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范文

時間:2024-04-18 11:10: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

篇1

關鍵詞: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學生;危害

一.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

近年來,屢屢頻發的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困擾著日本的教育界人士,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在日本愈演愈烈且屢禁不止。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給日本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已經有很多的日本中小學生由于校園欺凌問題而選擇了自殺的道路,在自己人生的花季年齡就選擇了與世長辭的方法來逃避校園欺凌的困擾,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年輕的學生由于校園欺凌而陷入了無盡的自卑中,對他們在成長期留下了心靈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對他們今后人生的發展成才極為的不利。為了能夠徹底根除中小學校園欺凌的頑疾,日本政府加大了對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的社會宣揚力度,通過媒體的報道與推廣,使整個社會將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作為一個極為嚴重的不良想象來看待,并希望中小學生們的家長與老師們能更好地督促并且管教自己的孩子或學生,使他們不要對他人進行欺凌,如果他們已經是其他同學的欺凌對象,則要與這些學生采取及時的溝通,讓他們擺脫心靈上的陰影,免得他們走上自殺的不歸路。同時,還要讓這些學生說出欺凌他們的學生真實姓名,以便教育那些對他人進行欺凌的學生,勸他們不要再對其他同學進行這種不良的行為,告訴他么同學間要和睦相處的重要性與好處,并詢問他們欺凌其他同學的原因,以便家長或教師們也能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并更好地消除他們對其他同學欺凌的心理想法與不良行為。然而,雖然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的確已經成為了日本社會一個令人關注的棘手問題,也得到了來自家長與學校教師們的共同關注,可是校園欺凌現象依舊沒有好轉,屢屢頻發的中小學校園欺凌仍然殘害著無數的年輕學生,也對家庭,社會產生了很多消極的影響。

二.各式各樣的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手段及其造成的危害

(1)施暴

在所有的校園欺凌手段中,對學生迫害最大的就是直接的暴力方式,對學生施暴,給其他學生肉體上的傷害。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用拳頭大,用腳踢,甚至還會用棒子等工具對他人施暴,也有的拉扯其他同學的頭發等。這些暴力行為輕則對他人產生肉體上的疼痛感,重則使他人肉體受到損害,皮膚被割破而縫針,骨折而要動手術等。這樣的行為不但使他人得到了肉體上的嚴重傷害,對他們的精神也會有巨大的沖擊,從而使被施暴的同學對他人喪失人與人之間必要的信任感,缺乏對社會的安全感,喪失這些情感對中小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極為不利,他們的心靈將永遠地被蒙上陰影。

(2)網絡欺凌

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達,中小學校園網絡欺凌手段也在近幾年的日本不斷地升溫,造成了極為不良的社會影響。這種欺凌手段比以往的施暴相比,對學生造成的心靈損害更大。有的學生偷拍下被欺凌學生的私照片,隨后發到網上予以公開,使被欺凌學生蒙羞。也有的學生先對被欺凌同學施暴,再將被欺凌同學被施暴使被打的過程拍下,并上傳到網上,使眾多其他學生看到被欺凌同學被他人施暴時的窘迫樣子,從而使觀看錄像的同學嘲笑被欺凌的同學,造成全校的輿論,對被欺凌學生留下很深的不良心理陰影。還有一些同學由于家庭背景不太好,家長從事的職業比較低下,或者家長之前由于犯罪而被關進監獄過,其他同學就會將此信息公布在校園的相關網站上,使整個學校的同學都看不起那位家庭背景不好的同學,從而造成很強的校園輿論壓力,并使被欺凌的學生失去對人生的信心,走上悲觀的人生道路。

(3)強迫

有些學生由于自身身強力壯,就先對弱小的同學施暴,隨后強迫他們干事。有的人強迫其他同學加入校園的暴力組織,有的人強迫被欺凌的同學做他們的跟班,為他們隨時打下手,聽從他們的安排,為他們服務生活學習上的事情。甚至有情節極為嚴重的強迫型校園欺凌:強迫其他同學公然與老師作對,強迫其他同學反抗正常的上課教學次序,強迫其他同學定期給他們一定的費用,甚至現在有不少女同學強迫其他的女同學加入的不良社會行為。強迫其他同學為自己服務,或者強迫其他同學做他們不愿意做的事情,都會使被強迫的同學身心受挫,并將自己認為是他人的附屬品,而喪失自我個性的發展與鍛煉,缺乏主觀意識,較容易受他人的欺騙與不當的誘惑,難以樹立起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4)侮辱

