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23:19: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系統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系統論文

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原則論文

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摘要】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關鍵詞】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

【本頁關鍵詞】學術期刊征稿職稱論文投稿職稱

【正文】

一、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原則藕合互聯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組織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因而,發展循環經濟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發展循環經濟與新型工業化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從不同工業型態比較看:傳統工業經濟的特征是征服自然,指導理論是社會財富論;目標體系是高增長、高消費,最大限度創造社會財富;價值觀是金錢至上、競爭;經濟要素是勞力、土地、資本;資源狀況是掠奪性地開發自然資源。循環經濟原則下的工業經濟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體系是全面建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價值觀是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要素是勞力、資源、資本、環境、科技智力資本;資源狀況是逐步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新型工業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和人力資源優五個方面的要求,這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實現五個方面的兼顧和統一。因而,新型工業化是全面統籌資源開發利用的、以信息化帶動的、依靠科技創新的、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與循環經濟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上是一致的。二、按照循環經濟原則,構建恩施州生態工業體系循環經濟在生產領域的發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使其向生態化方向轉型,重點包括建設生態工業體系、生態農業體系和綠色服務業體系,其中改造現有的工業體系,建設生態工業體系是生產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要求。1.明確生態工業發展目標。從可持續發展目標著眼生態工業化建設,恩施州新型工業化應確立四大目標體系: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目標。把生態系統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是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循環經濟認為生態系統建設也是基礎設施建設,如狠抓“清江流域環境保護”,加強“鄂西林海”建設,集約利用土地資源、規劃利用水能、風能和硒鐵磷等礦產資源、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等,既是產業開發,更是生態系統建設。通過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來提高生態系統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以優化整個經濟結構為目標。從產業結構分析,“十五”期末,全州三次產業結構已由2000年的44.1:24.9:31調整為41:23.5:35.5,但二三產業在三次產業的組成中相對偏低,并且二產內部本身的結構也有待進一步調整,“十一五”期間全州第一、二、三產業增長目標分別為3%、11.5%、9.5%。從城鄉結構看,2005年全州城鎮化率達到21.3%,分別低于同期全國43%和全省47.3%,按照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從勞動力就業狀況在三次產業中的構成講,在二產中所占比重相對偏低,按照成熟工業化階段的要求必須占到15%以上。從所有制結構看,2005年民營經濟總產值占全州總產值的比重為70%以上;其中,工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達85%以上。要進一步改善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提高人均GDP;通過生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生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成“小康恩施”。以強化科技教育為目標。盡可能利用高科技,是循環經濟和新型工業化的共用原則。要加大科教投入,促進科技與經濟圓滿結合,加速科技成果轉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合理使用現有科技專業人才,合理引進緊缺人才,科學配置各類人才,從而使人才結構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動態需要;要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加強基礎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實施科技強州和人才強州戰略。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標。充分提高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生態效率,以最少的資源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形成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成“生態恩施”。2.重點構建“特色資源開發型”工業體系。為實現生態工業目標,要選擇循環經濟增長方式,結合州域資源特色,充分發揮水力電力、醫藥化工、建筑材料和富硒綠色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繼續做大做強特色工業。支持卷煙工業適應結構調整,漸近培植煙草產業的替代產業。支持電力工業加快優質電源點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扶持藥化工業拓寬市場空間,做大做強中藥材及成品藥工業,實現穩步發展。培育壯大富硒綠色食品工業,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引導建材工業科技創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質量。科學規劃、開發和利用各種礦產資源,建成特色礦產工業基地。科學謀劃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構建特色生態資源工業體__【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以信譽求生存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查看全文

道學思維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探究論文

[摘要]針對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問題,先明確信息生態系統各要素的運行規律,進而剖析信息生態鏈的信息流轉和能量流轉方式,在批判地繼承五行學說相關思想的基礎上,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模型的構建,最終得出的結論: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分別是信息生態系統要素間相生相克與相乘相侮的作用結果。

[關鍵詞]五行學說;信息生態系統;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

1引言

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是信息生態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信息生態失衡的核心原因、和諧信息生態系統構建的關鍵因素都需要通過運行機制的剖析來破解…。因此,研究信息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本文旨在吸納五行學說的科學價值并構建基于五行學說的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解答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失衡問題。

