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的地域差異

時間:2022-10-13 11:41:50

導語: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的地域差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的地域差異

摘要:目的:研究寧海縣6~18歲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地域差異,以期為相關部門制定營養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運用分層整群抽樣法,按地域抽取2019學年寧海縣18個鄉鎮(街道)99所中小學共77580名6~18歲中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標準對其進行評估,分析在校學生營養不良的地域差異。結果:77580名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為8.91%。其中,城區、沿海和山區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7.84%、10.33%和11.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5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寧海縣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存在明顯地域差異,與城區比較,沿海(OR=1.426)和山區(OR=1.528)學生患營養不良的風險更高。另外,年齡增大、男生和患齲齒與學生營養不良情況呈正相關,而血壓偏高與學生營養不良情況呈負相關。結論:寧海縣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情況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山區和沿海是學生營養不良患病的重點區域。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做好學生的營養不良防控工作,對于營養不良學生應做到及早發現和治療,以減少和控制營養不良對學生造成的危害。

關鍵詞:地域差異;營養不良;危險因素;中小學生

營養不良是評價兒童青少年發育和健康的重要指標,作為一種青少年常見營養性疾病,它已成為影響中國兒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長時間營養不良將造成青少年生長遲緩和腦部發育抑制,降低兒童抵抗力,從而導致兒童感染疾病的風險增加[1],所以及早發現并糾正營養不良顯得極為重要。2014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2]結果顯示,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同時發現即使同一行政地區的學生,由于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的差異,也會導致其營養不良情況的不同。浙江省寧海縣屬于沿海低山丘陵地區,包含有城區、沿海和山區三種基本地貌。本研究以寧海縣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學生營養不良患病情況的地域差異,以期為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制定營養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將寧海縣4個街道和14個鄉鎮按地域分為城區(縣中心的4個街道)、沿海(漁業為主的8個鄉鎮)和山區(農林為主的6個鄉鎮),對各地域中小學校進行分層抽樣,在寧波市衛生監測協同管理—學校監測系統中抽取2019學年寧海縣9所高中(職高)、27所初中和63所小學學生健康體檢結果,從中選擇基本信息和體檢數據齊全的6~18周歲在校學生77580人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42261人(54.47%),女生35319人(45.53%);6~9歲、10~12歲、13~15歲和16~18歲體檢學生人數分別為28387人(36.59%)、17814人(22.96%)、19870人(25.61%)和11509人(14.84%);按不同地域劃分,城區學生48446人(62.44%)、沿海地區學生19904人(25.66%)、山區學生9230人(11.90%)。

1.2研究方法

各體檢醫院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學生體檢工作,由經過培訓的各專業臨床醫師按照《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和《學生健康檢查技術規范》(GB/T26343—2010)的要求開展體檢,結果記錄在體檢表上。主要體檢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血壓、齲齒等。

1.3篩查標準

采用《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WS/T456—2014)標準[3],按照性別、年齡分組,按照生長遲緩界值范圍對研究對象的生長發育遲緩情況進行篩查,再按照消瘦界值表對研究對象的輕、中重度消瘦情況進行篩選。營養不良的人數為生長發育遲緩和輕、中重度消瘦的檢出人數之和。血壓偏高診斷標準依據《7歲~18歲兒童青少年血壓偏高篩查界值》(WS/T610—2018)規定,7~17歲男、女兒童青少年凡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同性別、同年齡、同身高百分位血壓P95者為血壓偏高。齲齒診斷參照WHO相應標準。

1.4質量控制

體檢前由寧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進行體檢的各專科醫生統一進行崗前培訓,考試合格后開始體檢。各體檢點配備質控員和審核員,對體檢過程和體檢數據進行質控,同時每天隨機抽取5%的已檢學生進行復測,發現差錯立即重測修訂。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Excel2013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邏輯性檢驗。采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使用頻數(百分比)描述,并用χ2檢驗分析組間差異。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基本情況

