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2022-10-09 10:03:34

導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及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及解決方法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閱讀教學中教師對與“思維引導”相關內容的講解深度不夠、部分教師僅圍繞教材設置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部分教學方法的盲目應用并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文提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思維提升”,使學生逐漸掌握分析文章的正確方法;適當進行教學延伸,將教材文章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帶動學生廣泛思考;靈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科學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目的性等解決方法。希望能夠全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使小學生逐漸養(yǎng)成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維引導;閱讀興趣;教學延伸;教學情境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的讀寫能力會逐漸加強。短期來看,通過學習語文,能夠減輕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時在理解方面的壓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清晰、直觀地對題設條件進行分析,有助于其盡快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長遠來看,學習語文的過程同樣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掌握“自主提出問題—多方面靈活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傮w而言,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思考的能力,閱讀教學便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教學部分?,F(xiàn)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常見問題,必須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決。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中與“思維引導”相關內容的講解深度不夠

隨著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變,傳統(tǒng)社會中的很多事物都在發(fā)生變化。例如在傳統(tǒng)小學教學階段,學生的年齡一般集中在6—12歲之間,心智成長速度已經較快。到了現(xiàn)代社會,由于手機等智能設備、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介入,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寬廣,“早熟”現(xiàn)象非常普遍。在此種情況下,小學教師必須具有危機意識—必須抓住學生心智快速變化的有限時間,對其施加正確的引導,幫助其形成正確的思維,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終生成長均有好處。但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無法有效開展“思維引導”的相關教學,并沒有在學生心中埋下“思考”的種子。“思考”“思維發(fā)散”看似虛無縹緲,但其實質是“邏輯”,即思考的過程是否正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思所想的內容是否能夠形成完整的邏輯閉環(huán)。如果所想的內容毫無邏輯性,則大概率會變成臆想、妄想,不具備實際可行性;如果所想的內容之間在邏輯層面嚴絲合縫、環(huán)環(huán)相扣,則最終的思考成果大概率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在小學生觀念、心智成熟窗口期有所縮短的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有危機感,應當充分運用閱讀教學的良好機會,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思維引導,幫助其逐漸形成“邏輯閉環(huán)”的思考方式。但遺憾的是,現(xiàn)階段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尚未注意到這個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盡快提高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

(二)部分教師僅圍繞教材設置問題開展教學活動,略顯僵硬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對教學大綱、教學相關要求的理解比較機械,這一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教師僅圍繞教材中給出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其一,很多小學生對一些特定題材的文章比較感興趣,投入的時間、精力遠遠超過其他類型的文章,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相關思考也會隨之增加。在此種情況下,這類小學生希望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積極表現(xiàn)自己,將自己所思所想的內容在全班師生面前展示,但教師在講完課本中給出的問題之后,可能會草草結束當前的閱讀教學活動,這一做法無疑會令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其二,包括語文在內的所有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學生知識之外,還應抓住機會對學生開展道德方面的教育,而小學語文教材中并未過多地羅列出與道德有關的問題,從社會現(xiàn)狀來看,很多未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偏差,這與學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基于此,無論是為了學生個體未來的良好發(fā)展,還是為了國家社會未來的整體進步,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在道德方面的正確引導,可適當對文章中的道德內容進行延伸。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指圍繞同一篇文章,隨著閱讀次數(shù)的增加,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會逐漸加深,獲得的感悟會越來越多。但這種情形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條件之上—閱讀者需要具備閱讀文章的興趣,否則機械性、重復性地閱讀都是做無用功。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經常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文章,但并沒有向學生說明在閱讀過程中應該思考什么,應該怎么樣思考,最終造成的結果便是小學生缺乏閱讀興趣,只是機械性地完成閱讀任務,未能“觀其大略”,真正理解文章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四)盲目應用某些教學方法,適得其反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適用多種教學方法,但不同的教學方法需要根據(jù)文章的類型、題材、教學進度、教學目的等靈活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比較盲目,不僅未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反而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最終適得其反。例如部分教師非常喜歡采用群體討論、角色扮演的方式,希望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閱讀學習之中,但有些學生在未完全理解文章時,不愿意參與討論、不愿意在眾人面前“表演節(jié)目”。如果采用隨機點名的方式分派任務,會令這些學生產生恐懼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學生成長。

