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05 08:59:48

導語: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

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也是農業農村部確定的“農業質量年”,農業農村部繼續在糧食、棉花、油料、糖料作物主產區,以及園藝作物(水果、蔬菜、茶葉)、特色雜糧雜豆生產優勢區,選擇325個縣(市、區、旗、場)開展整建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重點突出“全環節”綠色高效技術集成,“全過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全鏈條”產業融合模式打造,“全縣域”綠色發展方式引領,緊緊圍繞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引領農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1新發展理念引領,促進種植業轉型升級

2018年,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在總結多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突出優勢、聚焦重點,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引領綠色發展,為糧棉油糖和園藝作物增產增收、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撐。

1.1綠色導向更加明顯各地集成整地、播種、管理、收獲等各環節綠色節本高效技術,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留住干凈的水源、肥沃的耕地、美麗的田園,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創造良好空間。河北柏鄉推廣“四節一省”技術,開展秸稈還田、深松整地、精細整地、測土施肥、種子包衣、適期播種、播后鎮壓、肥水管理、雜草秋治、病蟲草統防統治等技術配套,實現用水量減少33%,農藥使用量減少6%,減少化肥施用量6.7%。河南省集成強筋小麥全環節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配套“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土壤培肥+深耕或深松+高質量播種+水肥后移+后期控水+葉面噴氮+病蟲害綜合防治+風險防控+適期收獲+單收單貯”等各環節關鍵技術措施,提高了資源利用率,減少了水肥藥用量,運用規范化生產技術收獲的優質專用小麥更受到用糧企業的歡迎,收購價格較高。

1.2質量效益更加突出各地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為實施主體,大力推行“五統一”,促進規模化節本降耗;大力推行“龍頭企業+創建區”“合作社+創建區”等經營模式,推進訂單種植和產銷銜接。江蘇省東臺市在“味稻小鎮”五烈鎮實行水稻高質高效創建整鎮推進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園,園區1.05萬畝水稻實行了工廠化集中育秧機插秧,全部采取物理和生物綠色防控措施減少農藥用量,采用有機替代無機控減化肥用量,實現了優質生產。湖北省潛江市推廣“水稻+小龍蝦”模式,小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全程不施用化學農藥,不施或少施化肥,并組織龍頭企業開展訂單收購,推進潛江蝦稻品牌建設。據統計,潛江市蝦稻共作平均畝產小龍蝦200kg、稻谷600kg,畝平收入5000元左右,比單一種植中稻畝平多增收3000元左右。

1.3創新驅動更加多元各地以高質高效創建為平臺,加快推進由單項技術向集成組裝配套轉變,實現耕地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上海市全面推進以“綠肥—稻”和“冬耕曬垡—稻”為重點的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糧食作物綠色茬口模式,同時注重稻草秸稈全量還田,以及冬作綠肥種植和冬耕休閑養護(探索蚯蚓養殖)年度間輪作,優化水稻早中晚品種的合理配置,推進優質稻米產業化。青海省在油菜創建區積極開展適宜油菜機收品種及技術的篩選與儲備,進一步示范推廣油菜機械覆膜穴播栽培新技術,解決油菜自生苗和節本增效問題。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專門安排了稻田綜合種養創建縣,將農田打造成多功能種養基地。

1.4產業融合更加緊密在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中,堅持龍頭企業帶動,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大力發展訂單生產,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建縣樹立品牌意識,突出特色、優質,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大力開發休閑觀光、復合種植、農事體驗等農業多種功能,增加農田附加值。河南省與茅臺集團簽訂了共建有機小麥基地戰略合作協議,著力將河南打造成為茅臺集團最大的小麥供應基地。預計到2020年,將供貨量擴大到7萬t,收購價格由每千克3.6元提高到4.8元。內蒙古自治區的興安盟大米、呼倫貝爾高蛋白大豆、河套小麥、向日葵、烏蘭察布馬鈴薯等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日益提升,品牌效益逐步顯現。廣西自治區在南丹縣打造“綠稻花海”休閑農業示范區,開展創意農業和體驗農業建設,榮獲“2017年中國最美鄉村”“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2聚焦生產服務,優化農業供給體系

