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管理模式 突出親情服務
時間:2022-02-27 09:57:00
導語:創新管理模式 突出親情服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是河南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有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4.2萬家,外來務工人員40多萬,其中農民工黨員1800多名。去年以來,金水區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結合農民黨員的特點,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服務中創新管理模式,通過推行集親情服務、動態管理和全程監督于一體的黨員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構建融黨員服務管理平臺、組織設置新模式于一體的“紅色家園”,建立流出、流入地雙向互動的共管機制,探索出了一條加強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的新路子。
背景起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漸融合,特別是“兩新”組織的迅猛發展,使勞動力在產業間的轉移和地區間的流動越來越頻繁,流動人員中的黨員數量越來越多,流動范圍越來越廣,流動方式呈再多樣化。然而,與這些變化相比,當前流動黨員是民主權利難以保障,作用難以發揮。尤其是大量政治信仰日趨迷茫的農村外出務工中青年群體的教育管理,成為當前農民工黨員管理工作中的一個新課題,更是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近年來,金水區通過把支部建在“樓場店團”(商務樓宇、市場商場、酒店門店、社會團體)、開展黨員誠信經營評比、設立“黨員示范崗”等措施,就農民工黨員的教育管理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這些辦法往往治標不治本,如何從更深層次建立一套長效機制,調動農民工黨員參加黨內活動的積極性,激發流動人員向黨組織靠攏的內在動力,才是加強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的關鍵所在。為此,金水區組織專門力量,通過隨機抽樣、上門走訪、集中座談等形式,從理想信念、教育管理、活動情況能以及組織關系接轉待方面對轄區1000多農民工黨員和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調查中發現,反映最集中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黨組織服務意識不強,黨員權利義務不對等。許多黨員認為,現在黨組織重管理、輕服務,一味強調黨員奉獻,而黨員應有的民主權利卻難以保障,自身的困難無處解決,對其服務關心更無從談起,黨組織對黨員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二是組織設置模式滯后,管理措施不多。許多黨員反映,他們想回“家”無組織。想活動無場所,即使參加一些黨內活動,也因形式單調、內容單一而失去興趣,致命長期游離于黨組織之外,不愿接受黨的教育。尤其是在組織關系接轉和《流動黨員活動證》使用方面,十分繁瑣,過于麻煩。一些黨員打趣地說:“兜里揣著活動證,外出務工無處用;權利服務不提供,叫誰奉獻誰不應”。三是外出務工青年群體的教育管理出現“真空”。當前,大量的農村外出務工中的青年,因長年務工在外,很少接近黨組織的培養熏陶,政治信仰日趨迷茫,對黨的感情越來越淡薄,入黨的積極性不高,出現了“兩新”組織中黨員與從業人員比例失調、農村黨員隊伍斷層的現象。
基本做法
針對上述問題,金水區以推行黨員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為主線,以構建“紅色家園”為平臺,以健全雙向互動共管機制為保障,切實加強了農民工黨員的教育管理。
創新管理模式,堅持服務先行,在親情服務中加強教育管理。針對農民工黨員反映的對其服務關心少、《流動黨員活動證》難以發揮作用的實際,金水區揮動建立的由黨員智能管理卡、感應器和管理軟件三部分組成的黨員服務管理信息系統。依托這一系統,對黨員實施親情服務、跟蹤教育和全程監督,實現了黨員責、權、利相統一,服務、教育、管理“一卡通”。智能管理卡如同黨員身份證,記錄黨員的流出地、參加活動和積分情況等內容,通過感應器進行儲存、識別和查詢。管理軟件是這一系統的中樞,由登記、查詢等五個子系統組成。他們根據黨員活動內容、奉獻多少等設置了相應的分值。黨員可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時間和居住地,有選擇地參加黨組織活動,并且通過信息系統自動量化為積分。黨組織根據黨員的積分多少,為其免費提供技能南培訓、優先推薦就業崗位、贈送黨報黨刊等六個不同級別的服務。在搞好報務的同時,金水區還把保障農民工黨員的民主權利放在突出位置,推選一批優秀外來務工黨員產旁聽市區人大會、政協會,代表外來務工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目前,全區為農民工黨員發放黨員智能管理卡1600張,吸引800多黨員主動亮出身份。許多農民工黨員把智能管理卡形象地比喻為“得益卡”、“連心卡”、“光榮卡”。來自信的農民工蔡得林高興地說:“一卡在手,黨在心中,有了溫暖,解了憂愁。”
