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愛國報國全國模范先進單位事跡材料
時間:2022-11-01 04:39:00
導語:森林公園愛國報國全國模范先進單位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走有塞罕壩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
被稱之為“中國綠色明珠”和“華北綠寶石”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地處河北承德圍場壩上地區,北與內蒙古烏蘭布通草原接壤,在清朝屬著名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后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1962年至今,塞罕壩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萬頃林海,加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濃郁的滿蒙民族風情,形成了國家一級旅游資源,這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和人間奇跡。1993年5月經林業部批準,在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基礎上建立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42萬畝,其中森林景觀110萬畝,草原景觀20萬畝,森林覆蓋率78%,是華北地區面積最大、兼具森林草原景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被贊譽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異獸的天堂”。
1999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為“生態旅游示范區”,省林業局在此建立了“河北省林業艱苦創業示范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為“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全國思想教育基地”和“國家林業局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同年,又通過了國家旅游局驗收,跨入了aaaa級旅游景區行列。2003年被河北省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首批命名為“河北省青少年生態環境教育基地”。2005年在由燕趙都市報與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聯合舉辦的“河北最美的地方”評選中,被評選為河北最美的地方;在由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旅游商會、亞太旅游聯合會、世界華僑華人旅游合作組織、首都旅游集團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外旅游品牌推介活動”中,被評選推介為“中國最佳森林公園”。
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建園十三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圍繞“建綠色生態,辦綠色產業,創綠色文明”的總任務,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生態主題,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共接待中外游客130萬人次,客源地遍及28個省、市及世界上1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億元。截止目前,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日接待能力達1萬人,形成了以“生態、皇家、民俗”為主特色的森林草原生態旅游度假區,每年直接或間接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9000多個及為周邊社區創造綜合效益8000多萬元,塞罕壩萬頃林海充分發揮了為北京阻沙源、為天津保水源、為河北增資源、為當地拓財源的巨大作用,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回顧公園發展歷程,取得的成績主要得益于以下四點:
1、科學規劃,保護開發并舉,實現可持續發展
森林資源是發展森林旅游的依托,發展森林旅游業也是為了更有效地保護森林資源,因此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對于引導森林公園持續健康發展顯得至關重要。為充分保護好、利用好、經營好塞罕壩的森林旅游資源,實現“以林建園,以園促游,以游養林”的目的,按照溶于自然、延于自然的經營開發思路,為謀求公園長遠發展之計,在林業部考察論證的基礎上,聘請省林勘院對森林公園進行了系統、詳實的外業勘察,將公園規劃為木蘭(綜合服務區)、塞罕塔、龍泉、亮兵臺、梨樹溝五大景區49個景點,制定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了公園建設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按照規劃中景區景點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同步的方針,在開發建設上,推出了百花坡、塞罕塔、七星湖、灤河源頭、吐力根河游樂園、塞罕敖包、亮兵臺等著名景點30余處,形成了林海草原觀光游、秋季寫生攝影游、冬季冰天雪地游、文化古跡尋訪游、滿蒙風情游等旅游產品。在資源保護上,不斷健全資源環境保護網絡,成立了資源科和林地管理站,按照《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和《塞罕壩占用林地管理辦法》,嚴細林地使用手續,各項建設注重真山真水,原汁原味,凡不符合總體規劃的項目堅決予以取消,達到了資源的合理開發、科學利用,杜絕了亂占林地的現象。成立了動植物保護執法隊伍,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行為。通過設立宣傳保護生態環境、護林防火、保護野生動植物警示牌,發放宣傳單等形式,進一步提高游人自覺保護環境意識,從而使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利用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在環境治理上,堅持“環境就是形象,環境就是效益”的經營理念,全面啟動了精神文明建設和旅游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景區進行了凈化、綠化、美化、亮化,并成立了環保清潔隊和旅游沿線環衛隊,實行定人、定崗、定路、定時的“四定”制度,清晨打掃,白天保潔,層層簽訂責任書,量化管理,兌現獎懲;成立了旅游秩序管理大隊,努力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樹立了良好的景區形象,為游客創造了潔、齊、美的旅游環境,被省林業局評為“形象建設先進單位”。
2、開拓市場,強化宣傳促銷,塑造塞罕壩品牌
