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室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效果
時間:2022-09-15 09:19:30
導語:手術室護理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康復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髖部疾病是指患者髖部有骨性關節炎、髖關節滑膜炎、骨頭壞死、股骨頭骨折等疾病的出現,該疾病主要表現為髖部的疼痛、腫脹甚至畸形,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部疾病,但手術難度較大,術后易發生感染、靜脈血栓等多種并發癥,因此,圍術期對患者的干預工作至關重要。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是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前、術中、術后等基本干預措施的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痛苦,但受制因素多,導致康復效果不理想[1]。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是指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為患者實施較為規范且詳細的干預措施,以此確保手術的順利實施。本研究探討內容均為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康復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鄭州市骨科醫院收治的92例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齡60~70歲,平均年齡(65.23±4.48)歲;疾病類型為股骨頭壞死13例,髖關節關節炎15例,股骨頸骨折18例。觀察組中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62~74歲,平均年齡(66.03±4.01)歲;疾病類型為股骨頭壞死15例,髖關節關節炎14例,股骨頸骨折1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診斷標準:參照《老年髖部骨折綜合管理與二次骨折預防的專家共識》[2]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無心、肝、腎、肺部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3)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相關文件并對本研究內容充分了解。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異常。(2)精神或心理異常。(3)雙側髖關節既往有置換手術史。此次研究獲得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1)護理人員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其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2)術前確認患者的個人信息及手術部位,告知其手術注意事項并囑患者禁食禁水,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3)充分消毒手術器械并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從而對醫師的手術起到協助作用。(4)術后待患者情況穩定送回病房。(5)待患者可以進食并運動時,叮囑患者的飲食營養搭配及康復訓練均需嚴格按要求進行。(6)定期消毒患者切口處,并對其切口的恢復情況進行密切觀察,查看患者的各項功能鍛煉進程,如方式錯誤應立即指正。觀察組患者采用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及其家屬及時進行交流與溝通,并視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評估,以此確定并詳細記錄手術方案與整個手術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2)于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健康宣教并及時對其進行心理上的干預,將手術流程及術前應準備的問題詳細告知家屬,使其緊張、不安等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從而為手術提供條件。(3)應保證患者于術前禁食水,并提前處理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4)需將手術用具包括器械、敷料、紗布、繃帶等進行提前的準備,并進行有效消毒,將手術室室內溫度、濕度均調整為手術標準。(5)于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個人信息再次進行核對并與醫師進行配合,以便手術的順利實施。(6)術中限制人員出入并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嚴格落實手術無菌操作。(7)術后對醫師處理傷口、清洗留置引流管工作進行有效協助,保證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恢復至正常后再將其送入病房。(8)待術后患者可進食后,囑其按照醫囑相關內容調整飲食,從而確保患者營養均衡。需根據患者自身狀況制定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患者按計劃進行鍛煉。(9)定期清理患者的切口并觀察切口恢復情況,告知其切口恢復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兩組患者均干預至出院并隨訪12個月。1.3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該評分總分值為1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強;采用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量表[4]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髖關節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3)炎性因子水平。分別采取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靜脈血5mL,血液離心標準:速度為3000r/min,時間為10min,取上清液并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IL-1)、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進行測定。(4)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發癥總發生率=各項并發癥發生相加例數/總例數×100%。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VAS評分、Harris評分情況干預前兩組患者VAS評分、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情況干預前兩組患者IL-1、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IL-1、IL-6、TNF-α水平較干預前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2.4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組干預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髖部疾病典型的癥狀就是疼痛和活動受限,其主要表現為屈、伸、內展、外展、內收和外旋等多方面受限,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此類疾病的有效方法,其通過假體移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患者疼痛,但由于患者多為老年群體,所以術中風險及術后患者恢復難度較大,因此,圍術期不可輕視對患者的干預工作。圍術期常規護理干預是指圍繞手術全過程開展的干預措施,但缺乏針對性。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是一種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目標較為詳細的干預方法,可確保患者圍術期的狀態,從而將整個手術效果提高[5]。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可在術前協助患者做好手術的準備工作,并對患者進行疾病手術相關的健康教育,從而保證患者生理及心理方面良好的狀態,從而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通過術后對患者飲食、運動等方面的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因飲食或鍛煉方式不當造成的感染、假體松動等并發癥,以此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比對照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比對照組出血量少,干預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干預期間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給予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其疼痛程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而促進患者康復,與劉紅偉[6]的研究結果相符。IL-1主要由巨噬細胞產生,大量分泌可通過血液循環引起全身炎癥反應[7],IL-6大量增多會導致機體急性炎癥反應加重,TNF-α可促進機體發生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給予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效果顯著,與吳彥蒂等[8]的研究結果相符。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路徑干預對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效果較好,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疼痛,改善髖關節功能,減輕炎性損傷,從而促進其術后恢復。
作者:崔夢婉 李衛敏 單位:鄭州市骨科醫院手術室
- 上一篇:新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研究
- 下一篇:數字技術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