對其他同學進行侮辱的手段在日本的中小學生中也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對他人言語上的傷害,用極端粗俗暴力的言語辱罵他人;還有的人在其他同學的午飯中加入大量的芥末、辣椒或者是一些骯臟惡心的昆蟲;情節較為嚴重的侮辱欺凌有:在眾人面前掀開女同學的裙子,或者是在眾人面前將自己的腳踩在他人的頭上等。這些行為無疑對被欺凌的學生造成了一輩子揮之不去的人生陰影,他們的人生很可能由于這樣的欺凌而陷入永遠的悲觀與孤僻之中。

(5)孤立他人

和其他同學一起說好,大家都不理睬一位同學,對他所有的事情一概不過問,平時也不幫助那位同學,不和他進行任何言語上的溝通,從而使他陷入無限的孤獨與寂寞感,像是被所有同學都遺棄一般,這也是一種校園欺凌手段。相比以上所陳列的校園欺凌手段而言,這樣的做法固然不那么的直接,卻同樣對被欺凌者造成了非常不良的影響:長期以往,被欺凌同學就會感到自己無法與同學正常相處,而使同學遠離自己,從而陷入到自卑的想法中不能自拔,他們更容易養成自暴自棄的不良想法,并沒有處理困境的勇氣與自信,尤其會感到強烈的寂寞孤獨感而導致心情郁悶,嚴重的同學就會患上抑郁癥等心理疾病。

參考文獻

篇2

【關 鍵 詞】國內;校園暴力研究;最新進展;問題思考

近年來,屢見媒體報道我國因校園暴力而產生的學生跳樓、臥軌、服毒等惡性事件,校園暴力已經成為影響家庭和諧、校園安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事實表明,屢教不改、肆無忌憚、不計后果的青少年引發的性質惡劣校園暴力,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身心傷害,而且對同齡伙伴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消極影響,也給相關家庭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精神等方面無法挽回的損失。針對各國校園暴力發生率日益上升的趨勢,這一現象引起了各國政府、教育機構、專家、媒體的廣泛關注,也在校園暴力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新進展。為此,筆者在廣泛地參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歸納國內在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內容、干預策略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對研究和有效預防校園暴力有所裨益。

一、校園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園暴力是一種發生在校園內外較為普遍的特殊社會現象。但什么是校園暴力?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概念。第49屆世界衛生大會(1996)首次將暴力作為嚴重危害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提出,定義為:“暴力是指蓄意濫用權力或軀體力量,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導致身心損傷、死亡、發育障礙或權利剝奪的一類行為。”[1]我國學者張旺認為“校園暴力是發生在校園內外、施加于學校成員(既包括老師又包括學生)的能導致身體和心理傷害的行為。”[2]楊宏飛等人的研究發現,“中小學師生普遍認可比較嚴重的身體攻擊和性騷擾為校園暴力,不太認可言語攻擊為校園暴力。教師比學生更認可身體攻擊為校園暴力,而學生比教師更認可言語攻擊、財產破壞和一般性的體罰為校園暴力。”[3]說明教師和學生對校園暴力概念的認識本身還存在一定的分歧。姚建龍認為,“目前對校園暴力界定的各種觀點,大體可分為以‘校園’為中心的界定模式和以‘師生’為中心的界定模式兩種。校園暴力宜界定為發生在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地域,學生、教師或校外侵入人員故意侵害師生人身以及學校和師生財產,破壞學校教學管理秩序的行為。”[4]

綜上所述,校園暴力可以界定為發生在各級各類學校(包括幼兒園、中小學、大中專院校等)內外的,導致師生身體和心理傷害、造成師生財產和名譽受損、破壞學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言語和行為。

