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額化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分析

時間:2022-02-07 10:02:30

導語:小班額化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班額化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分析

摘要:分層教學是近些年在我國悄然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基于班級內每位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展開教學,因此,對兼顧課堂內學生整體性學習質量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與此同時,隨著“小班額”化課堂的普及,其生源方面的優勢又為分層教學價值的發揮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本文的論述便是基于小班額化的課堂為主體,并擇取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作為切入點,對分層教學的實施過程展開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班額;分層教學;教學質量

所謂分層教學,即分層次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中,具體表現為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等,對學生本身抑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分層化的制訂,如此,學生群體便可以在教師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下得到最有效的發展和提高,從而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有益的鋪墊。而小班額化課堂的出現,則促使班級內的生源人數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不多于28人),直接為教師實施分層化的教學提供了便利,使其便于掌握各方面的分層定位、實際實施等,確保了教學的實效性。以下,筆者便以小班額為背景,對分層化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的具體運用細節進行詳細的總結與歸納。

一、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對學生分層

對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進行分層化處理,是實施分層化教學首要的任務,對接下來教學的順利開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將學生面對語文知識體系時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特點作為契合點展開分層。如此,將特點相近的學生歸為一個群體,使其呈現涇渭分明的直觀現狀,便可以幫助教師更為準確地在教學中對癥下藥,對學生進行培優補差,確保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學《秋天的雨》一文時,筆者便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層次的劃分。譬如,在閱讀教學環節中,有些學生在理解感悟方面表現出了較好的能力。然而,筆者通過閱讀復述環節的開展,發現這一類學生在運用自主語言進行課文復述時卻呈現出了差強人意的結果。對此,筆者便將此類學生劃分為加強口語表達教學的一層,并且在這一基礎上繼續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展開深入的拓展。再如,在寫作教學環節中,有些學生雖然在寫作結構方面較為嚴謹,卻在想象力輸出方面缺乏較為豐富的聯想。對此,筆者將此類學生劃分為想象力重點培養的一層。諸如此類,一節課的教學,在不同的環節中筆者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對其進行了多元化的層次定位,為接下來的因材施教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大大保障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學方法分層

對教學方法的分層,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控制課堂的節奏,從而為學生創設出更為優質的教學平臺,保障其學習的穩固提升[1]。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對語文學科教學內容進行綜合考量,繼而對教學方法作出分層設置。即根據語文學科教學內容,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利用分層次階梯性的提問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此,便可以幫助學生在逐步過渡中獲得對知識的理解,穩步提升學習的質量。例如,教學《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筆者利用分層提問的方式對課堂的教學展開了分層處理和創設。在閱讀過程中,為了逐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筆者采取由淺入深的方式,首先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和誰之間的哪幾件事?”待學生回答后,繼續提問:“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什么?”“葉老邀請‘我’去他家做客,又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此處,逐步利用提問引出葉老“一絲不茍”(修改作文)和“平易近人”(邀我做客)的個人品質。由于筆者的提問是基于文章的基本內容,且問題較為淺顯,因此,學生可以迅速作出相應思考和準確判斷。在這一鋪墊下,筆者進一步創設問題對學生展開啟發:“文中有幾次寫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有什么不同?”“爬山虎有什么特點?對這一特點你有怎樣的感悟呢?”如此種種,提問開始進入深層次的拓展,從而引導學生在層次化的鋪墊、過渡下,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牽引,從而為課堂目標的實現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根據學習現狀對復習內容分層

復習是教學的關鍵環節,對進一步深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有著決定性作用[2]。因此,在這一環節對復習內容進行分層化處理是十分重要的。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學習差異性的特征,故而,對復習內容的分層還要基于課堂內學生的學習現狀作出綜合性考量。具體表現為,教師通過觀察,掌握學生對某一知識的認知層次,并以此為基礎對復習內容作出設定,促使其在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分層次復習中獲得相應的進步。例如,在教學《扁鵲治病》一文時,筆者對照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對接下來的復習內容進行了分層化處理:第一層次為對課文字、詞、語句的繼續認讀與背寫;第二層次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層次為理解文章的內涵,并由此總結出相應的道理。在這一復習內容的制訂中,筆者又結合學生在相關領域中的實際情況,對復習方法作出了詳細的指導。如對于“無能為力”這一成語的認讀和理解,學生通過造句便可以繼續加深和拓展對這一詞語的認知:“蔡桓公的病已經到了晚期,就連神醫扁鵲也無能為力了。”通過造句作業的布置,學生便可以獲得更深一層的理解。其他諸如朗讀、閱讀理解等,筆者一一對復習內容和作業進行分層布置,充分幫助學生鞏固了自身的學習成果,促進了課堂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四、根據學習進度對教學評價分層

分層教學在教學評價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明確地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客觀的定位,并以此激勵其更為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當中。在教學評價中,我們可以將課堂內學生的學習進度作為前提進行考量,從而作出分層化的教學評價,幫助學生就此思考自身的學習現狀和接下來的學習發展方向,為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教學《鄉村四月》這一古詩的相關內容為例,本詩的主題描寫圍繞“鄉村”“四月”,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古時鄉村農民勞作的場景。筆者在本詩的教學之余,根據課堂內學生的日常學習表現,對其學習狀態進行了層次化的教學評價。如對于一些在課堂內相對掌握知識點較多的學生,筆者就其日常學習狀態,進行了客觀的評價,認為根據之前該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的表現狀態,在本節中還應當獲得比現在更多的知識點,因此,對其評價為退步;而對于一些掌握知識點相對較少的學生群體,筆者則結合其日常的學習現狀,給予較高的評價,從而使這一部分學生能夠及時看到自己的進步,并及時作出學習心得的總結。凡此種種,學生通過分層化、客觀性的教學評價,都能夠較為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并在評價的激勵下對自己作出調整,為保障課堂質量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總而言之,分層化教學的實施方法是豐富而多元的,在實際教學中,關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將其與課堂內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機結合,只有以此為前提,分層化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其教學價值亦可以由此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為課堂教學質量的穩固提升提供充足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明華.小班化語文分層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5(34):48.

[2]石堅.小學語文小班化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作者:曹小云 單位:康樂縣虎關學區二十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