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橋下部空間更新研究
時間:2023-01-29 09:13:08
導語:高架橋下部空間更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架橋對城市和居民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交通功能的范疇,它占據了大量城市空間,造成了城市割裂、空間消極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城市精細化發展的當下亟待解決。近年各地展開了橋下空間的更新,文章以“府青運動空間”為研究對象,以人群行為活動為導向,將空間歸納為青年運動、兒童游樂、老人鍛煉三個段落進行空間—行為分析,從功能、交通、管理三個層面提出優化策略,推進橋下空間轉型。
【關鍵詞】城市空間;橋下空間;行為需求;空間利用策略
1引言
隨著城市發展特征的轉變[1],高“質”發展理念和中心城區用地的緊缺迫使我們將目光投向城市剩余空間。橋下空間作為最主要的一種剩余空間具有較大的規模,在此基礎上,對其實踐進行研究,進而在理論上完善橋下空間設計策略,將推動橋下空間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
2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本文選取府青運動空間作為調研對象,調研區域起于二環路刃具立交,止于中環青龍場立交,全長約1000m,平均寬度18m,總面積約1.8萬㎡。改造前橋下處于空閑狀態,部分段落用作交通功能。2020年11月,府青路跨線橋下空間更新項目開工,以覆蓋“全齡段人群”為脈絡,置入9大主題運動功能,推進橋下空間更新。
2.2研究方法本文基于行為需求視角研究橋下空間,改造后的橋下空間由于置入了新的功能,逐漸形成多元化的行為類型,處于同一公共空間的行為類型間會相互促進,進一步激發空間活力。這種研究方式起源于行為地理學理論中的“行為空間”,是用來揭示“人—環境”關系的一種分析載體[2]。研究首先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對橋下空間的人群活動進行初步調研,歸納人群活動特征及類型。然后根據主要活動類型將橋下空間分為一條脈絡三個段落,使用現場計數法、地圖標記法對三類空間進行分析,明確三類空間的使用現狀、行為需求及現存不足,并對現存問題提出優化策略。
3府青運動空間人群特征及活動類型
3.1人群特征筆者于2020年3月對研究對象展開實地調研,發現每天19點至21點為人群活動高峰期。使用人群比例中老年人最多,占到38%,其次為青少年、兒童,而中年人占比最少,為16%。可見使用人群年齡結構較為均衡,橋下空間置入的功能對人群活動起到了引導作用。而在成年男女性別比上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老年人、中年人群體中,女性略多于男性使用者;而在青少年群體中,男性比例高達88%,可見現有運動功能無法吸引青年女性(見圖1)。
3.2活動類型府青運動空間在本次更新中置入了9個主題功能塊,路徑盡端的區域較少有人進行活動,因此具體分析只涉及時尚球場、電音滑板、萌童樂園、光影舞動、彩虹樂園5個主題空間。根據置入功能的類型,主要的行為有運動、游樂、鍛煉、散步、看護、駐足等。因此,根據主要活動類型及其活動人群將橋下空間劃分為青年運動、兒童游樂、老人鍛煉三個空間段落(見圖2)。同時,將散步休憩路徑也隨空間拆分為三段,結合段落主要功能進行具體分析。
4府青運動空間分析及現存問題
4.1青年運動空間此段落橋體采用雙柱式結構,無梁,柱高約6.5m,寬約1m,空間寬敞明亮。段落內主要人群行為有打籃球、滑板、打乒乓球及散步,其中時尚球場活動人群最多,且受時間影響較小。整體看來為了保障道路交通功能,導致時尚球場至電音滑板段落流線出現重疊,通達聯系性弱,不利于保障人群步行可達性。此外,出現行為需求與環境不匹配的情況,如乒乓球場的設置(見表1)。
4.2兒童游樂空間此段落橋體結構為雙柱式,無梁,柱高約5m,寬約1m,橋下連續放置雙層兒童游樂設施,空間稍顯擁擠。段落內主要人群活動為游樂、看護及散步,看護家長與兒童的比例基本持平,人群活動受時間影響較小。結合表格內容可以發現,家長進行看護時的需求未被考慮到,場地視線通透性較差。由于場地功能單一,家長的看護行為均只是被動跟隨兒童,積極性較弱。經調研后,還發現部分互動道具損壞,后續的管理維修未及時到位(見表2)。
4.3老人鍛煉空間此段落橋體結構為雙柱式,高4.5m,由于結構及荷載發生了變化,圓柱變為長1.5m,寬0.8m的方形柱,柱上有梁,空間低矮較壓抑。主要人群活動有廣場舞、散步,觀察發現散步人群經過此段落時均會放緩腳步或駐足,易造成空間擁堵。從表中分析得出,此段落由于使用人群最多,空間稍顯局促、擁堵,且空間原本設置功能無法與人群行為匹配(見表3)。
5基于行為需求的橋下空間設計策略
根據分析發現,現有功能設置有偏向性,不能滿足各年齡、性別群體;空間寬敞通透、路徑可達性高是使用者的主要需求;此外,部分使用者的需求被忽略。筆者從三個方面提出設計策略,優化空間資源。1)功能優化,增強場地靈活性功能的優化在現有更新的基礎上調整和改善,主要的方式是增強場地的時空靈活性。在時間上,考慮將場地進行多個時段的利用,場地兩端為地鐵口及大型路口,根據人群需求可以規范橋下空間現有的商業行為,在規定時段允許早餐車經營,規范三輪車停放點。在空間上,盡端空間使用情況欠佳,可以通過增設設施、平整場地、重設邊界的方式,使場地適配不同時間段的空間活動。2)化碎為整,提升交通可達性交通策略主要分為整體路徑和具體節點兩個層面。在整體路徑上,通過視覺引導的方式串聯附近的公共活動空間,打造景觀綠道閉合流線,具體形式可以采用地面彩繪、指示牌及地面LED燈帶,綠道加入互動裝置,增添場景趣味性,強化設施互動感。在具體節點上,為了不影響道路交通,只能通過架高層高的方式,使空間豎向發展,提升路徑通達聯系性。3)共同管理,增加居民歸屬感管理是維持公共空間活力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有學者研究了空間微更新公眾參與的共治機制和共治實施路徑[3],考慮到現實情況,現有資源較難進行自下而上的協同營造。因此,在更新后的府青運動空間中,考慮連同社區共同管理,采取意見征集、共建工作坊、舉辦活動的形式,以社區管理平臺為連接點面向居民協商共建,協同不同使用者的訴求,激發居民在地性力量。
參考文獻
[1]黃竹.城市橋下空間的類型與開發利用方式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19(1):101-107.
[2]謝嵐.微觀行為視角下老社區公共環境活力研究——以蘇州典型老社區為例[J].華中建筑,2016,34(10):72-77.
[3]毛鍵源,王潤嫻,孫彤宇,等.上海楊浦區社區規劃師在地先鋒種子的共治實驗[J].上海城市規劃,2021(5):9-15.
作者:趙嘉敏 周海玲 賀盈乾 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
- 上一篇:企業社會化網絡招聘探討
- 下一篇: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