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時間:2022-08-19 08:31:55

導語: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救治效果的價值。方法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情況以及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整體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P<0.05)。整體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護理1周后,整體組的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結論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整體搶救效果更佳,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降低并發癥、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服務滿意度

急診科是收治危重癥患者的重要科室,能在最快時間內使患者得到專業、科學的救治[1]。鑒于危重癥患者病情嚴重、復雜、易變[2],給急診科急救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考驗。常規急救護理中的急診急救流程不夠規范、標準,急救消耗的時間較長,易使患者錯過黃金救援時間,引發不良后果[3-4],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可以避免上述問題,因此,我院抽取開展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前、后的急診危重癥患者各57例進行本次研究,旨在探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效果,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常規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參照組;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進行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的57例急診危重癥患者,將其設為整體組。參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2~79歲,平均(52.19±9.26)歲;呼吸系統疾病20例,中毒10例,腦血管疾病10例,多發性創傷17例。整體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43~82歲,平均(52.33±9.33)歲;呼吸系統疾病18例,中毒12例,腦血管疾病12例,多發性創傷15例。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我院急診科收治的危重癥病例;②年齡≥18歲;③收治時尚有生命體征。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②伴有精神疾病;③入院后24h內死亡;④存在認知、聽力障礙。1.2方法參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患者收治到急診室后,由醫生快速進行病情評估;遵醫囑對患者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檢測血壓、心率、脈搏等生命體征;聯系相關科室醫生進行會診并確定治療方案,協助醫生進行搶救;急救結束后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觀察或送至病房。整體組采用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①積極與急救中心溝通協作。獲取危重癥患者的基本資料,預先掌握患者的病情,評估120急救車輛到達急診室的時間,做好搶救醫療設備(如便攜式呼吸機、喉鏡等)、搶救設施、藥品等準備工作,備好搶救床、轉運滑板、氧氣以及推車,與急診科搶救醫生于急診大廳提前等候。②及時分診處理,落實健康教育、心理疏導。采用5級國際預檢系統開展分診護理工作,對患者的病情嚴重情況進行分級,落實家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做好醫患溝通,促使其積極配合。迅速判斷患者的病情,針對Ⅰ級患者,應立即開通綠色通道,送至搶救室開展緊急搶救;針對Ⅱ、Ⅲ級患者,應開具檢查單,協助患者進行檢查,以明確病情;針對Ⅳ級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排號,逐一為其進行護理;針對Ⅴ級患者,應協助其進行專科檢查,沒有問題后辦理出院。③急救搶救護理。急救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爭分奪秒,提高責任心和風險意識,嚴密觀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做好應急準備,確保患者呼吸道通暢。專人進行搶救藥物配比,并做好搶救記錄。④搶救后護理。增加查房頻率,對患者病情進行記錄,嚴格按照無菌規范實施各項護理工作,做好患者各類管路的保護與檢查工作,嚴密防止不良事件發生,如有異常,及時匯報給主治醫生。同時與患者家屬保持密切溝通,耐心、細致地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問,做好心理疏導工作。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1)比較兩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由護理質量控制管理員負責采集數據,以護理組為單位上報,每月5日提取上月信息。危重患者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合格判斷標準:綠色通道平均停留時間≤60min[5];預檢分診準確率=預檢分診準確例數/預檢分診總例數×100%;救治成功率=救治成功例數/被抽查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跌倒墜床發生情況。跌倒墜床發生率=跌倒墜床例數/總例數×100%。(3)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SatisfactionwithNursingScales,NSNS)評估,該量表共包含19個測試項目(護士為您所花的時間;護士的工作能力;當您有需要時,總會有護士在您身邊;護士對您護理情況的了解程度;當您呼叫護士時,他們到來的速度;護士對待您的方式讓您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息量;護士巡視病房的次數;護士所提供的幫助;護士為您解釋問題的方式;護士讓您的親戚或朋友放心的程度;護士對他們自身工作的態度;護士為您提供的疾病和治療的信心類型;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對您的尊重程度;護士傾聽您的煩惱及您所關心問題的方式;在遵守規章制度前提下,在住院期間,護士給您的自由程度;護士對您的要求做出回應的樂意程度;護士對您隱私的保護程度;護士能了解您的需求)。采用1~5分5級評分量級進行評價,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3分表示一般滿意;4分表示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總評分0~95分,評分越高,代表滿意度越高。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比較整體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均高于參照組(P<0.05,表1)。2.2兩組患者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急救費用、住院時間比較整體組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P<0.05,表2)。2.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跌倒墜床發生情況比較整體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P<0.05,表3)。2.4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周后的NSNS評分比較護理1周后,整體組的NSNS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表4)。

3討論

臨床研究表明,急診科具有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特點[6]。若對危重癥患者急救護理不當,易使患者身體產生重度傷害或增加其死亡率[7-8]。常規急救護理情況下,臨床護理人員護理風險意識及急救效率不高;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模式更加精細化,急救流程更加規范化、標準化,護理服務質量更加優質化[9-10]。因此,本研究將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以明確救治效果更佳的急救護理方案,從而挽救更多危重癥患者的生命。本研究中結果顯示,整體組的綠色通道停留時間合格率、預檢分診準確率、救治成功率及護理1周后的NSNS評分均高于參照組,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急救費用少于參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跌倒墜床發生率低于參照組(P<0.05)。證明,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效果,縮短急救時間,減少醫療支出,進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這主要是因為,急救臨床工作中耗時的環節主要在急救處置、影像科檢查、會診、檢驗檢查、輸血、術前準備、交費等,相比常規護理,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一方面積極與急救中心溝通協作策略,主動、提前掌握患者病情并做好各種準備,可最大限度地縮短等待時間、病情確診時間、急救時間[11],以最快的速度讓患者得到快速、規范、高質量的整體救治,控制病情進展,減少因救治不及時而增加后續治療開支;其二,開展及時分診處理,高效整合全醫院各科優秀資源,落實健康教育策略,按照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分級處理[12],提高搶救效率,同時重視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做好解釋、答疑、心理疏導等工作,確保患者家屬始終堅持對患者的救治[13],并認同救治方案,提高急診護理滿意度;其三,開展急救搶救護理策略,提高風險意識,確保搶救工作快而有序,提高風險意識,避免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優化急診護理質量水平,防止并發癥發生[14-15]。綜上所述,整體性急診急救護理應用于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整體搶救效果更佳,能夠更有效地提高救治成功率和護理服務滿意度,降低并發癥、墜床等不良事件發生率。

作者:郭瑞 張苗 閆亞慧 鄭瑞 吳小薈 單位:榆林市星元醫院急診科 榆林市星元醫院產科 榆林市星元醫院普外一科 西安市第三醫院重癥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