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原則

時間:2022-08-25 08:51:30

導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原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原則

摘要: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不能局限于課內,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進入到課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汲取知識,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發展。教師從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出發,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做出相關介紹,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借鑒啟示,助力學生的閱讀學習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實現“得法于內,得益于外”,通過課外更具自主性、個性化的閱讀方式,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促使學生的知識素養得到更好的提升。而課外閱讀是要講求方法的,教師應立足于小學生身心發展特征,在把握基本教學規律、原則的基礎上,采取可行的課外閱讀教學方式,更好地推動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發展。

一、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原則

(一)擇優閱讀原則

課外讀物種類繁多、質量良莠不齊,而小學生的辨別能力有限,只有高品位、高質量的圖書,才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精神食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推薦優質的課外讀物。

(二)快樂性原則

這種快樂不僅指生理體驗上的快樂,還包括藝術審美上的快樂。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感受讀書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將閱讀當成一種習慣[1]。

(三)有序化原則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必須要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這樣才能夠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外知識體系必須要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學生的閱讀圖書必須要按照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步驟進行,同時要將課外新知有條理地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當中,確保實現課內和課外的有效互補。

(四)時效性原則

主要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學必須要講究質量、注重實效。要實現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以及提高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這樣的課外閱讀教學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獲益。

二、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一)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帶領學生讀書,還要幫助學生認識課外閱讀的意義,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首先,增強道德修養,好書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時,要使學生認識到,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對道德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讀書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從先賢之處汲取智慧。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增強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2]。其次,鍛煉學生自學能力。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搜集信息、辨別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有效地完成課外閱讀,得到自學能力的強化鍛煉。再次,提高審美修養。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是由智力結構、倫理結構和審美心理結構三方面組成的,而這也是哲學體系中的智、意、情三大領域。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體驗審美、感知審美,體會優秀作品中字、句、段的精妙之處,感受作者所表達的美好追求,以此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二)優化課外閱讀材料選擇

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自身豐富的經驗,幫助學生合理選擇課外閱讀材料。首先,選擇經典性的內容。古代文化經典濃縮著歷史先哲的智慧,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推薦國內外的經典內容,如先秦諸子思想、西方哲學神話等,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智慧。其次,選擇具有時代性的內容。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知識信息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因此,教師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指導學生閱讀時代倡導的讀物,以此促使學生與時俱進,幫助學生了解國情、世情,促使學生樹立時代觀和全局觀。再次,從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學習的目標和需求出發,選擇語用性較強的閱讀內容。小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文體樣式、語言風格以及抒情方法都缺乏足夠的認識,語言構建和運用素養也處于啟蒙時期,教師加強為學生提供語用性優越的課外閱讀材料,一則可以切實幫助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有效的積累,二則也能促進學生閱讀思維和文化意識的橫向和縱向拓展,從而錘煉學生的語言構建和運用能力,以及綜合性技能。基于此,教師在為學生搜集語文課外閱讀文本時,應該從增強語用性角度切入,盡量為學生甄選不同文體樣式、語言風格和抒情表達方式的課外閱讀文本,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引領學生在文質兼美的課外閱讀賞析中積極豐富語言材料資源,強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綜合運用意識和能力,發展和完善學生的閱讀分析思維和探究能力。最后,選擇與課內學習相關的內容。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要與課內閱讀相聯系,實現“得法于內,得益于外”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在選擇課外讀物時,要立足于教材內容,指導學生對與課內選文有關聯的課外內容進行精細的閱讀,以此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知識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無論教師為學生選擇何種體裁和內容的課外閱讀篇目,都應該始終堅持和落實生活引領理念,促進語文課外閱讀教學與學生認知經驗的無縫對接。語文課外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強調學生體驗感的課型,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解讀興趣始于已經具備的生活認知體驗,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開展層次化剖析,離不開相關情感體驗的支撐。生活體驗和語文課外閱讀之間存在著相融相促的關系,教師將生活引領思想貫穿于課外閱讀材料選擇的全過程中,是增強學生參與課外閱讀內驅力以及高階閱讀能力的捷徑。因此,教師為學生甄選的語文課外閱讀素材,不僅要符合經典性、時代性、語用性和教材關聯性等原則,還要貼近學生的認知體驗、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這樣一則可以凸顯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的以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理念,打造體驗式、探索式的課外閱讀教學模式,二則也能緊扣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積極學習態度的自主發展目標,逐步培養并塑造學生的自主閱讀習慣和個性化閱讀思維體系,幫助學生同步感知文學和生活的真諦,涵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體驗能力,使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可以讓學生受用一生的,因此在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在學生的初始閱讀時期,就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培養學生制訂閱讀計劃的習慣。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做好計劃和準備,才能夠更好地完成預定的目標。因此,教師在課外閱讀教學中,應指導學生養成制訂閱讀計劃的良好習慣。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年度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在不同的計劃階段,樹立不同的閱讀目標,按照制訂的閱讀計劃,循序漸進地完成課外閱讀內容。其次,要培養學生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做筆記都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做讀書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促使學生更好地積累閱讀語言。而做讀書筆記的方式有很多,除傳統的批注式、摘錄式的讀書筆記外,還有表格式、繪本式、小報式等。以小報式讀書筆記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外閱讀中的精彩部分繪制成手抄報。教師要鼓勵并指導學生通過合理排版、配制插圖,制作成精美的課外閱讀手抄報,并在班級之中進行展覽[3]。這種特殊的讀書筆記,可以加深學生對閱讀知識的印象,調動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多樣的筆記方式,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四)傳授有效課外閱讀方法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考慮到小學生閱讀能力有限,而課外讀物內容又比較深刻復雜的情況,教師應該將高效率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以此確保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外閱讀任務。首先,指導學生掌握精讀法。顧名思義,精讀法是一種深入研讀的方法,要求在閱讀過程中逐字、逐句、逐段地進行閱讀,并在反復閱讀中,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精讀法比較適用于對名著、經典文章的閱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精讀法的指導中,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訓練:一是教會學生抓住關鍵LEARNINGWEEK詞句,圈畫重點詞句;二是指導學生學會聯系上下文,并自主嘗試列出提綱,以此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三是要把握中心思想,深入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四是引導學生在精讀后談一談自身的見解和感受。通過精讀法,提升學生的閱讀領會能力。其次,指導學生掌握泛讀法。泛讀法又被稱為概覽法、粗讀法,是一種概括性閱讀文章的方法,不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地閱讀,只要求從整體著眼,跳躍式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即可。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泛讀法時,要著重于兩點,即要保障注意力集中和善于抓住關鍵信息。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泛讀法的運用,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閱讀更多的內容,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掌握這種閱讀方法。除此之外,教師在向學生滲透有效課外閱讀方法和技巧時,還應該加強引導學生對新舊閱讀知識經驗進行銜接思考。從記憶規律和遺忘規律來講,課外閱讀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不會留存太久,需要定期鞏固才能實現學生對文本內容和閱讀方法的長時記憶和掌握。對于不同課外閱讀文本中出現的相同煉字情況和修辭手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入文本語境開展對比分析,使學生體驗到相同煉字和修辭手法在不同語境中發揮的表達作用,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對接新舊知識經驗、樂于開展對比思考分析的課外閱讀習慣。這樣,一則可以鍛煉學生的文本鑒賞和品評能力,使學生習得豐富的詞匯知識和語言表達方式,二則也能發展學生的對比閱讀意識和求同存異思想,讓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在不斷的溫故知新中產生突破,從而落實精準有效的課外閱讀方法技能指導,幫助學生早日開展獨立、自主的語文課外閱讀探究。

