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及評價探索

時間:2022-12-16 11:06:28

導語: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及評價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管理及評價探索

國家主席曾經提出:“要想建設一個健康化的中國,必須依賴于一個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未來期盼我們會有更高水準的醫學教育質量、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每一個醫療從業人員終生為之奮斗的目標之一。”醫學類院校承載著重大的使命,對于如何培養出綜合素養更高的專業化人才,學校相關部門必須嚴陣以待,適時革新自身的人才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確保醫學教育的綜合質量能夠滿足社會大眾的需求。鑒于此,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相關教育經驗,就醫學人才培養的培訓體系、師資建設、教學內容乃至于評價體系等方面展開深入探究[1]。

1關于師資隊伍方面的建設

1.1提高備課質量,深化備課管理。具體而言,就是要以“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實踐教學—反思教學”為重點備課模式,要在教學開展之前搞清楚要如何制定科學目標,如何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要弄明白怎么教、教什么、帶領學生練什么等等問題。要仔細的整合各類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備課,將具體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以及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進行針對性的規劃[2]。與此同時,對于某些課堂訓練項目要用課堂總結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自身也要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手段,提高課程開發能力,斷不可沿襲傳統、守舊的教學備課方案,要根據學生的具體專業需求因材施教,爭取打造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案。1.2全面提升學校師資力量,強化教師的培訓工作。古語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就說明作為醫學類的教師,一定要懂得不斷借鑒和吸取他人的成功教學經驗,讓自身的教學少走彎路,避免反復出現一些低級教學錯誤。因此緣故,學校應該全面提升自身的師資力量,不斷強化教師的培訓工作。平時要多鼓勵教師去進修、充電,提升自己的教學業務技能。舉例而言,可以讓在校的教師去參加臨床師資培訓班,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吸取國內外先進的醫學教育理念,解決在現實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從而更加系統的強化自身醫學教育實踐能力,為學校培養出更多擁有高素養的綜合型醫學人才[3]。1.3不斷挖掘教師的潛能,構建激勵教學機制。學校要為教師構建一套更具激勵價值的教學機制,不斷的挖掘教師自身的潛能。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學校建設“名師工程”,為那些優秀的骨干教師建立“專項發展基金”,不斷激勵教師奮勇爭先。與此同時,對于在崗的教師也要實施定期的技術考核以及評比,對于那些優秀的教師要及時給予獎勵,而對于那些技術落后、不思進取的教師則要取消其骨干資格,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有效的激勵那些積極向上的優秀教師,還能凈化那些消極或有負面情緒的教師。另外一方面,學校還可以為青年教師開展一對一的“名師培訓”,讓骨干教師互相結對,彼此之間可以進行技術交流與切磋,以達到同步提高的效果。學校在平時還可以為教師舉辦“最美教師”表彰大會,引導優秀教師發揮出榜樣的作用,以“儒雅大氣、厚德精藝”的教學風格來感化學生,進而確保師生之間的共同進步與成長。1.4推動教改持續發展,加強教學績效改革。針對學校內部的某些臨床型教師,要為他們構造更加科學的教學績效方案,不斷推動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4]。都要為在校授課和在醫院帶教的教師構建一整套科學的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方案,對于崗位內的績效考核,一定要制定嚴格的要求,要確保在校教課的教師與醫院帶教的教師受到同等對待。臨床型教師作為學生今后踏入社會的“引路人”,一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要以嚴謹的教學態度來對待學生,切忌不可在學校之外做其余的所謂“兼職”,要一心一意的幫助學生成長。