2.1觀摩交流,促進各地協同推進2018年6月在安徽滁州召開了全國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觀摩交流會,各省農業主管部門、推廣系統交流發言,促進各地形成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8月在山東濟南召開了全國雜糧綠色高質高效技術觀摩交流會,觀摩山東省濟南市雜糧綠色高質高效種植示范基地、雜糧耕種收機械展示、雜糧優質農產品展覽等,交流各地雜糧作物生產、綠色高質高效技術示范推廣經驗與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著力加快雜糧標準化生產。9月在黑龍江建三江舉辦了全國糧油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培訓班,邀請了8位專家圍繞糧油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作了專題報告,助力結構調整和種植業高質量發展。

2.2試驗示范,探索集成技術模式根據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種植制度,以標準化、信息化、機械化為方向,集成探索推廣高質高效、節約資源、生態環保的技術模式。全國集成技術模式500套以上,覆蓋大宗糧油、棉花、糖料、蔬菜、水果、茶葉、特色雜糧雜豆等,共20多種作物,涉及耕地管種、茬口銜接、間作套種等多個不同環節。同時,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委托多家科研院所等為開展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集成及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關鍵技術相應配套模式研究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

2.3指導服務,帶動生產技術落實在關鍵農時季節,開展農事指導和信息服務,加強技術帶動作用。全年聯合部專家指導組在農業農村部網站小麥、玉米、水稻、薯類、雜糧等技術指導意見20余篇,極端天氣等情況下,及時春季馬鈴薯低溫凍害防護和災后減損、南方早稻生育后期防御高溫技術意見等。各級農業部門也不斷加強對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的技術指導服務。及時開展現場觀摩、集中培訓、巡回指導、測產驗收等,提高創建水平,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全年共開展專家指導800余次,其中省級100余次,縣級700余次;開展省級現場觀摩或培訓活動90余次,參與有關活動共計超過9000人次;且每個創建縣均設立統一規范的項目標牌,日常做好技術示范展示,形成田間沒有圍墻的教室,不斷擴大技術示范帶動作用。

3強化調度宣傳,保障項目落到實處

3.1組織保障更加完善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部省縣三級聯創、以縣為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黑龍江農墾總局全部成立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主要由省級農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部分省更上升至政府行為,由省政府分管負責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黑龍江農墾成立了以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農墾總局)黨委書記、局長、董事長為組長的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領導小組,各創建作物均聘請了首席專家成立了專家指導組,了省級技術指導意見;各管理局和農牧場也成立了專項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同時,不斷強化管理,加強跟蹤調查進行全程督導,從備耕、春播、田管、收獲各關鍵節點全程跟蹤督導檢查,督促項目有力有序實施。青海省縣農牧部門對整縣推進中,就物質準備發放情況、創建任務落實情況及測產工作開展了5次現場督導,掌握實施進展和存在問題,及時協調和解決問題,確保工作順利實施。貴州省農委制定了技術指導意見和績效考核辦法,明確了目標任務、技術模式、資金使用范圍與管理制度、考核驗收和競爭淘汰機制等。

3.2信息調度更加有效2018年4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2018年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方案,督促工作落實。隨后各地也紛紛下發通知,對創建工作提出具體要求,擇優確定示范縣并制定績效目標和考評辦法。從9月開始,農業農村部組織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黑龍江農墾等開展交互督導檢查,調度推進情況、領導小組和專家指導組成立情況、標識標牌設立、技術指導次數、臺賬設立和檔案健全、信息宣傳等情況,客觀公正評價,促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作的展開。同時,調度匯總各地有代表性、有創新性、有突破性的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和機制體制創新典型案例,供各地互相學習。

3.3宣傳引導更加有力大力宣傳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的好做法、好經驗、好典型,全年共計在中央媒體上有關信息90余次,省級媒體上500余次,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吉林省在吉林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14期新技術新模式報道,央視網全部轉載;吉視鄉村頻道在晚間黃金時段播放了新技術新模式專題片,市縣級電視臺循環播放新技術新模式專題片;吉林日報進行了8期報道,相關網站分別轉載。重慶市在重慶農業信息網和重慶農技推廣網專門開辟了“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專欄”,跟蹤報道各項目區縣的工作進展情況。

同時利用電視、報紙、互聯網、《重慶農情周報》等各種媒體,不斷擴大宣傳;貴州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級電視臺新聞報道18次,網絡宣傳報道29次,報刊報道13次,編輯簡報28期,有力促進了項目的順利開展。

作者:梁健 賀娟 呂修濤 湯松 萬克江 單位: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