二、校園暴力的研究對象

近年來,我國學者、專家對校園暴力的研究視角從關注國外研究,逐步發展到更多地關注國內特殊群體的具體行動研究,特別是關注中學、中專、中職、大專院校等的青少年群體。

1. 關注中小學生。荊春霞等[5]對廣州市某中學1890名學生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原因分析的研究;劉霞等[6]對某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級抽取875名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的研究;陳海珍等[7]對廣州市1064名中學生校園暴力發生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的研究;薛玲等[8]對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的研究,特別關注發生在中小學的校園暴力。

2. 關注中專(中職)生和大學生。孫靜等[9]護理女生校園暴力情況調查和干預效果評價的研究;陳大光等[10]中專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園暴力經歷及其與心理問題的關聯研究;龐淑蘭等[11]唐山市某職業高中校園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的研究;王暢等[12]人對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生情況與危險因素的研究,特別關注中專、中職、高校的校園暴力。

三、校園暴力的研究內容

1. 校園暴力的現狀研究。劉霞等對中學生校園暴力的研究發現,精神暴力的檢出率為59.0%,軀體暴力的檢出率為35.7%。[6]薛玲等在對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校園暴力發生率為53.0%,其中軀體暴力發生率為36.3%,心理暴力發生率為31.5%,性暴力發生率為5.5%;50.8%的學生曾遭受過暴力,16.7%的學生有過施暴行為;男女生施暴行為分別為21.7%和11.8%。[8]龐淑蘭等對唐山市某職業學校的研究發現,校園暴力發生率為59.0%,其中男生為75.9%,女生為50.5%,暴力形式以心理暴力發生率最高,為50.7%,其次是軀體暴力,為34.8%,性暴力發生率最低,為7.2%。[11]陳海珍等對廣州市中學生在近1年里校園暴力的研究發現,校園暴力的發生率為40.7%,其中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發生率分別為33.5%、18.6%;在受暴類型中,心理暴力發生率最高(18.2%),其次是被人故意破壞物品(14.8%),身體暴力(13.7%)和性暴力(4.7%);在施暴類型中,身體暴力發生率最高(11.9%),其次是心理暴力(9.4%),故意破壞他人物品(4.1%)和性暴力(2.7%)。[7]王暢等人對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生率為69.9%,男、女生校園暴力發生率分別為75.6%、63.8%。校園暴力施暴和受暴發生率分別為63.6%、55.3%,男生施暴和受暴發生率分別為70.9%、60.0%,女生施暴和受暴發生率分別為55.7%、50.1%。精神暴力發生率最高為68.0%,其次為性暴力為34.2%,軀體暴力最低為16.5%。[12]

四所學校校園暴力發生率對比表

如上表所示,同樣是中學,校園暴力的總體發生率在不同地域存在一定的差別;在同一地區,如唐山市普通高中心理暴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職中,軀體暴力的發生率卻略高于職中。廣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的總體發生率明顯低于大學生,性暴力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大學生。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的類型在中學階段與大學階段存在差異,中學階段的心理(精神)暴力要得到學者和校方的關注,大學階段的心理(精神)暴力和性暴力要得到學者和校方的足夠重視。

2. 校園暴力的成因研究。石艷等人在分析“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矛盾和迷茫的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指出“第二反抗期”青少年的校園暴力呈現暴力方式多樣化、轉移責任、實施過程中有“從眾”現象等特征。他們認為“‘第二反抗期’內的‘攻擊性傾向’、心理支撐系統缺乏、來自媒體的“暴力”模仿以及學校教育功能的缺失等”[13]是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羅建河等人針對女生校園暴力頻發的新表象,研究指出女生校園暴力行為有著一些獨特的表現,如群體性、戲謔性、常常包含著性或者犯的成分等,認為“暴力文化的不良影響、性別教育的缺失、個體心理的失調以及社會家庭關愛的缺乏”[14]是導致女生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傅濤從校園暴力的社會心理背景的視角出發,認為校園暴力是“家庭結構或功能不健全、學校管理理念落后、教師管教失當、接受大眾傳媒負面影響、結交不良同伴等相互作用的混合產物。”[15]由此可見,校園暴力產生的有個性心理傾向、個性心理失調、心理支撐系統缺失等個體方面的內因原因,也有暴力文化影響、媒體宣傳過度、學校管教適當、管理理念落后、家庭結構不健全、結交不良同伴等方面的外在原因。

