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工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1-25 03:46:00

導語:農村電工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電工先進事跡材料

冬天的*,視野之內盡是綿綿沙丘。沙源上,村屯中,那些高大的水泥電線桿子,舉起或高壓或低壓的輸電線,等距離地排向大漠深處,大風吹過,嗡嗡作響,孩子們就把這些電線桿叫“大胡琴”。

*也把這些電桿當“胡琴”,把電線當成“五線譜”,彈奏出人生一曲壯美的歌,一曲播灑光明和友愛的歌。

**縣*供電所農村電工,今年54歲,已在農村電工這個崗位上工作了31年。31年愛崗敬業,得到了農電部門和當地干部、群眾的高度評價,自2003年以來,他先后6次榮獲市、縣“先進農村電工”、“優秀農村電工”、國家電網公司“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彰武縣農電局、阜新市農電局分別于2006年6月27日和8月26日作出了《關于開展向村電工*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

特殊的工作條件使他在苦累艱險中熔煉半生,煉就了一身鐵骨和對黨、對人民的赤誠

*,地處阜新最北端,南臨章古臺,東、西、北三面與內蒙古接壤,境內屬科爾沁沙漠帶。*作為*供電所5名農村電工之一,擔負著*北甸子、馬家屯、好保起等7個臺區、594戶的電費收繳和線路維修任務,其中有七棵樹等3個自然屯的行政區劃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這7個臺區、594個用電戶,分布在近百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屯與屯之間近的4公里,遠的7公里?鴉有的屯,戶與戶之間相距200米。距離遙遠不說,更為艱難的是他所走的路大多是“人走一步退半步,車走白沙陷轱轆”的沙坨子。有一次一臺拉電柱的汽車陷在坨子里,他們從內蒙古甘旗卡鎮求來一輛50噸的牽引車,把陷在沙里的汽車拖出來了,車的橫梁也被拖斷了。這樣的路,機動車、自行車、摩托車都玩不轉,只能步行或騎馬。*從1983年開始騎馬維修線路、抄表、收費,23年來已換了三匹馬。“馬背電工”就是由此得名的。

在沙坨子里生活和工作的人們,最愁的是走路。*的工作,很大部分的時間是花在走路上。那么多用電戶,不要說維修線路,就是抄表,一個月就得從頭到尾抄一遍。收費就更難了,有的戶得去好幾趟才能收上來。這路就反反復復地走吧,一步一個沙窩,單程走到馬家屯,騎馬也得一個半小時。春秋風大,黃沙滿天,沙粒子打得人睜不開眼,耳朵、嘴里全是沙;夏天沙坨子里熱得像蒸籠,脫下鞋能把腳燙出泡;冬天是嘎巴嘎巴冷,從外邊回來,下巴子的胡須上全是霜。

有時候為了第二天不再跑這段路,就必須搶時間,貪個黑。夜晚在沙坨間行走,*聽慣了狼嚎,聽慣了“夜貓子”凄厲的叫聲。有馬在,能壯膽兒,他不怕。他最怕的是“迷坨子”(在沙漠中迷路)。

2006年5月的一天,馬家臺區有3戶停電,天正下著小雨,*接到電話就騎馬去了。故障排除后天又下起了雨,他在一個農戶家背了一會兒雨,雨停后就開始往回走。這時已是晚上9點多鐘了,由于陰天,連顆星星也見不到,天黑得象鍋底。走著走著,好象回到了原地;再走一陣兒,又好象回到了原地。他腦袋嗡地一下子,知道這是“迷坨子”了。他蹲下來抽支煙,穩穩神兒,用手機給家里打了個電話。家里人急忙召集左鄰右舍,套上馬車,打著手電,呼喊著朝馬家屯方向找來,找到半夜才把他找到。