(五)將課外閱讀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樹立“教學做合一”的觀念,明確閱讀不是只為了讀,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可以將課外閱讀應用于生活實踐中,以此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首先,利用課外閱讀,了解社會風貌。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而課外閱讀內容豐富,教師可以通過聽廣播、看電視、讀報刊和時事新聞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風貌,使學生對社會現實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學生通過以上課外閱讀形式初步感知社會風貌后,教師還可以定期為學生布置一些讀后習作任務。比如,學生通過閱讀報刊了解到很多富有社會正能量的民生事件,教師就可以將這類事件作為習作材料,鼓勵學生用簡練、通順的語言闡述對民生事件的看法,或是指導學生剖析民生事件蘊含的思想價值,聯系日常生活經歷,用文字形式敘述自己身邊的類似事件,寫出夾敘夾議的課外閱讀微作文,從而更好地塑造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培育學生評議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品質。其次,利用課外閱讀,掌握生活知識。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通過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與衛生健康、身心安全、社會交際、法律法規有關的課外讀物,通過對這些讀物的閱讀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生活技能,為學生的生活發展提供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習得生活技能后,教師還可以跟進設計開展生活實踐活動。比如,學生在課外讀本中掌握了衛生健康知識,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剪指甲、科學洗手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意識,發揮語文課外閱讀的生活服務能效。再次,利用課外讀物,調節情緒問題。小學生心理情緒問題是教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內容,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讀書就是讀不同的人生,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外閱讀,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合理發泄情緒,學會換位思考,消除不良情緒,促使學生保持身心的愉悅,有效解決個人復雜的情緒問題。

三、結語

閱讀是學生發展語言的需要,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需要,同時還是學生提高自我的需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關注課內閱讀外,還要強化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在把握相關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優化課外閱讀材料選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并將課外閱讀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外閱讀學習中有更多受益。

參考文獻:

[1]夏皊.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探究[J].新課程,2021(20):67.

[2]王水麗.課程化與閑適性: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推進路徑[J].教育學術月刊,2021(5):101.

[3]陳建寧.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的嘗試[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4):23.

作者:張彩萍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