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鄉綠色通道情況匯報

時間:2022-10-20 10:46:16

導語:森林城鄉綠色通道情況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森林城鄉綠色通道情況匯報

按照森林城鄉辦《關于開展全省“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2013年造林綠化成效檢查的通知》要求,現將我縣開展“森林城鄉、綠色通道”的建設情況匯報如下。

一、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經全面自查,全縣目前已全面完成造林面積2.68322萬畝,綜合成活率95%。占省下達任務1.91萬畝的141%,占市下達計劃任務2.24萬畝的120%,其中山上造林面積2.09369萬畝,占省下達任務1.6萬畝的131.5%,占市下達任務1.93萬畝的108.5%,山下綠化面積0.58953萬畝,占省下達任務0.31萬畝的190%,占市下達任務0.31萬畝的190%;封山育林面積3.5萬畝,占省、市下達任務3.5萬畝的100%。具體建設內容包括:

一是創建百里綠道工程。完成綠道建設54.5公里。其中:依托“一河兩岸”工程建設,在兩側建設具有生態多樣性、可循環、能夠滿足人們休閑、運動的綠色慢行道14公里。在沿岸,石雕圍欄、鋪設石地磚內、建成寬2米的綠道6公里。在公園園區,綠道建設4公里;在省級森林公園建設自行車綠道、登山綠道20公里。在創業園沿河建設綠道6公里。迎賓大道建成能夠滿足人們休閑、運動的綠色慢行道、自行車道4.5公里。

二是積極創建省級森林城市。

1.《縣省級森林城市總體規劃》、《省級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已全面完成,已報省林業廳評審。

2.公園。公園規劃建設總面積725.2畝,其中建筑用地面積15畝,水體面積為7.2畝,綠地面積為615畝(41萬平方米),綠道約30公里。該工程總投資約1.32億元,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于2012年9月開工,一期投入約9000萬元,其中綠化投資約1000萬元,建設內容包括櫻花廣場、旱噴廣場、橘文化樂園、兒童游樂園、歷史人物透雕景墻等項目,一期工程已基本竣工。

3.省級森林公園建設總規模9300畝,總投資1億元,已投入建設資金約5000萬元,完成公園主入口工程、公園環山主道、登山步道和部分休閑設施等第一期健身區建設并投入使用,該公園是集休閑、度假、娛樂、林業生態文化和科普教育等公益性的森林公園。

三是認真打造森林鄉村。把森林鄉鎮與森林村莊創建內容始終與新農村產業發展、村莊整治、新社區建設相結合,不斷提高新農村建設點的綠化水平,重點打造鎮、鎮、鎮3個森林鄉鎮和黎坑村、村、村、村、村5個森林村莊,已種植桂花、杜英、香樟等(胸徑12CM)綠化喬木和紅葉石楠、紅花繼木、金葉女貞、細葉女貞等灌木3.7萬余株,投入資金約1157萬元。

四是大力推進通道綠化提升工程。

1.高速公路連接線綠化工程。按照“四季分明、四季有花、層次分明”的要求,對迎賓大道至高速出口約12公里,高速連接線老路段斷檔部分進行了全面補植補種,補植香樟、桂花、紫薇、枸骨球、紅葉石楠球等綠化大苗約3.7萬余株,形成常綠與彩色搭配,喬灌結合,錯落有致的通道景觀。連接線綠化工程投入資金700萬元。

2.城北出口路綠化工程。以種植常綠景觀樹大苗并砌池栽花種草的方式對城北出口路2公里進行綠化,形成喬、灌、草、花立體綠化,種植喬灌木1800余株,花草景觀帶30000平方米,投入資金300萬元。

3.高速沿線綠化。高速公路公里沿線種植香樟、三角梅等綠化苗木7萬株,高速出口路種植胸徑12cm香樟(胸徑12cm)1020株,高標準打造高速出口路,種植胸徑16cm香樟630株,紅葉石楠球、海桐球、紅花繼木、毛杜鵑等灌木2000株、共投入資金約620萬元。

4.對G206國道63公里和S327省道26公里的綠化樹進行了多次撫育施肥,并按照“不斷檔、不斷線、不斷帶”的要求進行補植濕地松、杜英、香樟等綠化大苗3600株,投入資金80萬元。

五是抓實林業產業建設情況。

1.建設4個油茶基地。分別是大壢油茶基地800畝,丹溪金村油茶基地600畝,車頭油茶基地500畝,文峰上甲油茶基地1000畝。投入資金600余萬元。

2.新建5個花卉苗木基地。分別是菖蒲苗木基地600畝,晨光苗木基地600畝,苗木基地300畝,苗木基地300畝,龍廷苗木基地200畝。投入資金約330萬元。

3.培植林下經濟產業。為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鼓勵全縣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制訂了《縣2012-2020年林下經濟發展規劃》及其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發展措施和扶持政策。2012年全縣從事林下經濟產業的人數3.8萬余人,經營林下種植面積1431公頃,林下養殖82.91萬頭(羽),森林景觀利用經營面積4200公頃,實現林下經濟產值1.25億元。林下經濟產業形成規模性經營的林下養殖企業有:復興蛋雞場、眾發良種豬場、尼洋公司;林下產品采集加工企業有楊氏果業、順其(臺灣)竹制品有限公司、陽天茶場等。