電工的工作有很大的危險性,整天登巴上高的,*因工負過多次傷,而在他看來,這沒什么了不起,工作比自己的身體更重要。

1990年3月,*要去一個臺區拆避雷器,那時他騎的是買來不久的青馬,青馬馱著拉桿、腳扣子等工具,磕磕絆絆的,不習慣,還沒出村,它就“毛”了,一下子把*從馬背上摔下來,摔得背過了氣。鄉親們急忙給他家報信兒說:你家*從馬上摔下來已經沒氣兒了!*的妻子李國萍一聽,立刻兩腿發軟,動彈不了了。*的弟弟、兒子和鄉親們把他送到了甘旗卡醫院。拍片后確認沒骨折,已經醒過來的*說:我得趕快回去,這幾天正搞電表校驗呢,拆表的活兒忙不過來呀!

2004年7月的一天,*處理電線下的樹枝,上樹時腳下的樹杈子折了,從3米高處掉下來,疼得連大氣兒都不敢喘。他的弟弟、家人打車把他送到甘旗卡骨科醫院,一檢查,左邊鎖骨摔斷,肋條折了三根,但他只住了8天院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出院后,晚間打吊針,白天在近處收電費,他說收費不用動力氣,沒事兒。

2002年冬天,*在北甸子維修線路時,頭部被摔出一條口子,滿臉是血,回家時一進屋把家里人都嚇了一大跳。他們請來村醫生,縫了三針,第二天他戴上個大棉帽子,把傷口捂住,照樣上班了,所里人壓根就不知道他被摔傷這回事兒。

他的妻子李國萍說,*是個“鐵打的人”。

在風、沙、雨、雪中摔打——他象軍人一樣要求自己:故障就是出發的命令電力設施越是在災害性天氣條件下越容易出故障,這就決定了*要經常與風沙雨雪打交道,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從事自己的工作。

2001年7月初的一個大雨天,離供電所約16公里的一個村停了電,好幾家砂礦都停止了生產。*冒雨趕到所里,當晚就帶著幾個人打著手電去尋找故障點,走了近20公里,到后半夜2點多鐘才在馬家屯分岐線路處找到故障點,原來是雷電把立瓶擊穿了。他們抓緊換上新立瓶,及時恢復了供電。

2002年7月下旬的一天,*遭到了龍卷風襲擊,許多民房的房蓋被掀走了,有30家的接戶線被刮斷。*得知情況,立即帶領4名電工搶修,從下午1點干到夜間10點多,把所有的接戶線都修復了。

對較大范圍的故障是這樣,對一家一戶的小范圍故障也這樣,就象特警110,有“警”必接,接“警”必到,到必修好。每次接到用戶的電話或口信兒,他都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故障發生的現場。

2005年冬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一大早就去巡查線路,天黑時已又冷又餓,累得邁不動步了,可是一腳剛踏進家門,手機響了:“我家的電線讓樹杈子砸斷了……”他二話沒說,返身又鉆回風雪中。

2005年10月的一天,已是晚上10點多鐘了,勞累一天的他剛剛躺下,就聽大門外有人喊:“葛師傅,我是前趟街老孔家的,停電了,你來給看一下吧。”他穿上衣服就去了。

每年春節的除夕夜,農村大多數人家都要在大門口、過道處和平時閑置的屋子安上燈;住人的屋子里,燈泡也要換成度數更大的;還總有人家添置電暖器、電視機等電器。因為負荷陡增,老舊的線路就常常出故障,不是這屯找,就是那屯叫,尤其在沒有網改前,*很少能過上一個消停的年三十。1982年的除夕夜,北甸子屯一趟街的人家都停電了,*修了一個多小時才修好,回來時早已過了吃年夜飯的時辰。1996年的除夕夜,好保起屯來電話,說有10戶人家停電了,他快馬加鞭就趕去了,回來時已接近半夜11點……

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全中國的老百姓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文藝聯歡晚會,而此時,*卻騎在馬上,跋涉在沙漠中。走回屯子時,老遠就聽到了除夕的鞭炮聲。

那是所有的用電戶對他新春的祝福!