改進管理方式,搭建活動平臺,在學習活動中加強教育管理。針對農民工黨員反映強烈的“無組織、無場所、無活動質量”的問題,金水區充分整合轄區資源,通過單獨建、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建、聯合駐區單位建等形式,在全區建設了一批“紅色家園”,主要包括黨員活動室、黨員談心室、黨建讀物閱覽室、黨員培訓中心和服務中心,呈網絡狀輻射到每個街道社區,使農民工黨員不出千米都能找到黨組織,找到學習活動的場所,真正成了黨員的溫馨家園、“兩新”黨組織的孕育地、服務群眾的重要窗口。依托“紅色家園”,以地域為主,組建流動黨員黨支部,打破了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組織設置模式,適應了以靈活性、多變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是,對不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兩新”組織,由“紅色家園”進行黨員代管,并有計劃地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幫助其盡快成立黨組織。截到目前,“紅色家園”共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20期,在農民工黨員“白天忙、晚上閑”的特點,以“業余、小型、靈活”為原則,實行“紅色家園”全天候開放。根據農民工黨員的需求,精心設計活動內容,舉辦技能培訓、專題講座等活動,確保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到“紅色家園”參加學習活動,接受黨的教育。同時,還成立了電腦維修、法律咨詢。醫療巡診、治安巡邏等多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為轄區居民提供義務服務。增強農民工黨員的歸屬感和光榮感,樹立在群眾的良好形象。
落實管理責任,實現有機銜接,在雙向互動中加強教育管理。在農民工黨員的教育管理中,金水區沒有“單打一”,而是主動與黨員流出地黨組織加強聯系、密切配合,并建立健全了以“教育管理協議化、作息交流網絡化、聯席會議定期化”為主要內容的雙向互動共管機制。首先,金水區向省內130多個縣(市)區和浙江、福建等組織部門發出了公開信,簽訂了《流動黨員雙向共管協議書》,明確了雙方的管理職責,落實了管理責任。其次,金水區定期與黨員出地進行信息互換,使雙方隨時掌握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信息。其中,與南陽桐縣駐鄭辦事處加強聯系,通過黨員智能管理系統進行信息交流,形成了管理農民工黨員的良好局面。其三,金水區還定期與有關縣(市)區委組織總站召開聯席會,就農民工黨員教育工作進行協商、解決問題。雙向互動機制的有效運行,構建了以流入地黨組織為主,流出地黨組織密切配合、有機銜接、共同負責的管理機制和雙向互動、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初步成效
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提供親情服務,使農民工黨員的教育管理出現了可喜的局面。
黨組織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黨組織提供的貼心服務,滿足了農民工黨員利益多元公的需求,尤其是通過市場化運作,為500名就醫困難的農民工黨員每人發放了價值千元的愛心醫遼卡,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依托“紅色家園”建立流動黨員黨支部,打破了地域、時間的限制,解決了傳統的組織設置模式難以覆蓋互每個黨員的問題,方便了黨員學習活動,有效地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截到目前,2600名外來務工人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形成了農民工黨員教育管理的合力。通過建立流入地,流出地雙向互動共管機制,使流入地和流出地黨組織都能全面掌握農民工黨員的情況,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使農民工黨員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處于黨組織的服務管理之中,較好解決了“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住、兩地銜接不到住管不好”的問題,實現了管理不斷檔、教育不斷線、服務不部斷。
促進了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深入開展“亮身份、樹形象、葆先進”;“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崗”等主題實踐活動,激發了黨員愛崗敬業、用心服務的熱情,促進了企業經營管理服務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