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
時間:2022-08-24 08:48:43
導語: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國城市發展帶來巨大挑戰,城市經濟社會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為此,在保證疫情防控成果基礎上如何實現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研究意義。本文立足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現狀,對城鎮化過程進行梳理研究。通過對社會發展環境的分析和對城鎮化發展的梳理總結,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并從內生動力、區域格局、城鄉融合與空間治理等方面提出規劃應對,以期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規劃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強烈的沖擊,城市經濟社會生活因此受到嚴重影響。在這次疫情的嚴密防控過程中,暴露出很多發展問題。值此“十四五”啟程之際,有必要對中國新一階段城鎮化進行探索。
一、疫情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的突然襲擊對城市經濟、社會和日常生產生活造生了極大影響,給城市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后疫情時代,城市如何更加健康、科學、可持續地進行發展,城鎮化如何高質量推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在疫情的影響下健康城市成為社會熱點。城市規劃與公共衛生安全淵源深厚,二者均是在19世紀中葉為應對工業化時代城市快速擴張發展所引發的城市問題,尤其是當時十分嚴峻的城市公共衛生問題而誕生的。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城市安全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考驗。公眾對于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有了新的認識,并將重視程度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次,城市管理向智慧化邁進。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科學技術對于城市建設管理的支持,疫情管理走向更加精細、多元、及時和智慧。在此過程中,政府與第三方團隊通過收集的上報數據和手機信令數據搭建了疫情數據開放平臺,用技術支持疫情的防控與管理。第三方研究機構借助百度慧眼、微博、百度地圖等手機應用軟件獲取LBS數據信息,識別了春運期間500萬遷出武漢的人口的流動軌跡,進行求助者分布與畫像等數據可視化研究,對相關重點城市的防疫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居民生活與日常供應方面,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普及,遠程會議、辦公、教育、零售等網絡平臺使用頻率呈指數增長,在特殊時期保障著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以及基礎服務等方面的正常運行,盡可能降低疫情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在這一時期,無人配送、無接觸式配送、智能物流等新興技術也為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基本物資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持和生活保障。管理模式的智慧化升級也在本次疫情的防控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城市正常運轉。在后疫情時代,全國多地陸續開始進行城市大腦等城市智慧化管理平臺的建設,從而有效推動了科學技術手段與城市現代化管理的融合提升。最后,韌性城市建設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內涵。在疫情下,城市受到了強烈的沖擊,面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應對能力、應對機制的不足引發了對于城市自身應急治理能力的強烈反思,而應對這些“危險”的辦法就是建設“韌性城市”。構建韌性城市,積極防護、彈性應對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建設韌性城市就是要有效地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后疫情時代,提高城市韌性已經成為了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現狀
城市作為一個非農業人口、產業集聚的區域,城市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一直在作用于城市的發展,尤其是城市進入工業化、信息化階段,城鎮化的速度明顯加快,吸引力顯著增強,人口、產業等都在向發展較好的城市快速聚集。在這樣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對于人口和產業的聚集能力不斷增強、螺旋上升,城市規模急速擴張。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轉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末,中國城鎮化水平超過了60%,快速城鎮化進程不僅給城市的運營維護帶來了壓力,同時也為城鎮化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挑戰。自建國以來,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過程曲折上升。在這一過程中,改革開放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助力引擎。雖然我國的城鎮化進程較西方來說相對滯后,但正因如此,才有機會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吸納借鑒西方城鎮化的經驗,指導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興盛,我國城鎮化進程進入了快車道,在市場經濟的吸引作用下,大量的農業人口開始進入城市謀生,僅到199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就已經突破了30%,截至2011年末,我國城鎮化率突破了50%,城市居民人數首次超過了農村居民人數,現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十四五”時期,面對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需要做出及時調整。一方面是因為城鎮化已進入了一定階段,根據美國學者諾瑟姆提出的城鎮化“S”型曲線,城鎮化即將進入第二個拐點,城鎮化水平將逐漸趨向飽和;另一方面是因為國家政策開始發生變化,“雙循環”、鄉村振興、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的陸續出臺正在改變我國城市發展模式和鄉村發展實際,這一過程中農村的推力放緩,加之在城市規模集聚吸引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減速,并逐漸轉入高水平、高質量發展狀態。
三、中國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城鎮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成效不能掩蓋問題。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東西部區域發展不均衡、南北部差異進一步拉大、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效甚微、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增速、半城鎮化人口擴張等現實問題都是制約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城鎮化發展歷程的梳理研究和對現有研究成果的對比分析,提出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的現狀問題,并總結出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和應對手段。(一)城鎮化面臨的發展困境。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主要面臨四個方面的發展困境。1、城鎮化發展的支撐力不足。對比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國城鎮化的產業支撐尚不充分。通過數據對比分析,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比率為1.73,不僅低于西方發達經濟體,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這直觀展示出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產業支撐有待加強。隨著城鎮化進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國城市均面臨著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的問題,產業結構老化、發展動能無力、高技術供給不足以及現代多元化服務業滯后等因素制約城市發展可承載能力,迫切需要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業提質增量等手段為新型城鎮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圖1)2、城鎮化區域格局有待優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中國東部與西部、南部與北部城鎮化水平落差較大,同時從城市規模和密度上來看,東南沿海地區也遠超中西部地區。受制于經濟基礎、公共服務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在城鎮化建設方面一直相對滯后,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導致城市粗放式蔓延發展,土地浪費極大,土地利用率極低。