他總是著迷般地工作,往往置親情和家事于不顧;一個人的工作,卻凝聚著全家人的奉獻

*并非不看重親情,但自家的事一旦和工作發生碰撞,那他就無一例外地讓親情、家事為工作讓路。他妻子李國萍三次住院的往事,讓他至今還感到愧疚。

在他們的孩子已經三四歲的時候,*動員妻子李國萍響應國家計劃生育號召做絕育手術。那天,全村8名做手術的婦女都到齊了,她們中有7人都有自己的丈夫陪伴著,惟獨*沒到場。這畢竟是李國萍第一次接受手術啊,她心里害怕,含著眼淚給電管站站長打了個電話。當時*正在幾十公里外的白音花農場立桿子,站長命令他立即放下工作回去陪妻子。可是剛做完手術的第二天,*就返回了工地。是李國萍的娘家妹子趕來替*承擔了照顧李國萍和孩子的義務。

1988年夏天,李國萍在*街上臨時做了幾天賣魚的小生意,有一天忽然腎結石發作,翻身打滾地疼,此時*正在好保起屯施工,是*稅務所的一名工作人員和*16歲的女兒把李國萍弄到了甘旗卡醫院。病情緩解后,李國萍說:“咱高低不住院,也別給他爸去信兒了,去也白去,這些天你看把他忙的!”

*家有十多畝承包田,地里的農活兒都由老婆孩子干,*顧不上。1992年夏季的一天,李國萍和19歲的兒子葛占民下地鋤玉米,“老天爺”忽然變了臉,說陰就陰上來了,娘兒倆急忙套車往回趕,“咔喳”一個雷,把馬嚇“毛”了,先把兒子甩下車去,接著又把李國萍甩下車去。李國萍的鎖骨處立碼鼓起一個包。女兒和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打車把她送到了甘旗卡醫院,一拍片,是鎖骨骨折。大夫問:“你男人咋沒來?”“忙。”“干啥工作的?”“電工。”大夫很感慨:“這么敬業的人不多呀!”

*也有對不住兒子、兒媳的地方。

2000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二,*的兒子葛占民結婚了。葛家小院,張燈結彩,人們忙里忙外,準備迎接新親的到來。就在這時,離這兒7公里以外的馬家屯來電話,說十來戶人家停電,故障可能出在變壓器上。這對素來奉行“故障就是命令”的*來說,可真不是時候,常言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知道這一天自己的角色有多重要。可是千重要萬重要,也沒有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更重要。他不顧兒子怎么想,也不管新親們會不會鬧一番,趕緊換上工作服,備上他的馬,帶上腳扣子和絕緣桿,在眾人詫異的目光下,出發了。等他處理完故障急忙趕回時,送親的新親們早已登上了返程的大客車。

然而,親人們卻非常理解他,支持他。凡是自家的事,盡量少牽扯他,連裝修房子也不用他插手。他一年三百六十天在7個臺區間忙,李國萍就成了他的“專職值班員”,哪個屯的線路出了故障,哪家燈又不亮了,常把電話打到家里來,李國萍就問清情況,記下地點,然后給*打電話,好讓他抄近道趕到現場去處理。

李國萍是沖著*是個電工才高興地嫁給*的,她以為電工咋也比一般莊稼人體面些、輕閑些,可是過上日子才知道:農民也有節假日,而*沒有節假日;雨雪天農民可以歇在家,而*越是壞天氣越得往外跑;農民在忙季要起大早貪大黑,而*比農民還要起得早、睡得晚。剛開始過日子那幾年,李國萍對丈夫不顧家真有點不理解。可是有一回,自己家的電線也被大風刮斷了,吸水泵吸不了水,飯就做不成了,孩子餓得哇哇哭。別人家停電不也這樣么?她這才切身體會到了沒電的難處,知道了丈夫的工作有多重要!打那以后,她就死心塌地的支持丈夫的工作了,成了*的好幫手。