3. 校園暴力的危險因素研究。劉霞等人采用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各種可能影響校園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發現:男性、獨生子女、父母關系不好、父親飲酒等是校園暴力行為的危險因素。[6]

陳海珍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暴力發生的危險因素發現:吸煙、游蕩、流漣娛樂場所、零用錢少和曾受家庭暴力均是遭受暴力和施暴他人的危險因素,此外,認為欺凌行為屬正常行為也是施暴他人的危險因素。[7]

薛玲等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對中小學生施暴行為進行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分析發現:有過暴力經歷、目睹過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觀點、有不良行為、家庭高收入的學生及男生對他人施暴的危險性更大。[8]

龐淑蘭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暴力發生的危險因素發現:性別、年級、戶口、逃學、看暴力電影、父母經常打罵、玩暴力游戲均是發生校園暴力的可能影響因素。[11]

王暢等采用卡方檢驗分析校園暴力的性別、年級、專業分布情況。對可能影響大學校園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男生、文科專業、非獨生子女、生活費不足、玩電腦游戲、玩滑板等特技、喜歡暴力節目、母親有賭博行為、父親放縱型教養方式、高中之前有時遭他人欺負、對學校現行環境和制度不滿、小學老師對自己有不良行為是校園暴力施暴的危險因素。男生、少數民族、非獨生子女、自身有不良行為習慣、家庭經濟困難、母親有賭博行為、父親放縱型教養方式、偶爾被母親體罰、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負、上學期間壓力大、對學校現行環境和制度不滿、小學老師對自己有不良行為是校園暴力受暴的危險因素。[12]

4. 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研究。石艷等[13]提出要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維的預防和干預系統;羅建河等[14] 提出女生校園暴力的防治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從宏觀層面強調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干預策略;陳大光等[10]提出要在學校開展預防暴力規劃,為受害兒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張福[16]提出通過開設選修課、系列講座等加強對優秀傳統思想道德文化的學習、吸收和實踐,從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增強學生抵御校園暴力的免疫力,從課程層面強調學校預防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李婧[17]提出應加強防治校園暴力的專項立法,健全教育法律法規的人格權保護制度,完善校園暴力的行政法律救濟途徑,強調立法層面預防校園暴力的干預策略。董新良等 [18]指出政府應確立“校園暴力危機意識”,將校園暴力危機防控納入其公共危機管理的范圍,學校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主動、積極、創造性地做好校園暴力危機防控工作,強調從政府層面構建校園暴力危機的防控策略。

四、校園暴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思考

1. 研究內容不夠系統。研究內容不夠系統是指對校園暴力的內容認識不夠系統,或者說仍然存在分歧。較全面的校園暴力研究至少要包括以下內容:

(1)沉默性暴力。也可以理解為“冷戰”式暴力,如小群體的成員團結起來突然孤立某人、長時間不與某人說話交流,使其內心失去群體內的歸屬感,體驗孤獨感,造成心理的郁悶煩躁。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中低年級。

(2)語言性暴力。群體內成員因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之間謾罵、詆毀、詛咒等,有些甚至通過傳紙條、手機短信、QQ留言等方式進行語言攻擊,影響他人的聲譽。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學生群體之間。

(3)肢體性暴力。一般在語言沖突中,當一方情緒激怒后,往往上升到相互(一般是當事雙方兩人之間)當場撕頭發、扇耳光、腳踢拳打,造成軀體傷害。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小學高年級、中學和大學低年級的學生群體之間,往往導致一些治安案件的發生。