2信息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述評

信息生態運行機制的相關研究按其研究深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查看全文

內蒙古生態經濟綜述

本文作者:梁榮趙秀麗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

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成立大會暨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開。來自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內蒙古社科聯、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氣象局、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內蒙古環保局、內蒙古黨校、內蒙古生態環境監測站、內蒙古統計局、內蒙古財經學院等16個黨政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領導、專家、學者共68人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電視臺、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等媒體給予關注和報道。與會代表提交論文16篇。大會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籌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東應邀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主持。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致開幕詞。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高出席了會議。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研究員關于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進行了說明。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教授就學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說明。會議表決通過了5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章程6、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領導成員及辦事機構人員名單、常務理事名單、學會顧問名單。會議選舉郝益東副主席擔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名譽會長,內蒙古財經學院院長張亞民教授當選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會長。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副會長由內蒙古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書記、副主席劉高、內蒙古氣象局局長烏蘭、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暴慶五研究員、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永紅、內蒙古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太平、內蒙古經濟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內蒙古財經學院副院長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秘書長由內蒙古財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潘建偉教授兼任。表決結束后,大會舉行了隆重的內蒙古生態經濟學會的揭牌儀式。科學發展觀是當今時代的指導思想,本次會議圍繞這一主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會議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一、進一步明確和深化了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認識

內蒙古師范大學額爾敦扎布教授作了題為5從社會角度看生態6的主題演講。額爾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國GDP增長是靠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長方式帶來的,這必然對生態和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經濟的增長、能源的緊張對生態問題造成巨大的壓力,同時,人口問題、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對社會造成巨大的壓力,造成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整個生態惡化。額爾敦扎布教授進一步指出,當前,自然生態失衡是比較嚴重的,導致自然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態失衡,社會生態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制度、財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機(信仰危機、信心危機、信用危機)等。因此,要解決自然生態失衡問題,必須使經濟、社會、生態保持動態協調發展。對于理論工作者來說,就要對經濟、社會、生態進行綜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態談生態,要把經濟和諧當做問題導向的科學,從多個角度去研究生態,目的是保證我們的生存條件本身,保證良好的生存條件下的經濟的發展和福利的增長。內蒙古黨校孫兆文教授則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視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要把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經濟既要尊重經濟規律也要尊重生態規律,提出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進而指出發展生態經濟可選擇的模式。發展生態經濟要堅持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追求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追求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要將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弘揚中國少數民族的綠色文化傳統結合起來,要將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養生息結合起來,將強化宣傳教育和嚴格執法監督結合起來。

二、生態經濟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可持續發展問題

內蒙古農業大學李青豐教授在題為5內蒙古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6的演講中,首先總結了內蒙古草原的戰略意義,草地作為一種資源,具有生態功能也有資源屬性。畜牧業生產是內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資源功能,也是人類干擾草地環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發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護問題。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業生產是農牧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同時在保護草原問題上,畜牧業生產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從草地退化的原因來看,一是草地超載過牧問題嚴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壞。季節性和區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統投入和系統產出的失衡問題。對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這就是系統裂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豐教授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國是單一的依賴于草地生產、放牧的生產方式,正是這種傳統的靠天養畜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變,人為的干擾、自然災害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要實現草地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生產方式的調整來減輕草地的壓力,要采取預防的措施。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暴慶五研究員作了題為5深入研究內蒙古生態經濟問題,推動自治區經濟可持續發展6的發言。暴慶五研究員從發達國家先經濟,后生態的發展對比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暴慶五研究員強調指出,內蒙古生態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內蒙古面臨的生態經濟問題相當突出,實現內蒙古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就成為現實的、必然的選擇。內蒙古農業大學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這一角度,就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系統論證了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迫切性與可能性。蓋志毅教授從充當一定守邊任務的牧民減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間、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導致牧民的貧困影響社會的穩定、在牧區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矛盾三個方面闡述了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同時,蓋志毅教授從草原生態系統跨越國界的特性對國際周邊國家的影響以及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水資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態系統孕育的多種生物物種延續問題等角度也論證了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的退化必然會從多方面影響我國的國家安全。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考慮通過實現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來營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從人類的最終的安全角度,應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查看全文

本科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研究

[摘要]畢業設計自身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平衡發展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形成完整的畢業設計生態鏈。畢業設計生態鏈上的每一環都發揮著相應的作用,畢業設計過程管理就是要促使畢業設計生態鏈上的每一環都充分發揮作用,且平衡每一環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畢業設計生態鏈。

[關鍵詞]畢業設計;過程管理;生態系統;時間鏈

一國內近十年來已有研究成果分析

近10年來,學者們就如何提高本科畢業設計質量做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大致可納入以下五個主題:第一,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質量的因素研究。第二,畢業設計質量體系、模式研究,第三,畢業設計教學方法研究,第四,畢業設計質量評價的研究,第五,畢業設計管理研究。上述研究對加強本科畢業設計管理以及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進一步深化該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方法。但也應該看到,已有研究大多從某一個或兩個較為單一的層面,對本科畢業設計管理及質量控制問題進行研究,而缺少從系統論角度審視本科畢業設計這一個復雜系統。本研究認為,本科畢業設計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該系統中的諸多要素對提升畢業設計質量都至關重要,為此,有必要從生態系統視角審視畢業設計管理,強化過程管理,考察本科畢業設計管理工作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深入研究和如何融合畢業設計管理系統中各要素,形成合力,提高畢業設計質量。

