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深化體驗式音樂教學

時間:2022-05-24 08:50:59

導語: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深化體驗式音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如何助力深化體驗式音樂教學

科技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教育。在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尤其是“雙減”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特色辦學水平,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已成為教師主動融入時代、轉變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手段的重要標志。音樂教師更要投身于此,從中感悟時代賦予“教師”這個名稱的新使命、新意義以及拓展教師專業成長的新路徑——以更智慧的學習生態持續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同時,從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和思維原點出發,讓學生在參與、體驗音樂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快樂,體驗美好,體驗成功,以積極的態度涵育學科核心素養,助力學生獲取深切、豐厚的審美體驗。

一、信息技術讓音樂課堂趣意盎然

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當下,音樂在各課程的學習、社會生活不同場景的創設里,已成為營造情境和鋪陳氣氛不可或缺的元素。內觀音樂課堂的建設,尤其在信息技術助力音樂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尚需反躬自省:是否能以技術助力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呢?《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可見,無論任何時代,對于任何群體,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目標。00后的學生多徜徉于網絡樂此不疲,基于對事物一體兩面性的思考,這引發并倒逼音樂教師褪去傳統的說教,大膽嘗試,“戲”弄課堂。怎樣使技術支撐下的教學在情感的互動中自然而然地發生,讓學生的學習因興趣而專注?怎樣利用學生對信息技術、游戲的喜好心理,將游戲嵌入教學的不同環節,使其不只是曇花一現呢?

(一)確保學生參與,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適應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勝的心理特點,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地開展律動、歌表演、打擊樂器、音樂游戲等學科類的必要活動外,以信息技術為保障的其他參與類教學活動,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音樂教師教授“中國影視音樂”單元時,遷移電視欄目“開門大吉”,即剪輯片頭+作品的片段音頻+“開門”的動畫場景的形式,上課伊始,帶領學生進入《錦雞出山》《瑤族舞曲》《牧歌》等民族經典作品片段的聽辨搶答環節。熱烈的競猜復盤后,順勢導入聽賞本節課的幾個新作品,為無聲的視頻畫面選配合適情緒的音樂,這樣學生就能興致盎然地進入新的學習狀態。隨著學段的增加,對于此項常規訓練,教師還可升級要求,如限時2分鐘讓學生自主設定競猜多個作品或1分鐘內識別幾種樂器音色、聽曲選譜等。總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在“欄目”中過足癮,更要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參與的態度,掌握循環記憶的方法,避免課時少與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沖突的發生。教師還可從豐富的網絡資源中揀選優質的戲曲名家唱段,將其“請”進教室。如動漫版的昆曲《牡丹亭》,將教師的講解與對作品的初步體驗融為一體,拉近了學生與傳統戲曲的距離。通過對比現場版名家表演,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韻味之美不只在聲臺,精彩的形表也是傳統戲曲經久不衰的重要因素。這助力各有所長的音樂教師解決了不擅長戲曲類聲臺形表、不能成為完美技藝代名詞的問題,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消除了各種令音樂教師尷尬且影響學生學習的現實問題。另外,人機同步的類“卡拉OK”模式的動態旋律線(如圖1),能夠產生動畫路徑與學生演(視)唱同頻共振的效果(運用PPT和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均可實現),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深化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體驗感.

(二)拉近距離,讓抽象變得可觸可視

數據顯示,很多游戲玩家對音樂的關注度比對游戲的更新速度還要高。讓人們“手舞足蹈”的跳舞機等音樂類游戲,依靠音色、節奏或旋律線等為游戲編制了不同的音樂。受此啟發,教師設置一個幾何模塊或歌樂曲的主題元素圖形(雪花、小船等)在既定的旋律線上行進,當主奏樂器或某個音符(主題)出現時,學生能夠操作鍵盤或鼠標筆的按鍵切斷線條,留下痕跡,從而完成辨聽單音(片段)或音色等的練習,并配套更集中注意力的訓練。這樣,既能夠有效地轉移學生對自身能力、任務難度的憂慮,降低練習的枯燥感,更有助于推進學生從聽覺角度到聽視動覺結合全方位地走進音樂的學習,適合義務教育階段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性音樂教學。游戲化的信息技術提升了音樂教學的趣味性、互動性。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學習內容的指向需求,音樂教師在利用技術手段對教學活動進行舉一反三的微設計后,可將抽象的內容轉換成可視化的圖表或藝術化的路徑等,在更注重互動的基礎上切實解決“興趣+注意力”的問題,確保學生在主動融入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音樂體驗。

二、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音樂課程里“秀”外慧中

在資源共享的“互聯網+”時代,教師要按照“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優化技術手段,深化資源開發,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關系,逐漸成為走在時代前沿的課程規劃者、開發者和學生多維度發展的協同者、支持者、分享者……一堂課,一部智能手機,多個App交互運用,體現著音樂教師專業弄潮兒的時尚范兒。

(一)驅動引領,教師變“愛豆”

以短視頻的方式隨手分享自己的心情、成長和見聞等,是當下人們生活中的常態。教師將記錄、創作、分享美的意識與日常教學巧妙結合,愉悅自己的同時又多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如在教授“春游”單元的學堂樂歌《春游》前,教師用抖音短視頻的方式,錄制、合成一人分飾三“角”(聲部)的范唱(如圖2),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深得他們的崇拜。“偶像”就在身邊,課堂成了與“愛豆”深度互動的平臺——將學習成果“Copy”成班級版短視頻,激勵著學生積極、小心地關注“聲音整不整齊、音色美不美、聲部和諧與否、情感是否到位……”這些平日總不得要領的關鍵點。對“夢想”的期待就像一面“美顏鏡”,激勵并引領學生不只要唱得準、合得美,還要秀得靚,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成就“最好的自己”。