77580名6~18歲在校學生中,檢出營養不良學生6916人,總檢出率為8.91%。其中,生長遲緩、輕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檢出率分別為0.93%、4.39%和3.59%,分別占營養不良總人數的10.44%、49.26%和40.30%。

2.2不同地域學生營養不良檢出情況

2019學年寧海縣城區、沿海和山區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7.84%、10.33%和11.48%。其中,山區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高于沿海和城區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92.55,P<0.05)。城區、沿海和山區男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均高于女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00.33、54.23和51.47,P值均<0.01)。城區、沿海和山區各年齡段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304.64、58.22和42.77,P值均<0.01),其中,16~18歲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最高,10~12歲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最低,見表1。

2.3不同地域中小學生營養不良檢出情況影響因素的logistic分析

對營養不良情況、性別、年齡、地域類型、高血壓、齲齒等因素進行賦值,賦值情況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調整其他影響因素后,寧海縣在校學生營養不良檢出情況存在明顯地域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城區學生相比,沿海地區和山區學生患營養不良風險更高,沿海地區學生患營養不良風險是城區學生的1.426倍,山區學生患營養不良風險是城區學生的1.528倍。另外,年齡增大(除10~12歲組外)、男生、患齲齒與寧海縣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呈正相關,而血壓偏高與營養不良檢出率呈負相關,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4年12月開始實施《學齡兒童青少年營養不良篩查》標準,它結束了國內學者長期使用不符合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特征的國外標準來評價我國兒童青少年營養狀況的歷史。根據此標準,本研究結果顯示,2019學年寧海縣6~18歲在校學生總的營養不良檢出率為8.91%,稍高于杭州市(7.49%)[3]。其中,生長遲緩、輕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的檢出率分別為0.93%、4.39%和3.59%,與國內其他研究的情況基本一致[4-5]。本研究結果顯示,寧海縣城區、沿海和山區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分別為7.84%、10.33%和11.48%,山區和沿海地區學生營養不良率高于城區學生,是檢出營養不良的核心地域。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也顯示,寧海縣在校學生營養不良患病率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與城區學生相比,山區和沿海地區學生患營養不良的風險更高。回歸分析還顯示,男生患營養不良的風險是女生的1.510倍,各地域男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均高于女生,這與我國學生營養不良性別差異的總體趨勢一致[2]。各地域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呈現出相同的規律,即隨年齡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10~12歲組營養不良檢出率最低,因為此時期學生大多進入青春期,身高突然迅速增長,食量增加,營養不良檢出率在此階段反而出現下降的情況[2]。本研究結果顯示,與6~9歲學生相比,13~15歲和16~18歲學生患營養不良的風險分別是6~9歲學生的1.617倍和1.686倍。因此,提示寧海縣有關部門應該特別關注地域、年齡和性別對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的影響,加強對沿海與山區、較大年齡學生和男生營養不良情況的監測和防治。有研究[6]發現,BMI和血壓水平呈非線性關系,而營養不良和BMI存在直接關系,表明營養不良和血壓水平亦存在某種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寧海縣學生營養不良與血壓偏高呈負相關,血壓偏高是營養不良理論上的保護因素,這與董彥會等[7-8]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還提示,患齲齒是寧海縣學生患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患齲齒學生患營養不良的風險是未患齲齒學生的1.192倍,原因是由于齲齒引起牙體缺失,入口食物不能被充分嚼碎,造成學生長期營養攝入不夠,導致患齲齒學生生長發育受限。所以,齲齒與學生生長發育及營養狀況關系密切,容易導致學生出現營養不良狀況,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相關防治工作。綜上所述,本研究對2019學年寧海縣6~18歲在校學生營養不良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寧海縣在校學生營養不良患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年齡、性別、血壓偏高和齲齒都會對寧海縣學生營養不良狀況產生影響。對營養不良的防治應根據以上影響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協作,推進營養不良高發地域經濟投入和營養保障,推廣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健康教育,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有效預防學生營養不良現象的出現。

作者:張夕本 金錦燕 孔志芳 章海斌 單位:寧海縣第一醫院醫療健康集團北部醫院 寧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寧海縣橋頭胡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