二畢業設計生態系統簡要說明

“克雷明教育生態學思想的核心在于他把教育視為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系統,教育生態系統中各因子都有機地聯系著,這種聯系由動態地呈現為統一與矛盾、平衡與失衡的狀態。”畢業設計是教育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我們可以把此系統看作獨立的“生態系統”,此生態系統由相關的子系統構成,比如保障畢業設計順利完成的制度系統,完成畢業設計的時間系統,參與畢業設計的人員系統、與畢業設計相關的物資系統等共同構成畢業設計的生態系統,由這些子系統共同構成畢業設計生態鏈。形成良好的畢業設計生態系統鏈的關鍵是“平衡”,協調、平衡好畢業設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的關系是順利完成畢業設計工作的保障。

查看全文

林業公共管理論文

1公共管理理論淵源

社會是指具有共同的價值觀與目標的人群在一起組成的聯盟。張國慶認為,如果從生態學層面上去看,社會則是人類因為相互聯系、互相合作而形成的“人”的群體,人類社會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由于人類活動具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因此社會除了具有“生態”與“系統”的特性之外,還具有自我管理、主動進化的特性[1-10]。

1.1行政管理理論

行政管理,或者公共行政,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筆者認為,早期人類社會的哲學,包括中國的國學,可以看作是行政管理學的基礎理論,歷史學則是行政管理的案例分析。行政管理理論真正的產生與發展可以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1)早期的行政管理學(傳統行政管理理論)。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德國學者Lorenzvon(1)Stein與美國學者WoodrowWilson發表了有關行政學的研究論文,標志著行政管理科學的產生。這一時期的行政管理學強調自然科學的理性與技術在行政管理中的應用,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節省開支為目標,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實現組織系統化,機關事務計劃化,工作方法程序化,工作要求標準化。(2)發展時期的行政管理學(基于管理學的行政管理學理論)。20世紀20—80年代,FrederickWinslowTaylor管理理論的引入,以及行為科學的興起,行政管理學轉向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對人的心理因素、行為以及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研究,改變了傳統行政管理中的只注重理性與技術而忽視社會價值取向,注意激發人的積極因素,強調行政管理活動中的公平與正義。(3)現代行政管理學(基于系統學的行政管理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這一時期,行政管理學以“小政府、大社會”與“有限政府”理念為主導,非政府組織越來越多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信息論、控制論、運籌學等理論、技術和方法也逐漸應用于行政管理。

1.2公共管理理論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通過對社會各種力量的整合,廣泛運用政治、法律、經濟的管理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服務品質,實現公共利益與福祉。大多數學者認為,公共管理只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僅僅只是專門研究行政管理中的方法、技術,公共管理的具體活動僅僅主要是從事公共事業的開發和管理。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只是狹義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真正的內涵在于,公共管理是一種不同于傳統公共行政的新的管理模式與途徑,不能簡單地將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相等同,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礎之上的提升與發展。

查看全文

媒介生態學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著重考察媒介生態學的起源和發展,對媒介生態系統等概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界定,提出了媒介生態系統結構的“六界”說。并對媒介生態學的建構和發展提出提出來一些具有啟發性和前瞻性的觀點。

[關鍵詞]媒介生態,媒介生態系統,媒介環境,媒介生態學

Abstract:Thispaperemphasizeson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anddeeplystudiesanddefinestheconceptsofmediaecosystem,andthenadvancesthe“six-boundary”theoryonmediaecosystemstructure.Thispaperalsoputsforwardseveralenlighteningandforecastingthoughtso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

Keywords:MediaEcology;MediaEcosystem;MediaEnvironment;MediaEcology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

莊子《逍遙游》

查看全文

循環經濟生態發展論文3篇

第一篇

一、循環經濟生態動力的演進邏輯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根本動力,其中生產力是決定性力量。隨著人們對傳統工業化弊端的認識逐步深入,人們從生態文明高度對傳統生產力進行了批判性反思,逐漸形成了“生態生產力”的概念[2]。相對于傳統生產力的人類中心主義和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生態生產力將生態因素當作生產力的內在維度,強調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的統一,主張在人類與自然在高度和諧統一中實現人類進步和發展。因此,生態生產力是一種生態化的生產力,是人類在生態文明階段兼顧生態平衡和追求可持續發展,在和諧統一中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能力。20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傳統工業化大量生產、大量消耗、高環境污染的弊端,對傳統生產力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反思,開啟了對傳統經濟系統進行生態化改造或重建的實踐。其基本演進軌跡是:(1)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污染物處理為對象的末端治理階段;(2)始于70年代中期,以生產過程改造為對象的清潔生產階段;(3)始于80年代中期,以產品或服務綠色化為對象的產業生態化階段;(4)21世紀以來,以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整體優化為對象的循環經濟階段。由此可見,生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從根本上推進著人類對經濟系統的生態化實踐,促進了區域循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在生態文明理念推進下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生態生產力以生態資源經濟化和經濟系統生態化為實踐動力,逐漸代替傳統生產力而形成的一種生態經濟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以人與生態系統和諧共處為目標的新生產方式,其運行動力直接表現為生態生產力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地實現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過程,稱之為生態動力。上述分析表明,生態動力是隨著人類社會生態文明觀念的確立,推動社會經濟系統不斷生態化、與自然生態系統逐漸融合,最終形成符合生態規律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基本動力。

