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互動文字藝術研究

時間:2022-04-22 08:35:54

導語:語言互動文字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言互動文字藝術研究

摘要: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模式不僅在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有著突出的優勢,還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以不同教學方法促使生生間、師生間產生互動,進而將作文教學推向學生素養培養的更高層次。

關鍵詞:語文;作文教學;互動教學模式;問題;策略

一直以來,語文都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學科,其中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及檢驗學生學習成果方面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自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寫作教學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通過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創設情境、組織游戲、限時構思、互評互改等方式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夠真正地融入課堂,并于當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文章,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與能力。

一、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目標設計分析

(一)寫作教學三大功能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是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途徑。具體來說,小學作文教學具備三大功能,即:第一、認知功能。任何信息唯有經過加工處理,才能將其進行內化,最終成為教育者的知識。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唯有經過實踐和利用,才能將知識進行轉化,使其真正成為一種能力。在小學語文學習中,作文教學之所以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體現了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是小學生認識世界、思考世界、走向世界的橋梁;同時,寫作還是小學生發現自我、思考自我、建構自我的重要工具。第二、建構功能。語文素有學科之母,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關鍵,也是幫助學生建立思想、價值、認知和情感體系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也逐漸從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逐漸在寫作學習中形成了完善的人格、情感等,促使小學生在發現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最大化。第三、發展功能。作文寫作還具有極強的發展功能,可促使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實現能力、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具體來說,小學生在寫作的訓練中,自身的信息接受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也隨之增強,促使其在寫作訓練的過程中,促進了小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同時,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通過文章結構的安排等,促使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另外,小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在文章主題的思考中,感悟其中蘊含的情感、道德,促使其獲得更高層次的道德體驗,實現了情感目標的培養。

(二)寫作教學目標設計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不應僅是為應付考試而開展,更多的要引導學生借此來體現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與內心想法,做到充分展現自我及與人交流,同時形成善于觀察的習慣,進一步豐富學生知識閱歷與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幾種基本的寫作方式,并在教師悉心指導下由學生寫出一些想象型文章或紀實性文章,確保寫作速度及內容的合理性[1]。但這種教學目標設計明顯已無法滿足當前的作文教學需求,需要教師在已有教學目標基礎上進行豐富,明確互動教學的重要性及實用性,在教學中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及時發現與回答學生寫作中的問題,使學生在互動與交流中充分表達自己內心想法,提高寫作教學有效性。

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思想及文章內容空洞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學生思想及文章內容空洞是影響教學效率最為主要的因素,也是廣大小學生的通病。有大量研究表明,小學生寫的作文內容表現出三個特征:假、大、空,也就是不能深切地表達出自身的真情實感,全憑想象來完成作文。而這樣寫出的作文常常不合常理、情節牽強,難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質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追求快速教學,但學生作文能力的生成并非能在短時間內所實現,要求教師做好長期、逐漸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心理準備,擴大學生閱讀面,以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意識。

(二)學生未養成良好寫作習慣

寫作習慣的培養同樣對提升學生寫作能力與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來看,有很多教師忽視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經常將寫作練習安排在課下,即使課上講解也是針對學生們寫出的作文提一些經常出錯的內容或是技巧指導,學生自主寫作的積極性并不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寫作習慣的培養,如寫日記、記隨筆等。但學生寫作習慣的培養過程往往較為艱難,需要他們有著良好的寫作意識及毅力,這對于年齡尚小、認知水平較低的小學生而言是難以達到的,需要教師做好引導與監督工作[2]。

(三)教師作文教學缺乏趣味性

小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特點使得他們會對一些新奇且有趣的因素感興趣,因此要想提升作文教學效率,便必須要求教師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但當前仍有教師按照以往的思路及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套式寫作,即摘抄、背誦一些名文美句然后套用到相似主題的寫作中。還有教師認為寫作課就是給學生布置一個題目,然后讓他們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寫作,這樣無法實現有效互動完成的作文必然是乏味、平庸的,易使學生喪失寫作信心,甚至于產生厭惡情緒。

三、小學語文作文互動教學策略

(一)以問促寫,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

小學生在寫作時遇到的最頭疼的事就是“無話可寫”、“無情可抒”,這是他們思維遭受禁錮的表現。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可采取“以問促寫”的方式來促進與學生的互動溝通,讓他們在“一問一答”過程中展開頭腦風暴,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3]。如“季節”屬于高年級小學生經常遇到的一個寫作主題,圍繞該主題有著豐富的素材及話題。在教學中,教師先可向學生提問幾個問題打開學生的思維:“同學們,一年四季中大家最喜歡哪個季節?那哪個季節又是你們相對不太喜歡的呢?若時間一直停留在某個季節,你的感受是什么?明年的這個季節,你有怎樣的想法或是計劃?……”同時,為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輔以相關的圖片或是視頻資料,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而各學生在得到答案后,也會在課堂上進行分享與點評,進而在與同學、教師的互動中為寫作提供良好的觀點基礎與資料,并經過頭腦風暴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來不斷豐富寫作內容,提高其對寫作的敏感度。