宣傳是旅游的先導,是客源市場開發的手段。多年來,努力打造“生態、皇家、民俗”三張品牌,把宣傳促銷和市場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樹立現代市場的營銷觀念,把旅游作為一種商品來經營、策劃和推銷,用經濟手段、市場機制和企業行為開拓市場,進行有重點、大密度、系列化、強攻勢的宣傳促銷,累計投入資金150余萬元,立足于京津冀主體客源市場,采取長效宣傳和即時宣傳相結合的方法:一是強化媒體宣傳。通過中央、北京、河北等電視臺,每年利用1—2個月的時間,采取天天播報的方式加密宣傳;通過《人民日報》、《中國旅游報》、《綠色時報》等報刊進行宣傳,并制作和出版了《塞罕壩人》、《有個塞罕壩真好》《綠色明珠·塞罕壩》等光盤和書籍對外發行。二是注重會議宣傳。積極參加了由國家、省、市旅游主管部門組織的全國旅交會、中國森林公園博覽會、北方十省市旅游交易會等全國性或區域性大型旅交會,把握市場動態,了解市場行情,確定市場開發戰略,并對外發放宣傳畫冊累計達10萬份,與社會廣泛結緣。三是利用活動宣傳。幾年來,相繼承辦了全國性森林旅游發展學術研討會、塞罕壩風光片大賽、塞罕壩征文大賽、木蘭圍場森林草原節、彩色周末旅游專列游塞罕壩、中國承德木蘭圍場塞罕壩國際旅游投資洽談會等活動,展示了塞罕壩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擴大塞罕壩的影響。四是加強網絡宣傳。建立了塞罕壩旅游風情網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開拓網上營銷之路。五是突出陣地宣傳。在北京地鐵口設立了108塊宣傳標牌,并搶抓黃金周和學生暑假的有利時機,派出宣傳隊深入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學校、機關企業登門促銷。六是以旅行社拓展市場。堅持資源共享、利益均沾的雙贏原則,出臺了針對旅行社的促銷方法和獎勵政策,達到了激活市場、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通過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促銷活動,客源地由原來的7個省市擴大到目前的28個省、市及世界上10多個國家和地區,增加了旅游市場的份額,提高了塞罕壩的知名度,塑造了品牌。
3、多元投入,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接待水平
旅游是一項涉及面廣、社會性較強、綜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民和全社會的參與、支持。為此,我們堅持雙贏原則,采取“招商引資為主,自我投入為輔,社會自營經濟為補充”的措施,實施多元投入,走聯合求發展的路子,共吸引外部投入建設資金2億元,一是在省、市、縣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完成了公園的交通主動脈—棋塞公路的維修改造;2005年自籌資金360多萬元,完成了由交通部、國家環保總局立項的姜塞線三級公路30公里路基基礎建設工程。配合承德市交通局完成了省政府立項的御克線二級公路鋪油工程。同時,修筑了150多公里的旅游環線公路,使公園內的交通狀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為公園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抓住農網改造的有利時機,新建成3.5萬千伏變電站一座,將公園內的低壓線路進行全面改造,同時完成了六個林場的通訊線路改造工程,建成125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建造了可接收34個頻道的衛星電視塔,開通了2個移動通訊基地站,為公園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三是實施了塞罕城建設工程,硬化城區街道6萬多平方米,栽植路樹4000多株,鋪設草坪2萬多平方米,建立了垃圾處理場2處,星級和環保型廁所4處,安裝垃圾箱100余個,使一座美化、凈化、亮化的塞罕城初具規模。四是在接待設施建設上,建成賓館、度假村、飯店、旅游商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共108家,擁有床位1萬余張,餐位9000個,其中高檔賓館20余處。進一步擴大了公園的建設規模,提高了公園的接待檔次和服務水平。
4、深化改革,強化管理,提高整體素質
一是積極探索景區統管與部門配合的綜合管理模式,健全了一把手親自抓,主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領導共同抓的組織領導體系,由森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公園的開發建設和經營管理,從而解決了林業經營與森林旅游之間的管理沖突,形成合力闖市場,增強了競爭力;二是打破傳統的用人機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賓館、招待所、旅游接待中心等部門的管理人員及40多個服務崗位推行雙向選擇,競爭上崗制度,開辟了新的用人途徑;三是制定了《森林公園管理條例》、《旅游市場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成立了由地方政府和林場組成的景區管理處,設立投訴電話和咨詢電話,對公園在統一規范、文明經營、優質服務等方面進行管理與監控,嚴厲打擊非法經營、欺詐宰客、亂擺散賣等行為;四是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旅游業作為一種服務性行業,服務質量至關重要。為此,多年來我們利用旅游淡季等各種時機,通過教育培訓、參觀考察,評比競賽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員工的旅游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培訓,使員工樹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事事關系旅游發展”的思想,極大地提高了員工的整體素質,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五是加強安全管理。在景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強化“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的意識,始終把旅游安全放在首位,制定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安全管理條例》,設立了報警電話,成立了游客醫務室,定期進行旅游安全大檢查,加強社會治安、消防安全、疾病控制和緊急救援等工作,落實安全責任制,保證游客安全,營造了安全的旅游環境。
總之,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塞罕壩旅游接待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旅游產業體系日趨完善,生態旅游特色日益突出,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了森林的社會、生態、經濟三大效益和旅游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展望未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升溫的旅游熱潮,我們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繼續發揚塞罕壩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走有塞罕壩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把公園建設成展示我國秀美山川,樹立社會發展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