2深化學校的培訓體系建設

2.1嚴格落實在校醫學生的管理制度。一般情況下而言,學生在進入學校之后就要開始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要讓他們明白,學醫者不同于其余專業的學生,要保持高尚的醫德與責任感,因為他們以后要面臨的是非常嚴謹的醫學工作,不容許有任何一絲的馬虎大意。在校期間,教師要幫助學生端正自己的態度,讓他們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要牢記自己許下的醫學誓言。與此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濃郁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學習態度。要知道,學醫的專業內容其實遠遠大于其余專業,他們所擔負的責任也更加重大。也正因如此,學校一定要嚴格落實在校醫學生的管理制度,要不斷強化他們的自律意識與自學能力,不斷為學校培育出更多有醫德、專業過硬的專業化醫學人才。2.2注重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臨床課程與基礎課程的整合。總體而言,醫學的人才培養一定要不斷加強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教學整合,要確保學生在未來能夠擁有專業的醫學實操能力,要為學生搭建一個醫教系統發展的學習平臺,幫助學生轉變觀念,創新教育機制,讓臨床教師與基礎課程教師一同建設一個“基礎課程、臨床實踐相互融合的教學團隊”,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學校將來培育出來的學生,肯定要掌握實際的醫學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是對醫院有實用型的人才。另外一點,學校還可以定期的為學生組織一些臨床實踐活動,開展各種類型的醫學競賽,讓基礎類型的教學與實踐型的臨床教學互相整合,從而助推學生成為擁有更高的專業素養。2.3全面推進醫教協同發展,完善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學校在進行基層課程教師與臨床教學結合的同時,還要注重完善學校的各項管理支持度,全面推進醫教協同發展。要確保學校各類相關的教學活動能夠有序、系統、高效的進行開展。具體而言,在平時的教學當中,教師要為學生積極的推廣基礎課程與臨床實踐互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利用諸如PBL教學、應用案例等手法來輔助自身的教學,要帶領學生多去參加實際患者的真實臨床情境教學。與此同時,學校還要為教師搭建更加完善的臨床教學平臺,不斷完善學生的技能考核,如果學校的條件允許,還可以利用臨床教師與基礎課程教師來為學生打造一套“雙師教學案例”,從而幫助學生在校積累更多豐富的臨床實踐技能。2.4加強醫學能力培養,為學生構建創新的實踐平臺。若想讓學生走出校門就成為一名有過硬實操能力與醫德的高素養人才,學校一定要懂得不斷加強學生醫學能力,為他們構建一個更具創新價值的實踐平臺[5]。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加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將來成長為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學校可以通過臨床模擬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得到提升。具體而言,學校可以為學校搭建各種動物實驗中心、臨床模擬中心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實操能力與理論的緊密結合,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因為在未來他們很有可能會碰上形形色色的患者。對于培訓體系系統的建立,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與實際動手能力,要確保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扎實的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醫學綜合素養。2.5根據社會實際需求開展針對性的教育管理。由于目前我國處于市場經濟時代,社會形式每一年幾乎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與改革,但是無論時代如何的變遷,學校一定要懂得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來開展針對性的教育管理[6]。未來的醫學教育一定要以“5+3”為主導,“3+2”為輔助,其中,所謂的“5+3”實際上是指通過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者醫學本科教育外加3年的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而“3+2”則是指3年臨床醫學專科教育外加2年助理全科醫師培訓。根據科學的研究顯示,“5+3”為主導,“3+2”為輔助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建立獨具中國特色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3完善學校的醫學教學評價體系與教學內容

3.1改革學校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對于學校的課程體育與教學內容而言,一定要對其展開針對性的深化改革工作,要讓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擁有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在平時的課程體系搭建當中,要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制定針對性的核心內容教學,對于某些不科學的課程門類,要果斷的進行刪除,要科學的調整學生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學校內部的醫學教學資源[7]。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懂得搞好重點項目建設,對于某些重大課題建設對應的實驗室,為學生打造根據時代價值的教學體系與教學內容。具體的改革方向:一定要確保定位精準、規劃科學以及積極的推進,無論是自然科學類的課程或者醫學類的知識體系,乃至于某些人文科目,都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革[8]。3.2實施教考分離,嚴格考試制度,取消考查課。由于過去考查課的存在,導致很多學生都是采取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態度來應對考試,平時的時候則表疏忽于自身的知識積累。對于這種情況,學校應該果決的取消考查課,實施教考分離,嚴格學生的考試制度[9]。具體而言,要為學生建立題庫,考試的時候采取組卷抽取題庫的方式來展開考核,這樣就可以很好預防學生用“臨時抱佛腳”敷衍態度來應付考試。與此同時,學校內部的考核也不要拘泥于某一種特定的考核方式,一個學期甚至可以開展多次考核,利用學生的平均成績為最終評定,這樣就可以有效的督促學生加強平時的學習積累。3.3保障醫學培養質量,完善醫學教學考核方案。根據近幾年的觀察,發現客觀結構化的臨床考試已經得到了愈發廣泛的應用。鑒于此,學校應該不斷完善自身的醫學教學考核方案,保障醫學培養質量,利用臨床病人、標準化病人等模式融合到對學生的臨床技能測試當中,具體的考核內容可以包含分析與判斷實驗結果、檢查體格、采集病史、多發病以及常見病的處理能力乃至于學生與病患的溝通能力等方面。總而言之,教師要懂得幫助學生從“重知識”向“重能力”轉變。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近幾年的醫學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關懷,這就說明今后的教學模式要更加傾向于臨床應變能力的培養[10]。3.4提升醫學學生的科研能力與醫學素養。在學生在校期間的最后一年,大部分教師都在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論文的寫作,在此期間教師還應該不斷加強學生的科研能力與醫學素養培育。其中就包含了設計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統計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論文撰寫能力乃至于團隊協作能力等醫學素養的培養[11]。在整個過程里,教師要教授學生如何進行文獻查閱、科研項目申請、科研報告提交等,這些醫學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完成日后的深造與臨床工作[12]。

4結語

綜合以上文獻內容所述,不難發現目前的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管理評價體系尚有許多方面需要進行改善。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相關從業經驗,分析了醫學人才培養的培訓體系、師資建設、教學內容以及評價體系等各方面。對于醫學教育者而言,本身擔負著更加深重的責任,廣大同仁應該共同努力,用心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完善的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管理與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成長為擁有高素養的專業化醫學人才,進而為國家、為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朱家斌 單位:南京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