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線建設工程進度與質量控制研究
時間:2022-02-20 10:45:53
導語:生產線建設工程進度與質量控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對水泥工業生產線建設工程中典型的施工質量管理程序及其與施工工序關聯性的梳理指出,在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的進度控制中完全可以融入相當大一部分質量控制程序,進度控制與質量控制可以有機結合,深度整合,統一規劃和展現,使得質量標準成為進度的重要衡量標準,進度計劃與跟蹤同時也是對質量控制的規劃與監督,為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項目筑起更為可靠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施工;質量;進度;管理;控制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包含成本管理、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資源管理、風險管理、組織管理與協調管理等。雖然質量控制和進度控制同屬于項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兩大重要內容,但是長期以來,他們分屬于兩個專業、兩種崗位,目標上各有所向,理念上自成一體,標準上獨立成型,規劃時彼此分離,實施中各行其是,操作中互相脫節,矛盾、制約和難以協調是其相互關系的常態,對立多于統一。傳統觀念中,進度往往基于形象進度,很少把質量控制的內容體現在進度里面,也很少在進度的時間節點和事件方面將任務、作業跟質量相關聯。往往單純、片面地認為形象進度和實物進度的推進就是進度推進的全部,進度管理的對象僅限于施工本身的作業流程;又認為質量控制更側重于建立規章制度、事后做資料、補手續。這些認知的缺陷和誤區,反映在實踐中,經常發生形式上符合時效要求的作業和物件因為未與應有的質量狀態相匹配,而實質上并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成狀態。許多項目在進行過程中看似進度不錯,但到了最后階段因補漏、缺失、整改造成整個項目遲遲不能驗收和交付,實際上就是整個工期大大延誤。雖然對項目質量控制與進度控制關系的分析和處理已經得到過很多討論和實踐,但在技術手段層面上的剖析依然膚淺疲弱。如果能找到一體化、專業化的技術手段將兩者更加緊密地整合在一起,就能相互促進,大大提升項目管理的整體水平。
1項目質量是由構成項目所有環節的質量共同構建而成
一個工業生產建設總承包項目,建成后所要求達到的、合同約定的性能考核指標,是項目最重要的終極質量目標。比如,一個包含從石灰石、砂巖等原料破碎開始直至水泥制成品出廠的完整水泥生產線項目,總承包合同一般都會約定的性能考核指標就包括石灰石及其它輔助原料破碎后的顆粒度和運轉率,原料粉磨系統的產量、電能消耗、出磨原料的含水量,原料均化的混合率,熟料燒成系統的熟料產能和質量、熱和電力能耗,煤磨系統的產能、能耗、煤粉的細粒度和含水率,水泥磨系統的產能、質量、能耗等。圍繞性能考核指標,實際上是生產線上各個主要環節和設備的考核辦法,以及指標數據所組成的一整套性能測試的綜合體質。例如,燒成系統的考核就包含:預熱器的出口壓力、旋風筒的除塵效率、窯的熟料產出量和質量、篦冷機的出口熟料溫度等。工業建設項目為了確保其常年達標達產、維持前面所舉例的一系列質量水平,需要成千甚至上萬臺大小設備都配合正常運行。不僅是設備本身,還有支撐和圍護這些設備的鋼或混凝土的結構(如基礎、支架、廠房)、為操作和監控這些設備的人員服務的各項設施(如平臺、廊道、樓梯、房屋),都必須處于良好、安全、穩定的狀態。現代文明化工業生產企業在安全、健康、環保、美觀、適宜、人文等方面的訴求也是重要的質量特性。質量要求不僅是要保證項目投入生產使用后能保持生產、運營、生活的正常和持續,也是為了在建設實施時期確保整個工程順利進行,不因質量事故而中斷或延誤,更是為了確保工程建設者的健康和安全。所以一個項目的質量指標絕非合同紙面上的性能考核指標那么單純。
2工程建設質量對項目最終質量至關重要