二、區域循環經濟的生態動力系統模型

1.區域循環經濟的生態動力系統及其生態原理

作為研究復雜系統一般規律的學科,一般系統論重視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將系統視作由各組成部分構成,包含著輸入、輸出和反饋過程的有機組合整體,強調系統中要素間相互聯系及其與環境的復雜的、動態的、未知的相互影響。從生態動力主體的基本特征,生態動力形態可以分為自然動力、技術創新動力和制度創新動力。其中,自然動力是自然界沒有勞動者直接介入時生態規律自發作用的的自然生產力,技術創新動力是企業和科技團體主導的生態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動力是政府或公眾基于生態倫理和價值規律而進行的制度變革。這樣,自然動力作為物質基礎、生態技術和制度創新動力作為實現自然動力的支撐和手段,三者有機統一形成了生態動力系統。生態動力系統就是處于特定環境中的動力主體,通過生態要素間及生態要素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促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不斷進行生態耦合的有機統一體。區域循環經濟要求一切經濟活動都應控制在生態閾值之內,使經濟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能夠和諧地加入到自然生態系統中,從而保持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穩定與平衡。在區域循環經濟的復合生態系統中,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各要素在長期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實現最優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具有整體性、自我調節能力和動態平衡,能夠自我維持的開放經濟系統。理想的循環經濟系統應當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發展區域循環經濟就要依據生態經濟原理,將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復合系統,統籌考慮、全面協調生產、消費過程中經濟社會效益、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生態原理有[3]:(1)生態閾限理論,即一旦社會經濟發展超越了生態環境的凈化能力和承載力的閾值,就有可能發生波及整個人類的災難性后果。(2)生態功能理論,即循環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一樣具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以保障人類向自然的索取與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3)生態食物鏈(網)理論,即生態系統通過食物鏈實現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構成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動態復雜鏈網。(4)生態位理論,在包括產業生態系統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中,每個企業都有其生態位,每一種循環經濟產品都有自己的“生態位”。(5)生態平衡理論,生態系統具備對環境變化自我調節的能力,循環經濟強調按照自然共生系統的組織模式,建立產業體系中不同生產流程和不同行業之間的橫向共生和資源共享。

查看全文

新農村教育改革問題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教育:功能定位;結構調整;個性演化;試點改革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創建與之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難以回避新農村教育改革的三大問題。功能“定位”。是新農村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結構“調整”問題,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個性“演化”,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問題。

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先導性的基礎工程,是關系作為“后發展”的農村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步人現代化歷程的根基所在:而要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大問題。

一、功能“定位”是首要問題

直面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傳統格局,探討農村教育應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學理依據,使區域農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回歸到引領并支撐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軌道上來,這是新農村教育建設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

(一)“姓城不姓農”的傳統格局

查看全文

農村教育改革策略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教育:功能定位;結構調整;個性演化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創建與之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難以回避新農村教育改革的三大問題。功能“定位”。是新農村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結構“調整”問題,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個性“演化”,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問題。

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先導性的基礎工程,是關系作為“后發展”的農村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步人現代化歷程的根基所在:而要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大問題。

一、功能“定位”是首要問題

直面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傳統格局,探討農村教育應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學理依據,使區域農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回歸到引領并支撐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軌道上來,這是新農村教育建設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

(一)“姓城不姓農”的傳統格局

查看全文

農村教育改革困境解決策略論文

論文關鍵詞:新農村教育:功能定位;結構調整;個性演化

論文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創建與之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難以回避新農村教育改革的三大問題。功能“定位”。是新農村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結構“調整”問題,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個性“演化”,是新農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問題。

農村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推動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先導性的基礎工程,是關系作為“后發展”的農村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步人現代化歷程的根基所在:而要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新農村教育,就必須解決好以下三大問題。

一、功能“定位”是首要問題

直面農村教育“脫離”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傳統格局,探討農村教育應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學理依據,使區域農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回歸到引領并支撐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軌道上來,這是新農村教育建設必須關注的首要問題。

(一)“姓城不姓農”的傳統格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