(二)成就共享,“粉絲”俏組合

疫情防控期間的線上教學更是無技術不歡樂。通過騰訊會議、釘釘直播等技術支撐實現的空中課堂,如果只是將線下教學模式搬到云端進行,顯然是不可以的。作為藝術學科之一的音樂,教師教學時除了要有藝術化的手段和趣味化的形式外,在技術化的支持方面也要出彩,為學生單調的居家學習生活調劑出“簡約而不簡單”的情趣。為此,在學生獨立錄制短視頻的基礎上,教師引入《小雞恰恰舞》,將學生線上提交的視頻作業編輯成“現場”排練后的效果(如圖3)。學生很喜歡這種身在其中卻又意想不到的被“排練”,它像一份帶著溫度的“禮物”,預熱了下節課,也帶動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線上音樂教學的其他活動中來。特殊時期,在有技術做保障的共學環境下,一支支陶笛吹奏的《祝你平安》(如圖4)通過云端的連線錄制,表達出對抗疫一線醫護工作人員的深切祝福。帶著崇敬的致意,小小“粉絲”們習得了技能,匯聚了愛心,也陶冶了情操。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類似這樣需要簡單技術(錄音與視頻合成、適度的小動畫手法)支撐的各種“秀”,還有“聲臨其境”的雙簧(為喜歡的影視作品配唱、配奏)、手勢舞等。它們的實現對技術支撐的指標要求不高,最重要的是能啟發師生轉變課堂組織形式,將音樂學習視為共同的創造,在“樂教”“樂學”的審美之余兼得內在的素養。一門課程的學習作為學生不可重復的、特殊的人生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沖破了信息線性傳遞的藩籬,走向了深入對話與反思性的學科實踐。它讓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活”了起來,同時,音樂教師的采編能力以及運用技術的創意水平也讓學生對音樂學習有了新的認知和看法。

三、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音樂課程中自主建構

“云”端長大的孩子們,是有自由思想的一代,他們敢想、敢為,也非常需要在自主探究、情感激勵和成就感的體現中進一步得到技術的支撐。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重視自主學習的探究過程,使學生積極參與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作活動,這是《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音樂課程的要求,也是21世紀對每個學生的要求。

(一)動手動腦,深度啟動

借助技術手段,教師能夠不斷轉換教學思維,從擁有技術施教到超越技術導學的轉型,使對課件的關注教逐步走向交互后的關注學。如交互式電子白板“拖動”功能的創意用法,讓低年級學生也能在為音樂作品勾畫旋律線時大顯身手。為更準確、深刻地強化學生對抽象音高的意識和聽記,教師在柯爾文手勢輔助學唱《郊游》后,再請學生拖動“腳印”(與音樂作品主題相關的元素符號)呈現旋律線(如圖5)。每一次“拖動”操作的背后,學生的身、心、腦都悄然地得到了內在聽覺的指引,在完成簡單“拖動”的同時,也全面啟動并深度調取學生對作品旋律識記的結果。眾所周知,在音樂的語言系統中,音符的身份相當于基礎“漢字”。創編、改寫旋律片段以及對歌(樂)曲的節拍、速度等元素進行改編時,軟件即時生成的音頻,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辨別創作的實際效果。在循環往復的嘗試中,學生能夠逐步積累基本知識與技能,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和自信。例如,在多數情況下,中小學生主要通過音樂作品的學習來識記音符,而借助“雅樂簡譜”(如圖6)等軟件,則能夠嘗試變認識音符為使用音符創作。

(二)自給自足,激活情智

為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與理解,激活他們內在的發展需求,在項目化音樂活動“我們的節日”中,音樂教師走下講臺,以“‘配角’身份+任務單”的設計,輔助高年級學生運用各種信息化手段以及學習資源,完成從編輯宣傳片(音樂短視頻)、制作PPT、搭配背景音樂、排練簡單節目到統籌人員分工的沉浸式合作,引導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尋找支持、展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在音樂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中自主建構的樂趣。另外,在假期,通過與學生約好的“碼課程”音樂拓展作業(自拍任意主題的短視頻,并為其創意編配學過的歌樂曲),教師能夠更好地引領學生自主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表現形式和獨特價值。信息技術助力以人為本的音樂課程,依靠人、發展人,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探索中不斷鞏固學習興趣,走向更專業的學習;在不斷優化的思維和內涵中,為學生積淀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也為全面提升音樂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無論信息技術如何深化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體驗感,適度都是重要的原則,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表現始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無論多么先進的媒體技術,也取代不了音樂教師的專業魅力和以情感人,就像人工智能永遠不會超越“真正的人類”一樣。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過度依賴多媒體工具,才有助于實施基于校情、學情的個性化教學。尤其是“雙減”背景下,在全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另一端,生活和工作的時間、精力分配也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非常現實的問題。故協同開發并有效編制適宜的資源,真正實現信息技術在觀念、內容、教學方式上的突破,才能助力深化體驗式音樂教學,讓每個學生在音樂課程中真實地享受音樂教育現代化,得到美的提升。

作者:馬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