城市規模集聚效應無法體現,城市有限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無法滿足城市不斷擴展的用地規模,導致城市病不斷顯現。3、城鄉一體化融合程度不高。城市與鄉村的二元社會結構長期存在,“三農”問題、城鄉關系失衡等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因素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城鄉差距拉大,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生活配套服務相對落后,與真正的城鄉融合和城鄉一體化尚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受我國戶籍政策的影響,農業人口進城面臨很多生活問題,無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原本的城鄉人口二元結構又變成了城-鄉-半城的三元分割,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制約因素仍然顯著,并未得到解決。4、現代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當前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發展問題也有一部分來源于政府治理手段的不足,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但目前并未完全有效地沖破原有體制屏障。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博弈關系仍在繼續,戶籍、土地以及要素市場化機制不完善等因素促使政府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在傳統的城市治理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城市營商環境、城市生活質量、城市公共服務能力等多方面的挑戰,政府治理能力在集約化、智慧化、生態化及緊急事件應對處理方面存在嚴重短板,亟待進行彌補。(二)新型城鎮化未來發展主要影響因素。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將是我國下一階段乃至相當長時期內的主要戰略任務,梳理分析城鎮化目前的發展思路與現狀,我國新型城鎮化任重而道遠。中國新階段的城鎮化應該繼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核心,切實保障發展成果人民共享。通過對資料的分析研究,影響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1、產業結構轉型,經濟多元化發展。隨著疫情長期侵擾,導致實體經濟備受沖擊,虛擬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傳統經濟模式正逐漸產生變化。而且工業智能化浪潮來臨,產業界限逐漸模糊。城市人口結構的變化導致城市產業需求的改變,老年服務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收入水平、人口結構這兩者對于產業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未來產業發展應該重點落地服務型產業,優化現有產業結構布局,以政府為主導,推動一二三產業走向全面融合。產業興旺是城鎮化發展的根本驅動力。2、勞動力結構調整,人力資源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智能化轉型成為必然趨勢,傳統勞動力市場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就業供給與新職業需求正面臨顯著矛盾。傳統勞動力紅利的喪失疊加創新人才資源需求,使我國勞動力供給對城鎮化發展的支撐顯得力不從心,因此下一階段的城鎮化發展要注重保障人力資源。著眼西部欠發達地區,受區域條件限制,西部地區尤其是縣域空間層級在發展過程中,人才引進困難、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匱乏、服務能力不足,人口流動多為勞務輸出。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這類單元擁有廣泛的人力資源,應充分發揮特色優勢,承接人力資源保障職能,發展人力資源培訓、輸配等特色產業。3、城鄉二元融合,要素雙向流動。城鄉融合發展理念下,鄉村與城市不再是傳統的二元關系,而是一個互動共生的有機整體。隨著鄉村人居環境的大規模改善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城鄉差異得到有效緩解。搭建城鄉良好的互動關系,吸引人才回鄉,提高鄉村振興質量,從而有效提高城鎮化發展質量。4、城市發展模式轉型,城市科學可持續發展。城市是一個有機系統,新舊更迭在這個系統中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城市發展已經從增量發展模式轉為存量發展的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城市復興成為城市發展主旋律,城市建設向內轉變,優化內部空間結構,盤活存量資源,提升城市規模集聚效應。新型城鎮化過程也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人為核心,消除人群孤島,滿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同時,弱化行政界限,消除管理壁壘,城市由單一競爭模式轉為區域合作模式,推動城市之間產業合作、信息共享,走區域一體化發展道路。(三)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趨勢。后疫情時代,疫情常態化防控對城市發展產生的挑戰引發了城市建設者、管理者與規劃師的反思與總結。基于后疫情的時代背景,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要著力扭轉之前傳統單一發展的理念,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的國土空間規劃思想,促進區域統籌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首先,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建立,落實主體功能區劃,守住生態安全紅線,轉變城市長期以來快擴張、高消耗的粗放型發展局面。進入存量發展時期,要著力恢復城市活力,實現城市存量物質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邁入高質量、集約化、精細化的發展模式。其次,要重點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城鎮化的核心是人民,本質是要讓更多人的生活更美好,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口規模、用地規模急速擴張,遠超出了城市的承載能力,城市已經不再擁有美好生活的環境。在下一階段的城鎮化發展中,著力推進城鄉設施資源均等化配置、公共服務無差別供給,利用有機更新的方式為城鄉居民提供健康、安全、宜居的城鄉人居環境;促進要素靈活流動,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構建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促進城鄉空間和人居環境的和諧共生。最后,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鎮化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是著力解決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所累積問題、矛盾的重要機遇期,這一階段城市需要邁入精細化管理階段,提高治理管理水平就必須要引進新技術、新方案、新模式,努力提升治理模式向著精細化、智慧化發展,進而推動城市應對風險的能力和災后快速恢復的能力。綜上,立足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水平亟待從量的評判轉向質的提升。新型城鎮化不再單以城鎮化水平為考量指標,而應以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我國需要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城鄉要素雙向靈活流動、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等,保持新型城鎮化發展穩定推進。展望“十四五”,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重任在肩,對于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國要繼續堅持深化改革,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打造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路徑,激發市場潛能,促進動能轉換和模式更新,以實現城鎮化高質量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1]王凱,林辰輝,吳乘月.中國城鎮化率60%后的趨勢與規劃選擇[J].城市規劃,2020(12).
[2]李蘭冰,高雪蓮,黃玖立.“十四五”時期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重大問題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
[3]王世福,陳丹彤.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智慧城市實踐與前瞻[J].當代建筑,2020(12).
[4]武前波.知識經濟背景下中國城鎮化的第三次浪潮[J].經濟地理,2020.40(271).
[5]虞昌亮.中國城鎮化研究述評———基于中國知網收錄期刊的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493).
[6]侯祥鵬.中國城鎮化的現實圖景、演進邏輯與未來展望[J].學海,2020(185).
作者:霍曉東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 上一篇:財經類民辦高校品牌建設路徑
- 下一篇:主流媒體記者如何做好新聞工作
精品范文
10新型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