二、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見問題的有效方法

(一)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思維提升”,使學生逐漸掌握分析文章的正確方法

根據(jù)上文所述,筆者認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在于“思維提升”,即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方式是否會受到積極的引導,核心教學的培養(yǎng)目的在于,學生是否會逐漸掌握分析文章、找到問題正確答案的方法。這種教學目的的設定意義在于,以語文閱讀教學作為切入點,在閱讀文章、充分思考、找到問題答案的問題解決過程成功建構之后,學生應將之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的學習中,最終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當學生切實形成這種習慣時,意味著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方法論,在未來無論遇到生活、學習、工作方面的任何問題,都會耐心分析,最終找到解決方式。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八課《獵人海力布》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英雄獵人海力布在獲悉居住地將要發(fā)生天災時,不顧自身將要變成石頭的后果,毅然決然地告知鄉(xiāng)親們真相,最終使鄉(xiāng)親們及時轉移,自己卻永遠變成了石頭的故事。這是一篇典型的“故事性”敘事文章,無論是小學生進行閱讀還是教師進行講解均沒有較大的難度,按照教學大綱對該單元文章的要求,常規(guī)教學目的是“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完成對故事的縮寫”;除了上述基礎教學目的之外,筆者認為,教師還可以額外設置一些問題,供學生進行思考。例如,如果你是海力布,在面對相同的情況時,你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你認為課文中描述的情況出現(xiàn)時,是否有兩全的方法(既可以讓村民及時撤離危險區(qū),又能夠避免海力布變成石頭)?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均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教師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積極發(fā)散思維,甚至產生一些“奇思妙想”,其主要目的便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整合,從個體與整體、微觀與宏觀等角度出發(fā),圍繞一些與“公序良俗”有關的內容向學生講解,使學生的內心受到激蕩,從小便形成正確的觀念。例如,有些學生給出的答案為:“如果我是海力布,我也會作出同樣的選擇——犧牲自己,拯救其他人?!边€有學生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如果我是海力布,我已經告訴其他人規(guī)避風險的方法,但出于某種原因,我不能告訴他們將要發(fā)生什么,選擇信與不信的權利在他們自己手中,我不想為此犧牲自己”。即使從社會主流道德角度來看,第二種觀點也是無可厚非的——沒有任何一種道德要求一個人為了拯救其他人而必須犧牲自己,這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最基本的趨利避害,更何況海力布已經提前告知了正確的做法,但教師必須指出,類似海力布的做法便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愛”,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在任何時候都值得所有人尊重。通過這個過程,教師教授學生的思維理念為,即使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自己不能成為海力布,但內心深處必須明確海力布的偉大,這便是一種提升思維的具體方式。

(二)適當進行教學延伸,將教材文章與課外讀本相結合,帶動學生廣泛思考

上文提到,有些小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對課文題材、內容感興趣時,故會自覺投入更多的精力。教師應當抓住這一機會,適當進行教學延伸,在將教材文章與課外讀本相結合的過程中,可以帶動學生廣泛思考,有助于使學生逐漸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以更加完善的思維視域思考問題,避免有所疏漏。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將相和》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其中涉及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重點成語,除了課文節(jié)選的內容之外,教師還應選擇與戰(zhàn)國中后期時代有關的文章,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目標可以設定為:“為什么秦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強的?戰(zhàn)國末年最終被秦國滅掉的其他6個國家在滅亡之前都發(fā)生了哪些事情?《將相和》的趙國在戰(zhàn)國后期究竟處于什么樣的狀態(tài)?”當學生全面了解上述問題時,便會初步建立與戰(zhàn)國中后期相關的知識體系,對《將相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

(三)靈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現(xiàn)代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方法,相較于傳統(tǒng)的“教師講解一堂課”的模式,教學情境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可促使學生在較長時間內集中精力,令思維環(huán)繞教學內容,最終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中。同樣以《將相和》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提前收集表現(xiàn)“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的電視劇、動畫片段,在課堂上使用投影儀進行播放,并要求學生對照課文所載內容,加深印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現(xiàn)場演繹相關片段,當學生代入有關角色時,對一些“臺詞(實際上便是部分課文原文)”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在情緒表達方面會更加注意,均有助于學生提高對課文的理解深度。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模擬角色代入等方法均需科學應用,應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使學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有所收獲,否則同樣會適得其反。例如,部分學生如果僅“希望在課堂上看視頻”,而進入分組討論、教學講解階段時便迅速喪失興趣,則這樣的教學方法便存在瑕疵;若組織不當甚至會打亂原有的教學計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這種教學目的性應該由教師進行思考,在結合某種具體的閱讀教學方法之前,必須向學生清晰、明確地講解,使學生“帶著目的參與”。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會大幅度提升,對學生當下的學習以及未來的長遠發(fā)展均大有裨益。

三、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所有常見問題實際上都具有一個共同點——教師未能針對小學生天馬行空一般的思維發(fā)散能力進行有效引導,很多時候只是機械地按照課本設置的問題以及教輔材料給出的“標準答案”對學生進行講解,造成的結果是,學生的思維逐漸受到限制,從結果角度來看,盡管學生的語文閱讀卷面成績可能會越來越高,但思維越來越僵化,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诖耍處煈撛谡Z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注重“思維提升”,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愿意閱讀、深度閱讀,深刻感受文章中蘊含道理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自身的讀寫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悅.小學語文中段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教學方法[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0(12):22.

[2]梅麗娜.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19(8):139.

[3]馬曉紅.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8):30—31.

作者:祁文娟 單位:甘肅省敦煌市南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