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戲曲教育思想分析

時間:2022-06-13 08:56:46

導語:校長戲曲教育思想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長戲曲教育思想分析

提起田漢先生,人們往往最先想到他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詞作者,是新中國戲劇事業的奠基人等,而本文涉及的是田漢先生任新中國第一所新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戲曲專業學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中國戲曲學院前身)校長的這一段歷程。在梳理總結老前輩回憶文章,對鈕驃、貫涌和王詩英三位老專家進行專題采訪的基礎上,將田漢校長在這個實驗園地里實行的戲曲教育思想的特點總結為愛才聚才的人才觀、現代科學的教學觀和開放融通的戲曲觀三方面。為更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上述特點,還通過文獻考察了田漢校長的一生,嘗試對上述特點的淵源進行探析。

田漢先生任中國戲曲學院首任校長始末

作為戲曲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京劇藝術教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已經有了京劇科班和戲校。但是,舊中國并沒有把戲曲教育納入整個國民教育的序列,公共教育政策并不涉及戲曲藝術人才的培養;大多數科班、戲校都是個人出資、民間自辦,并不納入公共財政的支出范圍,處于自發的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戲曲改革運動的同時,就關注到戲曲人才的培育。1949年6月26日,周恩來同志在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會議開幕前夕約見從事舊劇(指京劇)改革工作的部分人員匯報工作、交流經驗,大家一致建議中央成立戲曲改革工作的領導機構和研究、實驗機構,并開展全國規模的戲曲改革運動。6月29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同志在中南海召見了周揚、田漢和馬少波,親自聽取了匯報。田漢同志將應當建立新中國的戲曲藝術教育機構的建議,面陳毛主席和周總理。不久,這些建議一一得到實施。[1]中國戲曲學院成立于1950年1月28日,最初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由當時擔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的田漢同志兼任校長。有關田漢先生任首任校長的這一段歷程,鈕驃先生回憶到:“學校從無到有,從弱至強,一步一個腳印地茁壯成長起來。兩年間,規模初具……由于戲劇界還有諸多重要的大事等待著他(田漢)去主持,實在繁忙,于是他舉薦在戲曲界素有威望的老教育家王瑤卿先生繼任校長,于1951年4月慰然交任。”[2]

田漢校長戲曲教育思想的特點

第一,愛才聚才的人才觀。田漢校長深知戲曲教育歷來講究口傳心授,人才至關重要。他千方百計廣攬賢才,親自登門拜訪梨園界的耆宿名家,誠邀他們到校任教。例如:聘請王瑤卿、蕭長華、尚和玉等九人為名譽教授,郝壽臣、李桂春、姜妙香、楊韻譜、白云鵬、劉喜奎、李春恒、華慧麟等也紛紛來校授課。至于富連成、榮春社、中華戲校等班社的教師更是不勝枚舉。當時,文化教師的師資隊伍也頗為可觀,如黃芝崗講歷史,周貽白講戲劇史,史若虛講文藝理論,劉乃崇教語文,屠楚材教音樂等,諸位老前輩陸續到來,為學生傾囊相授[3]。尤其是田漢校長和馬少波先生一道,尋訪隱姓埋名的劉喜奎先生,請她出任藝術委員會委員,更是一段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佳話。田漢校長不但廣攬人才,還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據貫涌先生回憶,建校后田漢校長講:“學校的領導人是我,教學的事情靠老師,而且辦學的事情我聽他們的。”貫先生還強調,對這些老人家,田漢校長并不是僅給予榮譽,而是邀請他們為教學出力。田漢先生在建校初期,聘請九大教授這一措施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老藝術家在政治上、生活上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們發揮出聰明才智,同時又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培育戲曲下一代的積極性,使學生得到了培養。正如田老所說:“這樣自然有見識、有才力的人都肯來幫忙,不僅劇校會壯大起來,國劇改革也將更有基礎。”[4]第二,科學現代的教學觀。在人才標準方面,田漢校長要求大家“不要做俗伶,要做新中國新社會的新人才”,要培養有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思想、有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新人,而不僅是唱戲掙錢、養家糊口的藝人;在教學組織上,建立了傳統戲曲教育中歷來沒有過的班級教學制;在課程設置上,明確了以專業教育為主、文化教育為輔的原則,除傳統專業課程外,學校也很注重文化理論修養與思想品德教育,田漢校長力求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的同時還能學習到文藝理論,提高藝術修養;在教學內容上,田漢校長堅持傳統戲和新編戲“兩條腿”走路,他以傳統戲作為基礎,采用改編本為高年級的學生排演新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學校重視舞臺創作與實踐,建立內部的試演制度,并爭取對外演出,以加強師生對作品思想性、藝術性的認識,教學相長,將課堂教學與舞臺實踐相結合。據金桐老師回憶:“記得當時在練功學戲的同時,經常排演新戲……并且經常對外演出,師生同臺,師兄弟、師姐妹同臺。”[5]田漢校長將自己十年磨一劍的作品《白蛇傳》交給學校的學生排演,并獲巨大成功。這出“行當齊全、允文允武、昆亂兼收”的藝術精品,也作為中國戲曲學院的校戲傳承至今,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戲曲人才,至今依然常演不衰。第三,開放融通的戲曲觀。當時,田漢先生還提出來“要一手伸向西洋,借鑒國外好的藝術手段;一手伸向民間,借鑒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段”。金桐老師寫到:“田漢先生是將中國的京劇藝術教育牢牢植根于大文化的范疇,始終將戲曲學校的教學與國內外的戲劇、文化活動緊密聯系,潛移默化地讓我們認識到中國的民族戲曲藝術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戲劇的前進發展,離不開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融匯和相互學習借鑒。這種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活躍了教學,而且擴大和提升了中國京劇的國內外影響,同時也使我們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情操。”[6]王詩英老師也回憶到:“那個時候,田漢先生是校長,又是藝術局局長,所以給我們提供了很多觀摩的機會。田漢校長就是要把戲校辦成一個新型的學校,讓我們多接觸一些別的藝術樣式,開闊眼界,不能只會唱戲,只知道唱戲。田漢先生的這種思想,我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是深有體會的。”貫涌先生和鈕驃先生在接受專題采訪時均回憶到:“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何為新人才,開闊眼界,多參觀多觀摩,許多的演出團體只要來北京,我們就是第一批觀眾。田漢校長將當時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的世界名人請到學校來,互相表演,做交流聽意見,如舞蹈專家烏蘭諾娃、電影家尤特凱維奇等,還有其他當時民主國家的演出團體和歌舞團體。田漢先生將外國專家接來學校,并陪著看課堂、做交流。”王詩英老師在2021年12月接受筆者采訪時回憶到,“當時(指20世紀50年代初),這個學校辦學的宗旨不一樣……他(指田漢)在國外待那么多年,思想比較開放,所以這些課,一手伸到西洋、一手伸到民間,學習芭蕾、武術等,把我們本身的東西(指京劇)向前推”。她在回憶文章中指出,“通過這些經歷(指學校送她至舞蹈家崔承喜主持的舞蹈研究班學習,后經多年積累出版《戲曲旦行身段功》),我深深地理解田漢先生的思想,我們不能只會唱戲,只知道唱戲,只有不斷地拓寬視野,才能推動我們的戲曲事業向更廣闊的方向發展。”