六是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與培育。依托珠防林、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項目,采取封、改、補、造等綜合措施,提升森林資源質量。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加快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目標責任制,提高森林資源保存量。

1.自2009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發展戰略,實行全封山政策,連續三年取消外銷商品材采伐指標。2011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又提出“綠色生態”發展戰略,在本屆政府任期內繼續實行全封山政策,取消外銷商品材采伐指標,把生態林業建設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大力推進水土流失區域和廢棄礦區造林綠化,我縣整合項目資金1500萬元,在、、丹溪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近2萬畝,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加劇、擴大和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現狀。

3.抓好果園戴帽山綠化,重點改造通道沿線大部分經濟林林相的現狀,對通道沿線的果園進行戴帽山綠化,種植馬尾松、濕地松22萬株。

4.完成全省第二次古樹名木普查,對406株古樹名木進行掛牌建檔,并落實了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領導重視,高位推動工程建設

為確保工程建設順利實施,縣委、縣政府多次組織調研,并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部署,高位推動各項工作開展。一是領導高度重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主持召開“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2013年度實施方案討論會,從工作任務、實施內容到苗木、整地、造林、管護等方面逐一討論,并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出臺了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和《考核辦法》。并把“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列為全縣重點工程;二是攪動思想。為抓好我縣“森林鄉村”建設,由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隊,組織縣林業、財政、各鄉鎮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到周邊縣市進行學習考察。通過外出學習考察,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提高了認識,使各級領導干部充分認識到抓好“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工作的意義,確保了思想上統一,行動上的一致;三是高位推進。召開了林業、交通、公路、財政、各鄉鎮等相關單位主要領導參加的“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通道綠化及森林鄉村建設專題工作會議,專題進行研究部署工作。

(二)落實責任,工作推動有序開展

為推進工程建設有序開展,重點落實了工程的整地、種植和管護責任,通過落實責任,取得了明顯效果。一是明確職責,措施有力。縣政府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相關職能單位為成員的縣“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領導小組下發了《縣“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實施方案》,各責任部門也相應成立了組織機構,下發相關文件。各鄉(鎮)多次召開黨政班子會、村干部會部署落實“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建設工作,并成立了專門機構,均制定了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相關職責和建設內容、工程進度和考評。二是強化督查,確保進度。為配合各項工作的開展,縣級領導對全縣造林綠化工作開展督導,縣委督查室、縣政府督查室、縣森林城鄉辦及時跟進,對造林綠化各工程各階段開展了督查。通過督查及時了解工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并制定和采取了有效措施。

(三)全力籌資,確保資金投入到位

我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在縣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下大決心,采取財政投入、部門整合、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群眾自籌等多種形式,積極建立和完善造林綠化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造林綠化資金投入足額到位。目前,全縣共投入建設資金2.515億元,其中:縣財政專項預算資金1700萬元;財政捆綁項目資金2.152億元。鄉(鎮)、村兩級投入新農村建設結合森林鄉鎮與森林村莊創建綠化資金1000余萬元;

社會資金投入林業產業和林下經濟產業930萬元,這些巨額投入,在我縣造林綠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確保了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

(四)精心組織,建設質量得到保障

縣林業局為工程建設的主要職能部門,林業工程技術人員始終堅持在施工第一線,監督工程各工序的施工質量并提供技術服務,把質量管理貫穿于工程建設全過程,確保工程質量達標。

三、存在的困難

(一)技術力量不足。受人員編制限制,10余年來,林業局未招錄林業技術人員,造成林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和斷檔,相關規劃設計因林業調查設計隊資質不夠,需請省、市林業規劃院相關部門進行,造成前期工作的一些滯后。

(二)管護難度大。我縣通道綠化地段路線長,且公路兩邊均栽種有大面積的果樹,通道綠化造林和果農種果之間難免出現矛盾,因而時常有人為毀損苗木現象,管護工作難度大,而致造林和管護成本高。

四、下一步工作和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管護。堅持把造林質量擺在造林綠化首位,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切實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堅持依法管理,堅決制止、處理毀林毀樹等違法行為,鞏固造林綠化成果。

(二)積極創新經營機制。一是在種管主體上堅持“誰造誰有”。嚴格落實造管主體,明確利益分配,按照“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的要求,積極創新經營機制,大力推行合作造林模式,采取專業公司、企業、大戶出資,農民出地,利益分成的形式落實經營主體。二是在栽培管護上堅持精雕細琢。嚴格整地造林的質量管理,實行專業隊伍(公司)高標準建設,切實做到按規劃設計、按設計施工,按標準建設,確保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一次成景。三是在工程建設上堅持市場運作。全面引入市場機制,實行招投標制,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質量。

(三)切實提高經濟效益。一是鼓勵農戶發展苗林產、供、銷一體化繁育基地,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入,又能緩解我縣造林綠化苗木年年外調現狀。二是鼓勵林業企業和造林大戶利用通道沿線綠化用地、荒山、火燒跡地等,大力發展桉樹等速生豐產用材林,實現“社會得綠,企業得利,百姓得益”。

(四)建議項目資金扶持。我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縣財政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通過整合資金,統籌安排了連續多年的造林綠化資金,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建設任務。為使造林成效的顯現,而撫育管護務必連續不斷的投入,后續撫育管護成本很大,本來財政困難的我縣已是捉襟見肘,為更好鞏固綠化成果,望上級在后續工程建設上多給予項目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