2006年8月25日,彰武縣農電局召開向*同志學習報告會,那是多么隆重的場面哪,臺下坐滿了全縣的電工,李國萍被請到臺上,向大家介紹了她們全家是如何支持*工作的。她的發言,贏得了好一陣熱烈的掌聲。

他用愛崗敬業,詮釋人生的意義;用一言一行,為建造社會和諧的大廈添磚加瓦

我問*,幾十年如一日拼命工作、無私奉獻,動力是什么?*回答得極簡單:就是熱愛農村電工這一行。樸素、真誠得令人肅然起敬。

他是個很懂得“知足”的人。

他從青年時代就向往當一名電工:一身工作服,一雙白手套,一雙絕緣鞋,腰里別著鉗子、螺絲刀,走到哪里都讓人羨慕和看重;給哪家合上電閘,哪家就一片光明。別說*,那個年代所有的年輕人誰不向往這個職業呀,姑娘們找對象,都愿意找到個電工。

1976年,23歲的*如愿以償了。既然干上了自己渴望的、能給人帶來光明的職業,那就一定干好它。

他刻苦鉆研業務,年年考試都在90分以上。他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程,并從不在工作時間喝酒。他大力宣傳安全用電常識,到中、小學校為學生們講解用電安全注意事項,在電視差轉臺宣傳農村安全用電常識。31年來,在他負責的范圍內從未發生過人身觸電事故。他在維修、抄表、收費過程中認真查找私拉濫接的蛛絲馬跡,一經發現,當即制止。對確需拉電的,他一定擠時間把電給接上。他遵守各項紀律,對用戶決不吃拿卡要。

他嚴格執行電費收繳的各項規定,從不多收用戶一分錢,也從來不收人情費、關系費。在他管理的用戶中,有20多戶是親戚,哪一家都得按時、足額交電費?鴉就是對自己家,也從不少收一分錢。有一次,一個用電大戶的戶主對他說,你在我這兒少收點,省下的錢咱對半分,被他嚴詞拒絕了。他用分角不差的認真勁兒,維護了電業部門的形象,也維護了社會的公平,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他以所為家,處處起帶頭作用。1998年供電所蓋新房,上蓋那天,他用水桶運泥沙,兩手磨出了泡,還把妻子也動員來給大家做飯。

他少說多做,任勞任怨。2003年農村電網改造時,他們4個人承擔了一項大工程,立的全是12米高的水泥柱,在隆冬季節,起早貪黑地干了24天,終于啃下了硬骨頭。2006年,*供電所在省、市、縣農電部門統一部署下展開了農村“戶戶通電”工程,他的管區內有8個無電戶,他每天早出晚歸進行測量,設計線路盡量少占耕地、節省材料,并挨家走訪因占地要求補償的農戶,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工程如期開工。為加快施工進度,他每天都提前準備材料和工具,晚上別人回家了,他還要整理倉庫,落實第二天的施工車輛,通知施工地點。施工中總是搶最臟最累最危險的活干,終于在10月28日如期完成了任務,打了一個漂亮仗。

*供電所的幾任所長都說,*這人,你把他放哪兒都放心,給啥任務都能拿得下;跟誰他都能處得很和諧。

*的工資并不多,而為了工作先后買來的三匹馬,每匹都得兩千來塊錢,加上草料錢,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這些都是他自掏腰包,他從未提過要補助。為此,市農電局于2006年8月獎給他一匹馬,縣農電局又獎給他2000元現金。

*技術過硬,為人厚道,在*一帶也算個名人了。當地的一位砂礦礦主早就相中了他,多次找他商量,聘請他到砂礦當專職電工,工作要比他現在的農村電工輕閑自在多了,工資卻要比當農村電工高一倍。*卻婉言謝絕了。

