰,進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遵循了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維持和改善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3.2保障生態環境安全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干旱少雨,洪旱頻發,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導致新疆生態環境劣變,主要表現為:土地沙漠化嚴重,沙漠侵襲綠洲趨勢加快,洪水、沙塵暴頻繁,強度不斷增加,且沙塵暴直接波及新疆乃至國內外部分地區,影響巨大。特別是準噶爾盆地周邊及天山北坡,作為新疆重要的經濟帶和草原畜牧業基地,天然草地面積大,全疆經濟產值的60%來自該地區。但該地區近年來天然草地大面積退化或沙化,生態環境惡化加劇,給天山北坡經濟帶造成諸多危害,嚴重制約了新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后,能夠改善綠洲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控制沙化的進一步擴大,防止諸河流域對綠洲區域的洪水危害,可有效保障生態環境的安全。
3.3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保障糧食安全
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由于亂砍濫伐,植被破壞,生態嚴重惡化,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土流失是貧困地區難以脫貧的主要原因,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自然生態平衡破壞,耕地面積不斷縮小,土壤肥力下降,農林牧業生產量降低,人民生活貧困。部分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不配套,水土資源的利用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糧食安全已成為重點關注問題。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重點治理灌區及周邊區域,種樹種草、封禁治理與工程措施相配套,不但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對耕地的破壞,進而保障了糧食安全。
3.4鞏固邊疆穩定,促進社會進步
新疆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省區,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構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促進經濟發展和確保社會穩定是當前新疆面臨的重大問題。據統計,全疆荒漠化面積達107萬km2,占新疆國土總面積的64.27%,使農作物遭風刮沙埋、洪水沖蝕時有發生,部分農田草地淪為不毛之地,沙進人退,農牧民被迫搬遷。水土流失加劇了新疆干旱缺水的局面,同時土、肥、水的大量流失,導致土壤退化、地力下降,嚴重制約著新疆農林牧業生產發展,水土流失已成為農民貧困和難以脫貧的根源。作為我國第二大牧區,長期以來新疆廣大農牧民深受水土流失危害,生產生活質量提高較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配合水土保持經濟林草建設,一方面可大力促進農牧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改變牧民生產、生活方式,恢復和改善廣大農牧民良好的生存和生產環境;另一方面可最大限度地減免洪水災害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日趨嚴重的危害和損失,而且可以實現農牧結合、種養結合,提高畜牧業生產、經營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同時對改善農村地區文化、教育、衛生、醫療條件,促進農牧區社會進步和維護民族團結,增強社會穩定,鞏固邊防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實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確保新疆政治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4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展望
4.1治理建議
基于新疆水土流失現狀特征,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本文提出如下建議。(1)加強水土保持體制機制建設,加快水土防治步伐,加強全社會水土流失防治意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法治觀念,在經濟建設中妥善保護生態環境。(2)進一步加強各地州市縣的水土保持機構趨勢,使水土保持能力建設更好地適應依法行政的要求。(3)受限于新疆干旱的自然條件,實施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必須配備灌溉設施,造成單位治理面積投資較大,需國家和新疆增加投入以保障治理規模,保障治理投資到位。(4)水土保持監測方面,應補齊新疆監測分站,保障監測經費,健全監測制度,完善監測網絡,為水土流失治理和監督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撐。(5)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涉及多行業、多部門,各行業和部門之間應實現共享機制,如高分影像、數字地形、氣象數據、水文數據等基礎數據的獲取及使用。
4.2治理展望
4.2.1治理布局在新疆水土保持規劃中,將綜合治理措施分為侵蝕溝綜合治理、荒漠化治理、城郊清潔小流域建設和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本次重點針對各區內的急需治理的水土流失問題,制定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措施體系,形成與自然條件相適應、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的水土流失防治布局,實現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4.2.2治理范圍和規模根據新疆“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特征,結合新疆水土保持規劃及相關縣、市級規劃,本次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按準噶爾盆地北部水源涵養生態維護區、天山北坡人居環境農田防護區、伊犁河谷減災蓄水區、吐哈盆地生態維護防沙區、塔里木盆地北部農田防護水源涵養區、塔里木盆地南部農田防護防沙區、塔里木盆地西部農田防護減災區7個分區劃分。“十四五”期間共規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200km2。根據新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規劃(水利部分),本次重點工程建設規劃劃分:伊犁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田河流域和開都河流域4個重要流域。水土保持規劃工程建設規模為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km2。4.2.3效益展望根據GB/T15774—2008《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效益計算方法》,結合有關參考成果,擬定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定額,根據規劃近期建設內容進行估算,各項措施全部實施完畢并正常發揮效益后,可新增保土能力450萬t。在生態方面,增加植被覆蓋,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泥沙下泄,減輕面源污染。在社會方面,保護和改良耕地,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保護公共安全。在經濟方面,集約、高效、可持續地利用水土資源,促進發展適合當地經濟地理特點的特色農業,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5結語
本文以新疆水土流失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現狀,并分析總結水土流失類型與面積、分布和特征、水土流失危害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基于現狀和問題分析,提出相應治理建議,通過治理將產生巨大的蓄水保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郭吉華.現代化生態灌區工程設計指標及綜合分析[J].水利技術監督,2021(6):108-111,182.
[2]王亞華.中國水治理體系的戰略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20,20(10):10-14.
[3]馬紅剛,張金寶,賈偉康.夏季氣溫對天山巴音溝河徑流量影響分析[J].水利技術監督,2021(6):122-126,155.
[4]王興連,秦鵬.新疆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實踐與思考[J].水利發展研究,2020,20(1):64-66.
[5]林海軍,伊力哈木·伊馬木,盧剛.新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技術應用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20(11):16-18.
[6]張弘.碧流河入庫段納污能力與時段通量綜合分析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2021,39(4):31-33.):23-25.
作者:趙欣 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
- 上一篇:防洪薄弱環節及綜合治理策略
- 下一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