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分析
時間:2022-09-19 03:32:00
導語: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的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并分析其輸血安全性。方法進行質量控制前的血液樣品400份作為對照組,進行質量控制后的400份血液樣品作為觀察組,分析兩組樣品的合格率和其輸血的安全性。結果對照組血液樣品不合格率19.5%,觀察組血液樣品不合格率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患者輸血后,對照組4%的患者出現了輸血事故,而觀察組的事故率為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質量控制;不合格率;輸血事故;輸血安全性
臨床有多種情況需要進行輸血以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而許多疾病可通過血液進行傳播[1]。因此,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商丘市中心血站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前的血液樣品400份作為對照組,進行質量控制后的血液樣品400份作為觀察組。排除記錄有差錯的樣品。兩組血液樣品來源和其他各相關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申請進行輸血治療的患者800例,分別對應上述血液800份,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其他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所有申請輸血治療的患者應用MGT配血系統進行血液的匹配分析,一一對應兩組血液樣品。對血液樣品進行假陽性、DAT、青霉素試驗檢驗,判定為陽性的為不合格血液樣品。輸血中發生的血液傳染、采血后裝瓶時發生錯誤、發錯血與輸血時不符等情況均被判定為輸血安全事故。根據醫院規定的輸血檢驗所需要求,對觀察組的血液樣品實施嚴格質量控制措施。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血液樣品情況見表1。2.2兩組患者輸血后發生輸血安全事故情況見表2。
3討論
病原體HIV、HBV等可通過血液進行傳播,且可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輸血時控制血液的質量和安全十分必要[3]。輸血前,患者需要提供自身的血液樣品供醫院與輸血樣品匹配核對,以便找到適合的血液樣品。同時,輸血過程還要求血樣的絕對安全。因此,醫院需要制定嚴格的血樣檢測系統并實施檢測。質量控制主要包括:①血液血型的檢查確定。②Rh血型的準確鑒定。③血液中感染性病原體篩查,避免血液樣品污染。同時,將血液樣品與接受輸血的患者進行嚴格血液匹配檢查,避免血液輸送錯誤發生。一旦輸血樣品與患者血型不匹配,將會造成溶血或是排異等嚴重后果[4-5]。對照組400份血液樣品沒有按照輸血樣品檢測要求實行嚴密的質量控制,不合格率高達19.5%,其中,檢出假陽性(未被檢測的其他特異性)40例,直接抗球蛋白試驗(directantiglobulintest,DAT)陽性15例,青霉素試驗陽性23例,共78例不合格的血液樣品;觀察組400份血液樣品按照輸血樣品檢測要求實行嚴密的質量控制,不合格率只有3%,其中,檢出假陽性4例,DAT陽性4例,青霉素試驗陽性4例,共12例不合格的血液樣品,觀察組血液樣品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血液樣品。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可以明顯提高血液樣品的合格率。本實驗中,對照組在假陽性、DAT陽性、青霉素試驗陽性等方面高于觀察組,不合格例數和不合格率觀察組也明顯高于實驗組;觀察組由于實施了嚴格質量控制措施,患者輸血安全事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因此加強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可增強輸血安全性。經過對患者進行血液匹配,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輸血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輸血后發生輸血安全事故24例,發生率4%,觀察組患者進行輸血后發生輸血安全事故0例,發生率為0%,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對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進行質量控制可以明顯提高輸血安全性。
作者:賈一賓 單位:商丘市中心血站檢驗科
參考文獻
[1]閔望先.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質量控制與輸血安全探究[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0):141.
[2]劉鍇.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的質量控制與安全探討[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5):101.
[3]閆曉芳.質量控制在血型實驗室輸血檢驗中的運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0):190-192.
[4]張輝.血型研究室輸血檢驗質量控制對輸血安全的影響探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4):143.
[5]劉楊.輸血檢驗流程的質量控制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5):254-255.
- 上一篇:屋面滲漏質量問題及防治措施
- 下一篇:建筑施工階段質量控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