(4)器械性暴力。在沖突發生后,如果相互不服氣,勾結社會閑散人員或者其他曾經的同學,通過以強欺弱、以多欺少、以大欺小等手段,有預謀、有準備地使用器械(如管制鐵棒、雙節棍、鋼管、刀具等鈍器)群斗群毆;也可能在盤問過程中用煙頭燙傷對方,迫使某人喝臟水,實施報復,造成人身傷害。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中學和大學低年級的學生群體、社會閑散人員之間,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5)強迫性暴力。這種暴力往往是在雙方當事人有一方不愿意的情況下,另一方強迫某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比如,強迫他人經常性為自己寫作業、跑腿買東西和望風,強迫他人經常性為小團體過集體生日、贈送禮物(類似于“強捐”、“強賣”)、請客吃飯、唱歌跳舞、上繳安全保護費等,最嚴重者引誘強迫他人參加、或者是易。這種方式常常表現在中學(中職)和高校(高職)的學生群體、社會閑散人員之間,往往造成刑事犯罪。

2. 研究方法不夠合理。研究的方法不夠合理是指絕大多數的研究主要采取單一的問卷調查法。這種方法本身的缺陷是被調查者可能采取對敏感問題回避的、或者是折中的回答方式。如前表所示,在比較兩所高中學校的“施暴發生率”和“受暴發生率”時發現,“受暴發生率”明顯高于“施暴發生率”,其實,大多數有“施暴”經歷的被調查者不一定如實回答問卷中的選項。假如能對被調查者對應的學校老師、學生家長進行深入地訪談或調查,也許會得到不盡相同的結果。同時,在對干預機制構建方面,大多數研究是從理論層面的思辨性研究,而從實踐中得到驗證、操作性較強的干預策略仍然不足。今后應該加強行動研究,特別是用專業性較強的心理干預策略(如團體心理輔導策略、人際關系改善策略)及其效果評價的研究應該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校園暴力危險因素的深入研究中,要通過心理咨詢輔導的專業人員,運用自信心訓練、漸進式內觀等專業心理輔導方法,干預暴力傾向鮮明的學生群體,從而完善其人格結構。

3. 研究成果不能推廣。經過綜述性研究發現,國內對校園暴力的發生現狀、產生原因、危險因素、預防機制的研究成果比較多,但是日益上升的校園暴力事件并沒有為此而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可能是有關校園暴力的研究成果并沒有得到推廣應用。有些防御機制淺嘗輒止,并沒有形成長效機制。例如,“自福建“南平血案”之后,緊接著在合浦、雷州、泰興、濰坊等地36天發生5起校園血案,情節惡劣、傷亡慘重,威脅社會安全”。[19]此后一個時期,很多校園內外有民警、交警,甚至武警值勤,保證校園師生的人身財產安全,起到了重要的威懾作用,似乎形成了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校園安保體系。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良好的局面漸漸消失了。

參考文獻:

[1]季成葉.預防校園暴力:一項值得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課題[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3).

[2]張旺.美國校園暴力:現狀、成因及對策[J].青年研究,2002,(11).

[3]楊宏飛,葉映華.中小學師生的校園暴力內隱觀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5,11(3).

[4]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27(4).

[5]荊春霞,王聲湧等.廣州市中學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原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5,26(1).

[6]劉霞等.某市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4).

[7]陳海珍等.廣州市中學生校園暴力發生現狀及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2).

[8]薛玲等.唐山市中小學校園暴力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2).

[9]孫靜等.護理女生校園暴力情況調查和干預效果評價[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22).

[10]陳大光,陳晶琦.中專女生童年期目睹校園暴力經歷及其與心理問題的關聯[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8).

[11]龐淑蘭等.唐山市某職業高中校園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10).

[12]]王暢等.廣州市大學生校園暴力發生情況與危險因素[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45(9).

[13]石艷,王嘉欣.“第二反抗期”與校園暴力[J].教育科學研究,2010,(8).

[14]羅建河,徐鋒.談女生校園暴力行為的現狀、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

[15]傅濤.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及預防策略探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2(3).

[16]張福.“優秀傳統道德缺素癥”——高職高專校園暴力“病因”的診斷與治療[J].成人教育,2009,29(6).

[17]李婧.校園暴力的法律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