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成果
時間:2022-05-10 15:28:55
導語:建筑工程技術課程項目化教學成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國家明確職業教育的改革實施方案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的教育目標,將專業課課程進行“項目化”是有效的實現途徑之一。以《建筑結構》課程為例,將課程內容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在學生學習課程之后,通過數字平臺及調查問卷的分析,得出教學的教學實施效果,提出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主要的要點,并對今后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改進措施。也為其他工科類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建筑結構
1項目化教學
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背景下,如何開展高質量的高等職業教育一直是教育學者們研究的問題之一。2019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強調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明確指出,到2022年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需要達到總課時一半以上,并提出“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需大幅增加。從國家的宏觀政策可以看出,高職院校需要培養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教師團隊需要本著突出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特點,使學生實現“零距離”上崗的目標,在教學中以國家現行的建設工程標準、規范、規程為依托,根據實際工程項目來進行教學設計[1]。那么根據工程實踐經驗和教學經驗對課程進行“理實一體”的項目化教學設計就成為建筑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方式之一。“項目化教學”是一種基于理論指導實踐的行動模式導向教學[2]。主要是在教學中將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可實施的教學任務,并分別結合實際工程經驗,劃分教學單元,通過實施項目來完成目標[3]。2016年,在國家推動高職院校項目建設的大背景下,我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團隊積極響應,也積極參與校企合作,提升工程實際經驗,同時在各個專業課中開始進行課程項目化改革。本文以高職建筑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建筑結構》為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基于數字及網絡平臺的數據收集,及調查問卷分析,得到項目化教學后的成果,并針對成果進行總結,提出改進方向。
2教學設計
《建筑結構》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授課對象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生,共4學分,72學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掌握鋼筋、混凝土及砌體材料的力學性能,掌握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和各種基本構件的受力特點,掌握一般房屋的結構布置、截面選型、基本構件的設計與計算方法以及平法制圖的基本方法,能正確解讀國家建筑結構的有關規范,處理建筑結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逐步培養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為從事一般的結構設計、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打下扎實的基礎。(1)教學內容:該任務教學內容多,復雜,是整門課程的教學重點與難點。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將所有教學內容任務化、具體化。(2)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除了要掌握任務書要求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還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養成團結協作的習慣。(3)教學設計思路: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緊跟項目化教學理念,如圖1所示,將各個知識點融合在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并進行優化。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蓋設計的教學子項目,確定為6個學習環節,包含4個課上學習任務,任務優化為識任務、練技能、定設計3個學習階段。(4)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云班課、結構設計軟件及APP、Excel辦公軟件、中望三維軟件等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實施
該任務實踐性強,難度高,要求學生具有極強的綜合能力,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學生基礎差,很難掌握繁雜的計算,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不感興趣,老師往往是在唱“獨角戲”,花費時間和精力多效果卻很差。但學生喜歡動手,學習新技術能力強,尤其是信息化技術。所以在教學設計時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方法,運用討論法、頭腦風暴法、練習法、案例法等參與式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基于上述情況,將教學的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自主學習,課上精講、討論,課后提高拓展3大環節。
3.1課前自主學習
課前通過云班課發布學習資源、學習任務、課前測驗和作業,學生完成任務后上傳至云班課。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云班課進行答疑討論。
3.2課上精講、討論
針對學生課前遇到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發布本次課程任務,以小組討論等形式,分小組完成任務并將提出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進行總結并對難點進行精講。學生根據教師講授,完成自己的任務。
3.3課后提高拓展
課后根據“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參照“鋼筋混凝土樓蓋結構設計指導書”和校本教材,完成自己的鋼筋混凝土樓蓋設計任務。
3.4課程考核
在課程考核中融入表現性評價,通過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學習態度等,課程考核的要素之一[4]。同時基于產教融合的大教學背景,教學課程以與實際工程施工“零距離”為主導思想,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團隊合作等基本素質,基本操作技能、質量檢測與評定等職業素養。整個課程以及每次任務都以多維度評價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3個主體,準備階段、實施過程、實施結果為評價指標,融入素質評價與職業素養評價。全方位多角度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4教學實施成果
4.1學生參與度提高
任務均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手段,采用接地氣、重參與的教學方法。課后針對學生對改革后的教學設計與傳統教學進行對比,通過云平臺發放調查問卷并分析得出:學生更喜歡改革后的課堂,自覺知識掌握程度更高,對本專業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理論學習沒有以前那么抗拒。
4.2“課程思政
”效果明顯在云平臺上發布投票問卷顯示,學生在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當中,注重了自身綜合素質與職業素養的學習,了解“思政”是自身發展的基石。與傳統的課程相比,還提到了誠信、敬業、精益等符合社會需求精神品質,理解“工匠精神”對建筑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責任心。
4.3教師教學技能提高
為迎合課程要求及學生的學習要求,教師團隊需不斷補充新的知識與實際工程案例,提高自身施工技術操作手段,學習前沿施工技術。于此同時,需向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有效的將實際工程案例與理論相結合,解決項目知識較單一、不全面的問題。
5不足與改進
“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是以職業適應導向為目的的教學探索[5],在此模式之下,學習目標十分明晰,強調知識應用能力,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時,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和嶄新挑戰,只有圍繞教學多開展反思,才能實現教學預期目標,逐步提升教學水平。
5.1不足
(1)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要求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完成任務,教學過程中未能嚴格執行。(2)教學活動的設置、活動時間的把控需要進行微調。(3)未能結合實際操作,做到理實一體化。(4)部分學生課下學習積極性不高,督促評價制度應進一步完善。(5)教學資源信息化水平不夠高,比如微課質量、設置的時間以及豐富度等。(6)建筑新技術需要進一步融入課堂,如“BIM技術”“3D打印技術”等等。
5.2改進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師團隊定期到企業頂崗,熟悉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學習企業先進技術。(2)根據課程特點,邀請行業企業專家一起編制適合教學需要的云教材。
作者:肖鵬 婁忠秋 廖晨雅 單位: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 下一篇:農田水利建設方面存在問題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