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10-14 14:47:05
導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主動適應“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建筑產業變革和行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基于產業鏈組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基于崗位鏈明確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進一步實施“一專多能”復合型現代建造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基于“1+X”和“411模式”構建“共享+特色+拓展”模塊化課程體系。
[關鍵詞]專業群;“1+X”證書制度;“411模式”;模塊化;課程體系
一、研究背景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和重構[1]。當前“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建筑產業變革和行業轉型升級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主動對接建筑的“產業鏈”“崗位鏈”,有效輸出“人才鏈”。特別是加快掌握新型建造技術和管理的一專多能復合型現代建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一)“1+X”證書制度
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簡稱“1+X”)試點工作;提出將“學歷證書”與“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機銜接舉措,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創新[2]。
(二)“411”人才培養模式
“411”人才培養模式是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在二十多年教改實踐中總結出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內容是培養建設類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工程圖紙識讀、工程計算分析、施工技術應用、工程項目管理”四項專業能力,一項綜合實務能力,一項就業頂崗能力,簡稱“411”[3]。
二、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組群邏輯
依托省雙高建設,2020年6月我院組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專業群組群是基于建筑產業鏈施工員崗位群內在邏輯關聯及匹配度,經過系統、科學論證,將建筑工程技術、市政工程技術、建筑鋼結構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和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5個施工管理類專業集合成群,深度挖掘“技術+”潛能,在“互聯網+”的催生下,凸顯最大的專業集群優勢和辦學效應,見圖1。
(一)基于產業鏈,構建現代建造技術專業群
工程建造對工程質量、安全、進度、成本、使用和壽命起關鍵作用,影響千家萬戶和國計民生,也是施工企業賴以生存的立足點。原有高職施工類專業注重本專業崗位技術技能培養,相關專業崗位能力拓展不足,嚴重制約建設類人才可持續發展,不能滿足建筑業“工業化”“數字化”“生態化”“智能化”“國際化”和轉型升級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急需培養以建筑最終產品和綜合效益為目標,適應“新產業、新技術、新應用”一專多能復合型現代建造技術技能人才,助推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共享、系統集成和聯動發展。
(二)基于崗位鏈,明確專業群人才培養定位
基于建筑工程施工過程技術鏈,形成以大土建施工崗位群為主線的崗位鏈,專業群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專多能復合型現代建造技術技能人才。
(三)基于任務鏈,形成群內資源多維度互融
基于建筑施工過程的任務鏈,按照人才培養規格確立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人文素質全方位提升的目標,以“底層共享+中層特色+頂層拓展”三層次構建模塊化專業群課程體系。強調群內相通、相近的專業基礎課和相近、相關的專業課程建設,強化群內專業課程內容整合。同步對接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成果,實時更新教學資源;以技術應用為目標配套開發教學資源,以能力培養為本位設置模塊化課程,以素質養成為導向改革通識教育課程,以合作培養為路徑開發校企課程和校本課程;通過數字一體化、新型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系統構建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實現共建共享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實訓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深入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如模擬教學等,仿真教學與真刀實槍相結合,提升“手的教育”,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三、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的關系邏輯
專業群以建筑工程技術為核心,市政工程技術、建筑鋼結構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和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為支撐,創新一專多能復合型現代建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使群內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并配套開發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展開魅力課堂改革。
(一)集群基礎共享:體現共享特征,培養專業群通用能力
