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人本化管理意義和實施路徑
時間:2022-06-06 09:16:45
導語:新時代高校人本化管理意義和實施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校迎來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新時代戰略,既是新形勢賦予的機遇,也是挑戰。高校要審視自身發展,明確優勢和不足,勇于開拓創新,深刻意識到“人本化”的時代價值和管理意義,將“人本化”的管理元素高度融入高校的教學管理中,逐步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方向,建立社會滿意、家長放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高校。
伴隨著中國在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高,中國教育也在接軌世界。目前,我國的高等學校處于新的歷史方位,時代的呼吁、社會的需求對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責任。如何加強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高校應考慮的問題,而“人本化”理念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管理元素。而高校管理過程中出現的弊端愈發頻繁顯現的情況倒逼著高校要重視、認清社會發展的趨勢,做出改變。本文主要強調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本化”理念的價值和意義,并提出實施路徑。
一、高?!叭吮净惫芾硎切聲r代高校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校要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要將培養學生作為高等學校立足的根本,要牢記學生是高等學校的主體,如果脫離這個主體,高校的存在就形同虛設,會慢慢被取締。眾所周知,高等學校也需要品牌效應,需要一定的影響力,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如今提倡的雙一流建設,一流專業和一流學科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將吸引源源不斷的生源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才,這無疑促進了教師以及學生的發展,高校給予教師做教學、搞科研的平臺,給予學生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環境,實現了社會和家長對高校的認可、學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反過來,高校為國家社會輸送的人才,教師進一步鞏固和維持學科專業的建設,這是一種互利共贏的關系。其他類型的學校,也有自身的發展優勢,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提倡學科交叉融合,發揮自身特色,打造高校品牌,鞏固自身發展。國家層面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觀念,對高等學校而言,高校和教師、學生之間就是一種命運共同體關系,“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就是擰緊命運共同體的“枷鎖”,維持高校持續發展,保證人才建設。
二、新時代高校“人本化”管理的新路徑
(一)全面樹立“以生為本”的發展理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還有待加強。例如美國高校,擁有強烈的人權意識,在高校學生有擇學權、擇師權和管理權等權利,這是學校賦予學生的合法權利,神圣不可侵犯。相比之下,美國學生更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創新的意識、實踐的本領,而我們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約束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這就是我國“人本化”理念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構建“人本化”管理需要合理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形成適合我們的新時代教育理念。因此,我們要全面樹立“以生為本”的發展思想,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學生本位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根本需要,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維護學生的根本利益;高校需要從管理型轉變成服務管理型。高校要將管理學生、教育學生和服務學生相結合,把管理當成是一種約束力無可厚非,校規校紀紅線不能跨越,在這個基礎上現代化高校提倡的管理體系是帶人情味的,要把握好“嚴”與“松”的分寸感,讓學生感受到關懷。
(二)學生教與管中要融入“人本化”元素
第一,在教學中要遵循教學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教學是高校的第一目的,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責主業,是吸收專業知識的主要途徑。目前各高校還存在教學理念落后、培養方案雷同等問題,導致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浮于表面,不能內化于心,很難符合專業領域的需求,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培養實效性有待考究。因此,高校要把“人本化”理念融入教學系統中,拓展“人本化”教學。例如,福建某師范學校在每學期開設的個性化培養周,在這一周暫停原有課程,學生可自由選擇其他學院開設的課程,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涉獵到除了自身專業外感興趣的知識,這也是學科交叉融合的體現。福建某農林院校開設的選修課程也深受學生的喜愛,你能看到一群學生圍著教師學習養寵物的技巧,還能看到學生學習交誼舞的廣泛樂趣……這些課程都是學校精心打造,熱門的選修課程都是炙手可熱,這是一種良性現象。各高校也會相應開設第二學歷或者輔修專業來滿足學生對本專業外的知識需求。這些都是“人本化”元素融入教學的舉措。高校要加強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習單位,加強實習作為學生就業的橋梁作用,提高實習的效果,讓學生對標嚴峻就業形勢了解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高校還要勇于進行教學改革,優化培養方案,創設精品課程,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打造學生喜愛的課程,既要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又要促進全面發展。第二,在管理中要加強營造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校園榮譽。