實現工程項目質量目標的最重要和最關鍵的過程就是項目實施階段,特別是現場施工階段。施工質量的優劣取決于各個施工工序的管理水平和質量。在建設施工領域,為了確保所有這些結構、設施、設備的施工質量,地方、行業、國家乃至國際上,都制定有各種專業的施工檢驗、驗收規范和標準,一些有成熟經驗和良好管理水平的總承包或施工單位還有包含質量控制計劃(QCP)在內的、有效和完善的標準化工程施工管理體系文件。一個項目的施工過程是由許多施工工序所組成,各個工序是逐步形成建設項目最后實體形態(結構、設施、設備)的分階段實現過程。例如:挖土,基坑支護,地基處理、墊層,回填土,綁扎鋼筋、支模板、澆筑混凝土、砌磚、抹灰、保溫層、防水層、門窗,地坪、道路基層和面層,鋼結構和非標件的組對、焊接、吊裝就位、固定焊接或螺栓錨固,設備裝配、吊裝就位、安裝、調整,爐窯的耐火材料砌筑,耐磨保護襯板安裝,管道的隔熱和防腐等。每個工序的質量對整個工程的最終質量有著不同程度乃至決定性的影響。有些工序如果因質量事故而中斷、返工、更改或延誤,就會對整個工程的進度產生影響。因此,工序的質量控制是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的重點、基礎和核心,施工質量檢驗制度要求嚴格工序質量檢驗和管理,強調“所有的施工過程都要按規定的要求進行自檢、互檢、專檢、交接檢,重要環節必須進行會檢、旁站檢、平行檢。上道工序未經檢驗或經檢驗評為不合格的,嚴禁轉入下道工序。”施工每到一定的時間、階段、部位或單體,成功通過驗收以表明該部位、單體達到了質量標準,才意味著相關環節的工作的成功完成。而成功完成的每一件物體(設備、構件等)或每一步工作就像生產線上檢測合格、過關的零件,可供產品整體的裝配。這是確保產品(項目)整體最終符合(包括性能考核指標在內的)質量要求的必要過程。例如:下列工序必須進行現場質量檢測:地基承載力檢測,樁基的承載力和(樁身)結構完整性檢測,地下構筑物(如地坑)、屋面的防水檢測,混凝土、水泥砂漿、磚砌體的強度檢測,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檢測,混凝土預制構件的結構性能檢測,鋼結構、非標件(如容器)、管道的焊接檢測,鋼結構、非標件、管道的防腐、防火涂裝檢測,鋼結構節點和其它機械連接的緊固連接件(如高強度螺栓、螺栓球節點)的力學性能檢測,防雷、接地電阻檢測……。又如:對重要部位、關鍵工序,必須旁站監理,進行全過程現場跟班監督。水泥生產線工程常見的特殊過程、部位和工序有:樁檢測、各種現場取樣送檢,如對進場材料抽檢或復驗,土壤、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鋼筋、管材、線纜、防水材料、建筑陶瓷、夾板等)、砼試塊的取樣和送檢,帶電操作,電力線路及電力電纜試驗,絕緣電阻及接地電阻測試,電動機干燥檢查及試運轉,電氣系統調試及試運行,定位放線、沉降觀測,道路路基和路面,等等。隱蔽工程,由于在覆蓋隱蔽后很難發現缺陷,容易留下隱患,又很難在破壞程度有限、代價較低、影響面很小的前提下加以檢測以驗明和認定其質量、修復缺陷,所以特別要求隱蔽工程在隱蔽之前必須檢驗合格。就是說,對于隱蔽工程的前后工序來講,質量檢查是極為重要和不可逾越的銜接點,“隱蔽”相當于進度控制理論中“里程碑”似的節點。水泥生產線工程常見的隱蔽工程有樁基、地基基礎,回填土,鋼筋施工,混凝土澆筑,預埋管線纜,防水,保溫,筑爐、保溫和襯板前的焊接,二次澆筑前的地腳螺栓,地坪、道路的基層,風管、水管試壓,接地裝置、等電位(均壓環)及防雷引下線等。施工質量控制必須對全部作業過程,也即各道工序的質量持續進行控制。為了達到持續控制,控制的基本環節分成事前、事中和事后質量控制。事先控制是對施工作業的條件(施工要素、環境條件、計劃方案等)加以檢查;事中控制是在各個工序的活動過程中,對質量有影響和關系的因素進行監控(平行檢測和巡檢、旁站監理);而事后控制,就是對工序的結果、效果的質量加以把關、定論,質量檢查、試驗和驗收就是事后質量控制最常見、常用的方法。質量控制的座右銘“未經檢驗合格不得進入下道工序”最好地詮釋了工序的完成點、相互之間的銜接點(下道工序的開始點),往往就是質量驗收的時間點,質量檢查(包括工序開工條件的檢查)必然要成為絕大多數工序開始和完成的標志性事件。從進度控制角度去理解就是質量檢查不僅是受質檢的工序其完成/結束的重要標志、時間節點,屬于該工序的進度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遺漏的、必須存在的工序。此外,工程施工管理體系文件也定義了諸多與施工有關的質量管理與控制的規則、制度、流程和環節,例如:圖紙自審、會審和設計交底,編制、審批施工組織設計和專項施工技術方案,檢查施工機具和儀器、衡器,對施工選用產品的制造商進行資質和產品質量考察,開工報告審批,質量事故的鑒定、調查和處理,甚至質量分析協調會等。這些屬于質量控制環節的一部分,不僅是對形象化、實物形態的施工工序有著質量管控作用,而且與后者往往存在著工藝關系、組織關系、時間順序關系等的邏輯關系。
3質量控制程序等效于進度控制中的任務或作業