田漢校長戲曲教育思想特點的淵源

第一,尊重、關懷和團結戲曲人才的一貫作風。田漢校長在建校時能做到廣攬人才,與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氣魄、眾望所歸的威信密切相關。周總理對此的評價是“田漢同志在社會上是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無不交往。他關心老藝人,善于團結老藝人,使他們接近黨,為黨工作,這是他的一個長處。”[7]陽翰笙同志也提到:“田漢同志團結戲曲界群眾的功績是不能埋沒的”。長期在田漢先生身邊工作的黎之彥先生提到:“田漢同志和戲曲界的關系尤其有必要講一講。早在二十年代,他和周信芳、高百歲就有密切的交往……他尊重戲曲藝人,無微不至地關心他們的疾苦,成為藝人的知己,并耐心地引導他們走上進步的道路。”[8]第二,深切地感受著時代脈搏,親身實踐戲曲改革和戲曲教育。田漢先生不是僅提出戲曲改革方向或方案的專家領導,而是深切地感受著時代脈搏,親身實踐、“慕道”苦干、不計名利。“他是新中國戲劇文化建設工程的一個主要設計者。作為劇協主席、戲曲改進局局長,《人民戲劇》《劇本》和《戲劇報》的主編或社長,在對戲曲改革工作的路徑、措施的制定上,田漢先生處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他從對古代戲曲遺產的批判性繼承、對地方劇種劇目的鑒別、對人民新戲曲的建設、對演員藝術青春的關懷與劇本建設等方面來主持中國的戲曲改革工作。”[9]建校初期在“三改”(改人、改戲、改制)政策背景下,田漢校長對戲曲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也具體表現在安置戲曲老藝術家、改編戲曲作品、建立學校培養戲曲藝術新接班人等方面,而這些亦是他深切地感受著時代脈搏,充滿著強烈的民族自救意識和改造社會的責任感的又一體現。

參考文獻:

[1][2]鈕驃.新中國戲曲教育的開創者我所知道的田漢校長[J].中國戲劇,2005(5):54-56.

[3]陳培仲.回望戲曲最高學府[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76-79.

[4]董德光.中國戲曲學院校史訪談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109.

[5][6]金桐.追昔撫今繼往開來田漢、王瑤卿、蕭長華、史若虛戲曲教育思想摭談[J].中國戲劇,2009(3):45-47.

[7][8]黎之彥.田漢與戲曲演員[J].戲劇報,1983(4):37-38,68-69.

[9]田本相,宋寶珍.田漢與京劇─為紀念田漢誕辰百周年而作[J].中國京劇,1998(3):6-9.

作者:孔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