如今高校面對的是思維能力強、極具個性的新青年,但注重個人的利益,校園榮譽意識和感恩意識較為薄弱。而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傳統美德,需要我們每個人去繼承和發揚,高校要認清形勢,精準把控,在學生的意識缺陷上下功夫。“人本化”是營造校園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將“人本化”融入高校的管理元素中,打造校園文化品牌,讓學生在校學習有安全感、幸福感,進而傳遞給社會,提升社會各界的認可度和高校的知名度,這是“人本化”管理帶來的雙向良性互動。例如,福建某師范學校每學期伊始都會舉辦“校長面對面”“書記早餐會”等活動,向各個學院的學生收集意見,派學生代表開會發表意見,相關部門提供解答,第一時間給予反饋和落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是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舉措,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自身權利得到滿足;該校還開設24小時圖書館供學生自習,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落實和完善貧困學生的幫扶,設有專項的貧困資助經費,供該類學生家庭突發情況經費支持等臨時困難補助措施。這些做法都是實現了“人本化”元素對高校管理系統的融入,能夠樹立學生對高校的情懷和認可,并將這種情懷在多年后反饋給學校和社會。因此,高?!叭吮净蹦軌蚱鹾蠂医ㄔO教育強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路徑,具有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和效應。
(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維權機制
第一,制定和優化高校規章制度是基礎。高校的規章制度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高校有些規章制度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高校發展的要求,政策文件時間還停留在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無法緊跟時代的腳步,無法“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今,學生對于政府文件的把控遠遠高于以前,成為高校規章制度最強有力的監督者,加上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利益和成長,對保研、考評等政策細節無法把握到位,高校的管理者若有疏忽就會處于被動局面,因此,高校要主動制定和優化規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讀透上一級單位的文件精神,借鑒其他高校好的做法,制定和優化的過程中做到有依有據,不亂加碼,同時要具備“人本化”的理念,收集學生的意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制定的文件才更有說服力和持久性。高校的“人本化”管理不僅面向學生,還要面向教師。近年來,人才競爭十分激烈,高校為了在保持原有成績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制定了各項人才引進政策和職稱評定規則,科研教師的流動性大,很多學校為了留住高水平人才費盡心思,甚至出現了教師和學校管理層的合同編制紛爭,教師想走,學校卻牽制,最后搞得不歡而散,輿論重重,因此高校也要在教師層面樹立“人本化”的管理理念,滿足教師在校教學和科研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是提高高校建校水平的根本措施,這是教師事業奮斗的激情和動力。“人本化”的規章制定,合法是前提,合情合理是升華,原則底線不能碰體現權威性,非原則有商有量體現彈性,這是高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建立信任的關鍵。第二,完善和擴增學生維權途徑是關鍵。學生維權“失語”現象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高校要加強法制教育,提倡合理合法維權。當代大學生富有“血性”,維權意識較強,這無可厚非,但是因為年輕氣盛往往采取的方法失之偏頗,表現最突出的莫過于越級維權。如今的維權成本極低,省長信箱、舉報電話、舉報信等都是學生維權的主要途徑,但是這種維權方法是缺乏理智,較為沖動,越級上報只會拉長維權戰線,降低維權效率,最終上一級還是得反饋給原單位的主要領導干部進行解決協商。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學生講究維權方法的意識觀念,逐級上報,提高學生維權的效率,要讓學生知曉學校和學院各個部門的職能,發揮輔導員的一線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明確部門的責任制,這樣才能做到精準維權,有的放矢。其次,高校要擴增維權途徑,加強學生的安全感。如今高校的維權途徑較為單一古板,高校要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在線上利用信息技術開發學校學院的維權軟件,提供職能部門的聯系方式和辦公地點,開發人工服務,使學生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維權;在線下,學校學院的紀委書記要設立專門的學生受理信箱,定期舉辦學生見面會活動,深入學生群體,了解學生所需所想,學校還要成立學生申訴的職能部門來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三、結語
總而言之,“人本化”理念滲入高等學校任重道遠,但是其發揮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高等學校作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新時代對高校提出更高要求是大勢所趨,高校辦學要有中國特色,培養的學生要有中國氣、中國勁、中國魂。
參考文獻:
[1]胡祎文.實踐的哲學及其意義——對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解讀[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30(4):66-70.
[2]徐廣東.“以人為本”視閾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5):44-46.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教學出版社,2017.
[4]李錦江.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人本化策略思考——以銅仁學院為例[J].知行銅仁,2018(4):67-70.
[5]曾瑯,等.集成電路領軍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12):2-7.
作者:楊揚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作文自動評價系統在寫作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新時代信息化在學術期刊編輯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