他說,我熱愛我現在這個崗位,在這個崗位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就足了。

他是播灑友愛的使者,對鄉親們的真情付出,換來了世間最貴重的饋贈與回報

在*負責的用電戶中,從沒發生過因欠費而被停電的事情。這不是放松了管理,也不是沒有欠費的人和事,而是*處處體諒用戶,竭力避免因欠費而停電。他負責的村屯多是比較貧困的,一兩個月拿不出電費的人家確實有。遇到用戶確實手頭沒有錢,他就用自己的錢給墊上,有時一墊就是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再一個辦法就是一次次地上門做用戶的思想工作,還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在欠費通知單上,告訴用戶:一旦線路有啥故障,別不好意思找我,我照常上門維修,決不拖延。真情感動人心,個別攀比、觀望的用戶也不再攀比、觀望了。*說,30年了,誰家啥情況我心里一清二楚。故意拖欠的,可以說極少。

對孤寡老人,*更是給予特別的關照。*村五保戶陳玉清老人的電費,由*村負責支付,前些年,村里每到年底收上各項提留后才能有錢給他交電費,有人說干脆給他停了算了。*說那可不行,人都有老的時候,況且他沒兒沒女,更需要大家照顧,五保戶的事就是全社會的事,更是我*的事。就這樣,*月月用自己的工資墊交陳玉清的電費。

*把管區內7個自然屯所有五保戶、孤寡老人的姓名都記在心里,有事沒事常到這些老人家里坐坐,拉拉家常。老人們把*當親人,有啥話都愿意跟他說,有啥事都找他辦。

北甸子村有個五保戶,1983年還在點油燈,*抽時間給他拉上了線,室內的電表、燈線、燈頭、燈泡、開關都是*自己掏錢給買的,感動得老人攥著*的手久久不松開。

*西屯的朱殿玉老漢也是個五保戶。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實施中,電線拉到家門口了,可是他沒錢購置進戶線、刀閘和燈具,*一看這情況,二話沒說就到商店為他買來了所有的室內安裝材料,把老人感動得流淚了。

在農村“戶戶通電”工程中,*自己出資200多元,共為6個困難戶解決了購買室內安裝材料問題。此外,又一次性捐款500元,支持全縣農村“戶戶通電”工程的實施。

付出總有回報。

泡子沿村農戶岳清蘭家也是個無電戶。給她家通電,得立13基線桿。2006年7月的一天,電線桿終于立到門前了,架上線就能通電了。這位50多歲的蒙古族老婦人高興至極,午飯時,以蒙古族的禮節,用蒙古族語言為前來施工的人們唱了一首歌:

光明送到家,

照亮我的心。

感謝共產黨,

感謝農電人。

…………

在場的霍旭所長感動了,包志濤副所長感動了,*也感動了,所有的人都感動了。雖然沒有樂器伴奏,但在*聽來,這是世界上最動聽的歌,最動情的歌。這位53歲的漢子背著大家,悄悄抹去了涌出眼角的淚……

是啊,能為鄉親們送去光明,能得到鄉親們如此真情的感謝和稱贊,還有什么比這更為貴重的回報和饋贈呢!

尾聲:路在腳下

*的事跡在阜新農電系統、在彰武農村傳誦著。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開展,隨著農村城鎮化、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用電量會越來越多,為農民提供優質的供電服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無論城鄉,都需要更多的*式的電工,而不是“惹不起離不開的電霸”。從這個意義上說,時代呼喚著有更多的“*”出現。我的采訪就要結束了,而*的路還沒有走完。

2006年12月5日,天氣晴朗。我和*一同登上了一座沙丘。他指點給我說:從這兒往南是好保起屯,往西是北甸子,往北是*西屯,西南角是馬家屯;沙丘腳下是振興砂礦;這排電線桿子是“戶戶通電”工程中立上的新桿子……他說,這沙丘是隨著歲月流失慢慢移動的,可電線桿子不移動,我走的路也不能有偏移。我說,我聽懂了你的話。

他平時所走的并沒有車轍的路在腳下向前伸展著。坐在沙丘上,我們算了一筆賬:以他平均每天走10公里,每月出行24天計算,31年,他為了維修線路、抄表、收費和施工,至少走了89280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多。他說,我要把這八萬九千公里當起點,接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