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分析
時間:2022-09-08 08:35:42
導語: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甘肅省會寧縣水土保持發展現狀和成就的基礎上,針對新時代鄉村振興及人居環境對水土保持的新需求,本文從提高水土保持質量、加強水土流失治理、發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加強監管水土保持生產建設項目、加強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對會寧縣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水土保持;會寧縣;思考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地形南北長114公里,北部東西寬90公里,南部寬40公里,呈倒葫蘆狀,地表支離破碎,東高西低,主要由梁、峁、溝谷三部分組成。全縣總人口50多萬,總土地面積6439平方公里,屬半干旱氣候區,年蒸發量1728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屬隴西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五副區。自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20年底,全縣已完成綜合治理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梯田1665平方公里、水保林1133平方公里、荒坡種草1052平方公里,封山育林170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33.93%。
1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
1.1水土保持工作是推動
新時代新農業新農村發展的重要途徑分析會寧縣水土保持發展現狀得以發現會寧縣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首先,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問題,依然任重而道遠。會寧縣荒山和坡耕地依舊是發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其土壤侵蝕模數為每年5600噸/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全縣還有242.15萬畝坡耕地急需治理。其次,是需要提升會寧縣現有的部分水土保持工程質量。新時期農村的迅速發展,地平、路通是耕作的基礎條件,從20世紀開始,會寧縣部分梯田由于諸多問題,成為了農業發展滯后的影響因素。例如,部分梯田建設標準不達標、地面寬度和平整度情況差、田間道路和設置不配套不便耕作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農業的發展,導致撂荒棄耕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成為了鄉村振興路上的最大絆腳石。在這一背景下,為了突破鄉村發展瓶頸,推動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為鄉村振興鋪好前進的基石。
1.2水土保持工作是解決
農村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問題的辦法近些年來,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也收獲一些成效。尤其是在改善小流域氣候,發展農村水土保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效果良好。但是隨著會寧縣經濟、社會的進步,居民對自己的生活居住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方面,需要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持續加大小流域生態環境的治理范圍,重點針對農村生存環境和生產生活問題,進行水土治理和改善。因此,新時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則顯得更加重要。
1.3水土保持工作是應對
當代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要求自開展水土保持工作來,會寧縣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批復的大中型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寫及備案很到位,但是會寧縣還有部分房地產項目、農村的道路改善項目、砂場及石料廠的相關建設項目暫時沒有受到很好的監管,沒有被納入水土保持工作的范疇中,導致這些工程在項目的取土、挖沙等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不斷造成新的問題,加重了水土流失的危害。不僅如此,在相關納入監管的項目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和執政執法體系,導致項目建設前、中、后,難以估計全面,仍然存在“先破壞后治理”的問題。因此,在生產建設項目中,關注生態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也是落實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體現。
1.4水土保持工作是推動
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和人才發展的載體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有效落實關系到項目方,也關系到各級地方政府對于整體項目實施進展、情況的了解,依據這些了解,才能提出更好的管理對策,進行宏觀調控和指導。近年來,會寧縣在相關水土保持監測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檢測技術,和有力的人才支撐,無法適應新農村建設中的水土保持的需求。一方面,基礎部門對于水土保持工作認識不到位,監測工作難以有效落實;另一方面,在監測技術手段、監測設備等方面,存在落后缺乏的問題,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也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隨著國家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和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圖斑精細化”工作的推進,必然要求水土保持監測技術和人才發展能夠協同跟進,滿足其工作的需求。
2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村建設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
生態環境改善,是振興鄉村的前提。而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水土保持工作,因此需創設新的思路,采用新的辦法,提高鄉村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
2.1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強度,提高防治工程質量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分析,由于青年勞動力的流失,超過97%的農民期望改革現有坡耕地,實施坡改梯,甚至退耕還林(占總人數的2.3%),期望通過這一方案,進而提高生態環境建設,而僅有0.2%的群眾無所謂,由此可見土地對農民群眾的重要性。根據最近幾年國家投資計劃安排會寧縣的情況,下達任務量小,難以滿足會寧縣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因此建議,一方面,繼續加大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提升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任務量,做到因地制宜,防范為主,尤其是作為重點治理對象的坡耕地,更要能夠提升百分之百的重視程度,進行綜合治理和改善,減少水土流失,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生態的向好發展;另一方面,對全縣已實施的老舊梯田實施改造提升工程,即通過打破地、戶、村界,整山系、整流域統一規劃,使得田面水平、寬度至少在10米以上、便于機械化耕作,以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者效益的有機統一。
2.2因地制宜發展小流域
綜合治理,改善人居環境要改善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還需因地制宜,發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促進農村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的生態效益。打造經濟、舒適、安全、和諧、美麗、健康的農村人居環境。首先,就需要改善小流域生態經濟,通過水潤林、林固土、土保田、田養人等一系列操作,構建循環生態治理體系,防止生態治理的片面化,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自主循環。其次,要能夠推動生態小流域建設。在生態小流域內,建淤地壩,種防護林、經濟林等,實現農業生產與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相統一。通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將耕地質量,推動綠色農業發展,帶動周圍居民,實現鄉村環境的整體改善。
2.3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
理的監管,實現精細化監管堅持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為平臺,利用遙感影像,初步實現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信息化監管。通過制圖軟件,利用遙感影像,結合設計圖,來實現對水土監測工程前、中、后的評價,促進工程項目的體系化管理,進一步加強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管理水平。今后管理系統的界面底圖加載半年或季度更新的遙感影像,國家和省級隨時可以監管水土保持工作,各級相關管理部門都可以軟件系統中獲取各項治理工程的情況,了解其項目實施進度,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的監測管理。
2.4推動水土保持監測信
息化建設,建立信息化組織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的監測管理,還需要落實相關責任。要能夠建立推進水土保持的信息化組織,明確各自的成員分工,加強領導和組織紀律,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提升監督檢查效率,制定評價考核指標,為監管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作者:韓弘志 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站
- 上一篇:建設項目檔案管理模式分析
- 下一篇:高職校園封閉管理工作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