(二)創設情境,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常常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有助于學生自主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在與同學、教師的配合下提高課堂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并在同教師、學生的互動中強化對生活的感受與認知,進而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三)組織游戲,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常常會在游戲中釋放與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并于當中體現出該年齡階段特有的想象力與創新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抑制小學生的天性,而是采用組織游戲的方式做到寓教于樂,以游戲的快樂來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同時增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與溝通,進而提升作文教學效率。另外,教師在游戲教學中也不能再以威嚴的狀態與同學相處,要和學生以朋友的身份相處,漸漸消除彼此間的隔閡,并且借此掌握學生的學情。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進行游戲計劃的制定,提前考量游戲的趣味性與科學性,使學生在游戲過程中逐漸將自己所掌握的語言知識應用到寫作中,不斷完善寫作內容[4]。

(四)在互動中豐富寫作的素材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寫作素材匱乏,致使其在寫作的過程中,常常面臨“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的現狀。面對這一現狀,在實施互動式教學時,應加強學生與寫作內容的互動,促使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對寫作內容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最終將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經歷等進行整合,使其成為寫作的素材,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寫作中。具體來說,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事務進行觀察,包括:媽媽的盆栽、姐姐養的小兔子、小區花園中的花草、魚缸中的小魚等,使得學生在觀察中理解習作內容,旨在喚醒小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五)依托互助小組促進思維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當前小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常常出現思路打不開、思路單一、思維受限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小學生的寫作質量。基于此,就可借助互動式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交流和探究中打開自己的寫作思路,促使其更好地開展寫作。首先,教師應嚴格按照分組的原則,按照6-8名學生為一個小組的標準,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作文小組,確保學習小組中學生的作文水平之間存在差異性、學生的個性特征也所有差異;其次,指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圍繞寫作話題,將自己的觀點、想法表達出來,并與小組內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避免“壟斷性”的局限,還應關注參與者的狀態,切忌只有優秀生、外向生的參與,必須要所有學生均可參與其中。例如,在“親情”這一話題的寫作中,教師在實施互動教學時,就借助了小組的學習模式,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來從父母對我們關懷的角度進行描寫,也有的學生則表示可以從父母辛勤勞動的角度來寫,還有的學生表示可從父母對我們的嚴格要求來寫……如此,學生在小組互動的過程中,極大了拓展了思維的廣度,打開了小學生的寫作視角,有效避免了傳統小學生作文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現象。

(六)限時構思,提升學生寫作速度

提升寫作速度也是培養學生寫作素養的重要一環,只有確保在合理的時間內完成寫作,才能更好的應對考試及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關于提升小學生寫作速度的方法,目前主要有兩種:一是培養學生快速構思文章的能力,二是確保書寫工整的基礎上能夠依照已有大綱進行作文內容的補充與豐富,這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才可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快速構思的能力,如可給出一個題目“我喜歡的小貓”,讓學生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即興創作,可以是一個片段,也可以是一個結構完整的文章,之后在課上用口述的方式來與其他同學、教師進行探討,在不斷完善學生寫作內容的同時,增強他們對寫作題目要求的敏感程度,進而做到快速選材與隨時隨地的創作,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速度必然能夠大幅提升。另外就是強調學生書寫的工整程度,要求教師平時就要緊抓學生書寫錯誤、不公正的問題,在日常評價中讓書寫占有一定的比例,引起學生的關注,而只有讓其在速度、外觀方面得到有效改觀,才能做到更好的得分,提高學生學習信心。

(七)互批互改,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俗語言:“文章不厭百回改”,就是說文章不怕多次修改,所謂百煉鋼,修改百回之后,才能誕生真正意義上的精品。縱觀我國歷史中誕生的任何一部名著,都是經過不斷地修改而逐漸完善的,那么作文修改也是作文教學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環節,而教師要做到的就是引導學生在修改過程中逐漸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到“引”,也就是向學生展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或復印以紙質的形式發給不同的學生,或是借助多媒體投影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就文章的構思、結構、內容、符號、修辭手法、詞語運用等方面展開修改,形成示范作用。接下來就是“品”,將班級學生合理分成幾個批改小組,小組內每人批一本作文,但注意不能是自己的,要在通讀文章后找到當中的病句、錯別字、好詞好句等,并進行相應的標注,幫助其他同學更好的修改。最后就是“鑒”,小組成員再次交換批改,避免出現漏改或是改錯的現象,對存在爭議的地方,小組成員要共同進行討論,進行意見的統一,之后打分與寫評語。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共同評改的情況下,可以讓教師、學生做到共進、共享與共識,實現教學相長[5]。另外,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求進行長時間訓練,促進其能力發展。

四、結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互動教學模式,不僅可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其寫作信心,還能促進其思維的發散,做到文章的快速構思,進而提高寫作速度與豐富寫作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頭腦風暴、創設情境、組織游戲、限時構思、互評互改等方式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師莉.作文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文學教育(下), 2021(5).

[2]李曉騰.小學中高年級作文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6).

[3]李彥琦.小學語文高年級作文互動教學模式探究[J].學周刊,2020(30).

[4]張錦屏.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

[5]王丹.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互動情景教學策略的分析[J].讀寫算,2019(34).

作者:馬國禮 單位:甘肅省靜寧縣原安鎮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