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匯報材料

時間:2022-11-07 10:48:00

導語: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匯報材料

我縣屬太行淺山區,總面積1025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51.2%,丘陵占13.8%,平原占35%,轄15個鄉鎮,330個行政村,41萬人口。省、市對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進行安排部署特別是唐山和鹿泉會議以后,我們堅持把創建活動作為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來抓,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點帶面,層層推進”這樣一個基本思路,力爭到2005年底建成20個示范村,到2010年再使60個行政村達標,到2015年把全縣農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態村。活動開展以來,我們先后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2次,組織參觀培訓1次,進行現場調度6次,使這項工作重點推進,全面鋪開。按照市委規定動作抓好創建工作的同時,著重在以下四個方面尋求突破。

一是在組織領導上,堅持統籌謀劃,抓實砸死責任。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是項系統工程,與各項工作緊密聯系、相互牽動,總體把握上,我們堅持統籌謀劃,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把創建工作放在穩定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部署,先后出臺了《關于創建文明生態村試點的實施意見》、《關于2004年文明生態村試點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在全縣農村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使這項工作遠有規劃,近有目標。始終把創建活動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了縣級干部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責任制,各鄉鎮明確一名副書記專職負責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聯系幫扶單位,定規劃、抓進度,駐村指導開展工作。根據職能特點,將首批文明生態村的創建工作責任落實到30個部門和單位,進行重點幫扶。創建領導小組主要成員每周一上午九點前到分包鄉鎮專項督查,深入一線走訪群眾,了解創建工作進度,查找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同時在電視臺開辟創建活動專欄節目,及時通報活動進展情況,有力推動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是在投入機制上,堅持集中捆綁,發揮最大效益。投入的大小及其作用如何,直接決定著創建活動的成效,作為經濟實力較弱的縣份,必須廣開思路,匯聚財源。一方面,我們把村村通工程、新能源推廣、荒山開發、旱莊引水、太行山宣傳文化工程等9個項目,統一納入到文明生態村創建當中。20個示范村都有村村通工程的任務,目前已投入313.5萬元,硬化道路28.5公里,為創建達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再比如,新能源推廣,我們把2510個沼氣池的建設任務調整到20個示范村,目前,實施“四改”(改廁、改圈、改廚、改院)的達到800多戶,建沼氣池800多個,其中執陽村集中建成了150多戶的示范區。群眾感慨地說:“現在豬圈縮小了,氣味變好了,院落寬綽了,也能種花種草了,做飯不再煙熏火燎了,沼氣池的好處真是不少”。荒山開發也是一樣,僅酸棗接大棗一項就投入近百萬元,這一政策使3個山區重點示范村受益很大。另一方面,堅持撥付專款、部門幫扶、個人捐助一齊上,其中首批示范村的幫扶單位,投入10萬元,用于圖書室、衛生室、黨員活動等設施建設。接受個人捐助8萬元,鄉村投入達到90多萬元,捆綁投入,使創建效果進一步擴大,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三是在創建模式上,堅持分類指導,突出產業特色。創建文明生態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實事好事,做為經濟欠發達的縣份,更要從實際出發,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創建活動開始后,縣創建領導小組分成五個組進行摸底調研,掌握第一手材料,而后綜合分析,將全縣330個村劃分為示范村、普及型、過渡型三種類型,確定了分三步走的目標。根據地域特點的不同,我們堅持把創建活動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讓山區、平原、丘陵不同的區域,在創建活動中充分體現各自的比較優勢和產業特點,形成了一批專業示范村,比如說,魯家莊是今年重點抓好的示范村,該村89戶344人,創建活動中,立足山區優勢,動員黨員群眾新開發荒山1200畝,新栽、嫁接棗樹3萬多株,全村棗樹面積達到4500多畝,實現了棗林環抱,村在林中。在此基礎上,整修盤山道路、整治活動場所,方便了群眾勞動和休閑,真正發揮了紅棗示范村的影響帶動作用。秦臺是一個奶牛養殖村,家家戶戶養殖奶牛,該村在規范散養場地的同時,引資1400多萬元,建成可容納800頭奶牛的集中養殖小區,目前小區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存欄達到300多頭,實現了由家庭散養向小區集約化管理的轉變,既突出了產業特色,又整治了環境衛生,人畜分離,集中防疫,減少了奶牛疾病,再加上無菌擠奶,提高了牛奶質量和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另外,根據經濟基礎條件上的差別,指導經濟基礎較好的示范村,落實“五個一”要求,達到“五個好”標準;指導經濟基礎差一些的村,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兩紅一白”產業,以及適合本地特點的蔬菜、藥材、烤煙、林果等高效種植業和精深加工業,確保各類文明生態村在產業的支撐下整體推進,健康發展。

文明生態村是一項民心工程,是為了廣大群眾利益,要想搞好創建,最主要的是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積極性,讓群眾主動創建,我們在創建活動中,堅持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讓文明生態村創建促農民增收,促經濟、文化發展。促文明新風。真正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改廁、改圈、建沼氣池,新能源利用給群眾帶來實惠,硬化路面,整修街道,栽植花木,改善了人居環境,敲鑼打鼓,休閑娛樂,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群眾嘗到了甜頭,參與熱情高漲。有的村民把自家花木擺到了街上,有的村鄰近街道栽植葡萄等經濟作物,有的村在街道旁很窄的地方栽上爬墻虎,綠化環境,秋收剛過,群眾就積極投入到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中去,建設自己的家園。

四是在推進手段上,堅持協調聯動,整合社會力量。我縣作為省級貧困縣,財力不多,農村還不富裕,我們從實際出發,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組織制定了農村黨員創建進度表和黨員包戶責任制,提出了“一名黨員一面旗,我為創建加把力”的倡議,要求廣大黨員在創建活動中發揮帶頭作用,創建活動以來共組織黨員群眾出義務工6000余人次。充分發揮有關部門職能作用。明確要求建設局負責搞好規劃設施,衛生局、愛衛辦負責指導各村的環境衛生和保健工作;交通局負責指導連村主道路的修建;林業局負責村莊綠化;文化、教育局負責指導文化活動場所、中小學校達標建設;農業局負責推廣沼氣池;畜牧局負責養殖小區建設,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創建的良好局面。同時,動員廣大婦女為創建做貢獻,開展創建“巾幗”生態家院活動,真正發揮了“半邊天”作用,出現了結婚不要彩禮要沼氣池的新風尚。同時,注重發揮師生的廣泛影響力,開展“我為家鄉搞創建”活動,4000多名教師利用假期投身創建活動,書寫標語,編寫街道詩,幫助創建示范戶,組織中小學生開展“小手拉大手,文明處處有”活動,返鄉大學生深入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開辦健身侶、音樂培訓班,為農民義務體檢,幫助群眾修剪果森,有力地推動了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