以基本素質養成為根本的集群“專業共享課”,位于課程體系底層。主要培養專業群通用能力,面向專業群內所有專業學生開設,是群內所有專業共同必備的基礎知識、職業技能和人文素質,幫助學生形成職業領域的全局認知,幫助學生掌握職業基本素養、職業通用能力。基于專業群“知識相通、技術相近、崗位相關、資源共享、互惠創新”原則,我院專業群現具備開設的課程有建筑材料、BIM技術應用、智能建造概論等相同專業基礎共享課;技術領域相近,均面對土木建筑大類施工,現場一線崗位群包含施工員、測量員、質量員、材料員、安全員、資料員等,發展崗位項目技術負責人、項目經理、二級建造師等;共享包括課程資源、專業發展以及專業人才培養數據等教學資源;通過各專業創新主體要素實現知識共享、協同創新、資源優化,達到行動最優同步、高水平的系統匹配目標。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如文末圖2所示。
(二)專業特色模塊:體現方向特征,培養專業核心能力
屬于第二層次的專業特色模塊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現代建造技術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面向建造技術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關鍵崗位所需的各項專業基本素質、職業能力和核心能力。專業模塊特色課程包括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課內訓練及課內單項訓練、綜合實務訓練和頂崗實習等課程。專業群內各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必備的核心職業能力對應專業模塊特色課程。專業特色模塊課程是依據各個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必需的核心職業能力確定。專業特色模塊課程的設置同時考慮了專業差異性和專業特色模塊橫向可拓展性。開發專業特色核心模塊,主要針對現代建造產業行業新興的、高技術技能含量的崗位群,通過這些模塊課程學習,學生可以具備通用職業能力,聚焦工作崗位,具有強勁競爭力的崗位能力[4]。
(三)群內自選拓展:體現個性特征,提供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路徑
屬于第三層次的專業群自選拓展課程,需要密切跟蹤建筑產業鏈發展動態與崗位變化,同步更新開發專業群自選模塊課程、第二專業輔修課程、就業指導等課程,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規劃個性選擇學習,也可以根據專業設置課程做選擇性學習。培養學生較強的崗位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拓展學生的職業成長空間。群內自選拓展課程包括網絡資源課程、第二專業輔修課程、X證書輔修課程、限定選修課程、群內專業拓展課程、通識文化課程及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等。
四、基于“1+X”(BIM)證書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
建筑工程技術的“411”人才培養方案是職業教育教學探索的凝練成果,結合“1+X”背景,研究“同心圓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1+1+X”課程體系。建筑工程技術專業“1+X”(BIM)的課程一般分為三大類:專業群共享課、專業特色課和自選拓展課,如圖3所示。1.“1”———素質教育課程模塊,體現高等教育屬性。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辦學的根本任務,把“1”做好。對應的是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職業精神等對學生職場生存關鍵的通用技能[5]。2.“1”———專業教學課程模塊。如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結構、建筑施工組織、建筑工程識圖等。面向崗位群設置課程,課程的設置要基于本行業和產業發展中崗位的需要,以建筑施工崗位群、崗位工作流程、崗位工藝等作為要求,使課程學習體現教學做統一、知行統一、學用一致[6]。3.“X”———課證融合模塊,直接對接建筑行業企業需求。職業教育強調學生具有面向一線崗位、從事一線業務的實際動手能力。這就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統籌研究教學內容和教學項目設計時,必須研究把握建筑行業企業和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證書,安排匹配的教學、訓練和考核,職業教育具有生命力的要求[6]。
五、結語
在“雙高”建設背景下,基于專業群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和改革是提升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關鍵抓手,也是《方案》中進行“三教”改革的基礎。在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中深入落實三層構架的課程體系,需要引入和建設各類標準,如國家職業標準,行業、企業職業標準,師資隊伍標準等[7];課程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分制度、結構化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建設等組織和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證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體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12.
[2]楊屏,屠光明.1+X證書制度背景下汽車專業“三教改革”的實施路徑[J].時代汽車,2022(3):34-35.
[3]杜世貴,李強.“411”模式下企業真實情境實踐的模糊綜合評價[A].“四一一”人才培養模式理論與實踐論文集[C],2006.
[4]馮新廣,郭慶志.面向職場的高職課程體系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7):67-70.
[5]梁克東,成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邏輯、特征與行動方略[J].教育與職業,2019(13):9-16.
[6]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4,35(10):103-105,111.
[7]韋大宇.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瓶頸與突破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7):45-49.
作者:陳園卿 陳桂珍 盛世琦 單位: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上一篇:高等農業院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探討
- 下一篇:人工智能在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