如果把質量控制的每道過程和環節也作為進度的一道任務或作業,那么基本上就像施工工序一樣對進度日程具有影響,同樣可以成為進度控制中的任務或作業。例如:鋼筋作為重要的施工要素——建筑材料,進場必須檢查其合格證等質量證明材料,然后現場取樣和送去力學性能復試。對于安裝之前的機械動力設備,要檢查出廠合格證,缺件、損壞、銹蝕、加工面的情況,復查設備基礎尺寸、位置、標高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并與設備本身進行核對,檢查吊裝機具及設備本身零部件等各部位。這樣的過程屬于事先質量控制環節。如果把它作為進度的一道任務(作業),就與隨后的鋼筋加工、設備吊裝就位等工序形成了完成--開始(FS)的邏輯關系。再如前面提到的事中質量控制,須全程旁站監理的特殊工序與同樣當作任務(作業)的旁站監理工作之間猶如開始—開始(SS)、完成—完成(FF)之類的關系。至于最常見的事后質量檢查,就更容易地理解成與受檢工序之間存在著完成(上道受檢工序)--開始(質檢、驗收)(FS)或者完成(質檢、驗收)--開始(下道受檢工序)(FS)或者完成—完成(FF)之關系。對于FF關系,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質檢過程可以在工序接近完成的最后時間里就可以開展,檢查完之后,該工序就可以很快收尾。如:模板工程接近完成時,封模前,檢查模板內垃圾是否清除干凈,檢查完畢要及時封模。當某個或某批次的物體(結構、設施、設備)隨著通過質量檢測合格的各工序的完成而到達一定的形態時,就可以到達工程驗收的節點。按照受驗收物體的功能、特性、類別、部位、施工材料或施工工藝工種,以及完工時間、范圍或規模等,這些物體可劃分檢驗批、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程等層次。顯然,這些層次化的驗收項在進度管理中有著完全對應的的工作任務分解(WBS)。典型例子有:地上主體結構施工之前對基礎的驗收,裝修之前對主體結構的驗收,設備或鋼結構安裝前對混凝土結構的交付安裝驗收,單體設備空載試車,等等。
4質量控制程序對進度的影響及其進度處理方法
質量檢查的延誤實質上就是對進度的延誤。國家的施工合同文本要求,以及很多承包合同里的條款都有:檢查前限期通知監理或建設單位(國外工程可能對應的是咨詢公司或業主),后者限期回應并實施檢查之類的規定,正是為了強調及時進行質量檢驗,不僅對于質量本身尤為重要,對于進度也是有力的保證。為了使每道工序的質量受控,編制進度計劃時也要嚴格按照質量控制計劃的程序,并對實際開展的作業活動密切跟蹤。如有偏差,不僅要想到可能會影響進度,更要意識到對質量的影響。那些技術難度大、施工難度大、施工過程時間長、影響質量的因素復雜和質量不容易穩定或合格率不容易高、對最終項目質量有重大影響的部位或環節,一旦發生質量事故很可能會對項目整體進度產生不利影響,因此這些部位或環節最需要設置質量控制點,其所對應的工序必須納入進度控制范圍內。質量管理與進度管理不僅管理的目標不同,使用的手段也不同。進度管理的技術手段有廣為熟知和應用的橫道圖(又稱甘特圖)、網絡計劃圖(又稱CPM、PERT、CPA、MPM)。這些方法是專為進度管理而發明和設計,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和適用性。除了甘特圖、網絡圖,進度管理所用到的其它表現形式,如任務(作業)分配圖、資源分配圖、資源使用和工作圖表,等等幾乎都可以直接運用于質量控制上。相比較而言,質量管理就沒有具有廣泛代表性和適用性,又被普遍認同和應用的技術手段。雖然,諸如分層法、因果分析法、直方圖、排列圖、分布圖之類的方法在不同范圍和程度上時有運用,但具體形態千差萬別,而且都是基于通用數理統計方法的具體應用,缺乏專業針對性和統一性。如果將質量管理與進度管理在技術手段上加以整合,進度控制所用的各種技術性方法也能用于質量控制,就可以更好地發揮進度管理方法的優勢。
5結束語
通過本文分析,可以對進度控制與質量控制之間的對立和統一關系有更新、更深入的認識。兩種控制更緊密地整合對于解決他們的許多矛盾、協調好他們的關系會有積極的作用。
作者:李似旭 單位: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工程項目管理實用手冊》,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總公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上一篇:農村公路建設技術及質量控制研究
- 下一篇:籃球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
精品范文
10生產調度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