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星候選個人事跡材料2篇
時間:2022-09-27 08:46:50
導語:創業之星候選個人事跡材料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男,中共黨員,39歲,鄉村人。同志于2002年返鄉創業,在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蠶桑產業經濟,在取得成功后,不忘當地群眾,帶領他們栽桑養蠶。在他的帶動下,全鄉掀起了栽桑養蠶的新高潮;為此,便義務到各村傳授栽桑、養蠶技術,被當地群眾傳稱為“土專家”,其發展致富理念廣為群眾所接受。為拓展發展經濟,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他又率先發展桑園林下種草,形成“桑—蠶—草—鵝—沼氣”的立體種養經濟模式,既節約土地資源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農戶收入。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肯定,其“桑—蠶—草—鵝”的立體種養經濟模式于2003年起多次在宜賓市推廣學習,增加了蠶農新的經濟收入來源。并于2003年、2008年分別當選為共青團縣委第十二次、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代表;2003年10月被共青團宜賓市委、宜賓市科學技術局評為“宜賓市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2005年12月被共青團宜賓市委、宜賓市農業局評為“宜賓市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標兵”。
同志在創業發展的道路上積極參與黨組織學習,于200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多年來,帶領農戶新發展桑園千余畝,但由于市場經濟、原絲綢公司經營不善等影響,蠶業生產不斷下滑,為穩定蠶桑產業,等31人于2008年1月發起創辦了縣鄉蠶桑專業合作社,任合作社理事長。依托合作社有組織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生產發展,從而更加穩定,有利于增加農戶經濟收入,更好地發展壯大蠶桑產業。合作社現已有在冊社員200余戶,在此基礎上,他不斷開拓進取,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擴展蠶桑產業的同時,結合實際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優質核桃等果品種植,利用成熟的林下立體種養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廣桑園、果園林下養雞,種草養兔、養牛,增加了農戶增收渠道,大大降低種養業風險。通過利用桑園林下養雞和桑園種草養兔,年出售優質土雞1萬只,出欄商品兔2萬只,僅此兩項可增加銷售收入200萬元以上,年人均純收入增加400元,走出了一條立體生態循環的綠色經濟發展路子。
2006年起至今先后擔任村文書、村委會主任、團支部書記、民兵連長、科技干事等職;曾于2006年-2008年在縣委黨校學習“農經管”專業,被評為“優秀學員”。身為共產黨員、村干部,從不忘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積極參與、組織、協調,特別是農村沼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新農村建設等方面成績顯著,通過縣鄉各級政府大力支持和全體村民積極努力配合,全村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村通水泥路穿村而過,通社公路已達16余公里,入戶便道基本戶戶通。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的同時,經常與群眾探索發展致富門路,積極帶領周邊群眾加快致富奔小康。曾于2006年被縣人民政府授予“農村人才示范戶”;2006年12月被縣農業局評為“蠶業生產先進個人”;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被中共鄉委員會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身為共產黨員、村干部,近年來更是不遺余力為群眾發展致富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出謀劃策,在鄉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和群眾的積極配合下,村從一個鄉最偏遠、海拔最高、村民貧困、基礎條件差的落后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先進村。自來水廠建設順利實施,村民很快會喝上安全的自來水;等通過協調爭取,全村70%的村民安裝上了天然氣;電信網絡有線寬帶已是社社通,村民足不出戶就可知天下;村內已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氣、通網絡五通。新村建設已于2013年通過上級部門驗收。所做成績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肯定,先后于2011年6月被中共縣委評為“雙創雙爭”學習標兵;2012年6月被中共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第九批縣拔尖人才”;2013年4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授予“宜賓市勞動模范”。
通過發展、學習、宣傳、教育,村民的素質提高了,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高,村內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合作社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站在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新突破,他將繼續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開拓進取,努力拼搏,為建設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幸福新農村而不懈奮斗。
第二篇
,男,漢族,198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鄉村人。2002年底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經過五年的軍營生活,他的意志品質得到了鍛煉,思想得到了提高。于2007年12月退伍回鄉創業。
回鄉后在村三組辦起了一個常年存欄12000只的蛋雞養殖場。對于養殖來說,他是個門外漢,旁人也對他指指點點,認為一個從來沒有飼養過一只牲口的毛頭小伙子能把雞養好。養殖場在大家的非議聲中建了起來。面對壓力,沒有退縮,而是把壓力變成動力,他不斷查閱專業書籍,到、等地參觀取經,學習養殖技術,養殖場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120天后,第一批母雞成功出欄,看著一個個的雞蛋從雞籠里滾出來,他的心里樂開了花,覺得以前所受的苦都是值得的。
看著一筐一筐的雞蛋,他的心里又喜又憂,每天10000多板的雞蛋如何銷售成了一個大問題。如果按常規將雞蛋批發給經銷商,價格肯定不會高,但自己一個人賣又賣不完。他想了很久,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批發給零售商。但零售商與經銷商聯系多年,同等價格零售商明確表示不會要他的,這讓非常苦惱。但是他堅信,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經過冥思苦想,他終于想出了一個既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包退”。由于經銷商是四處收蛋,蛋的質量不穩定,時好時壞,有些零售商會抱怨,他就抓住這點,對零售商提出了有質量問題“包退”的優惠條件,免去零售商的后顧之憂,問題迎刃而解。雖然實行了“包退”,但至今一個雞蛋也沒有被退過,因為信譽好,雞蛋十分暢銷,沒有了存蛋,也就沒有了質量問題。
雞糞作為優質的有機肥,卻始終是個“老大難”問題。如何才能更好的發揮它的作用?最終決定將雞糞用于種植葡萄,搞種養殖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既解決了雞糞處理問題,又解決了葡萄的肥料來源。在2009年9月,在村一組租用了20余畝土地搞起了葡萄種植。開始種植之后,才知道種植葡萄遠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簡單。在6、7月的時候,由于白天天氣炎熱不能施肥,只能下午天氣轉涼了才能施,所以有時要忙到晚上9、10點才能收工回家吃飯。勞動強度比以前增加,加上自身在部隊時腰部受過傷(在退伍時還被評為“九級傷殘”),他的舊傷復發了。他想放棄葡萄種植。但回頭一想,既然選擇了這行,就要學一行,愛一行,干好一行,不能半途而廢。
第二年,終于到了葡萄收獲的季節,看著一串串的葡萄長勢喜人,真有種撥開云霧見青天的喜悅。由于他所種植的葡萄全是新品種,為了使顧客感覺到不同,他除了制作了宣傳單和招牌進行定點銷售之外,還開展了免費品嘗活動。為了確保顧客能吃到口感最佳的葡萄,他每天早晨三點就到葡萄園采摘最新鮮的葡萄。付出終將得到回報,他種植的葡萄得到顧客的一直贊揚,回頭客也多了起來。同時,他還想出讓顧客自己親手到葡萄園采摘的點子,讓顧客體驗田園風情。好吃又好玩,葡萄園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為了使各項工作更好的開展,2011年10月,成立了“縣咯個鮮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群眾一起搞農業。正當一切發展越來越好時,2012年6月的一場大雨帶給他慘痛一擊。當時葡萄快成熟時,一場意想不到的大雨傾盆而下,望著長勢喜人的葡萄被洪水吞食,而他卻無能為力。當洪水退卻,一串串葡萄傷痕累累地掛在樹上,他的心在滴血。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
他相信風雨過后一定是彩虹,通過自己的努力,2013年葡萄有了一個好收成,葡萄園里碩果累累,來葡萄園采摘葡萄、買葡萄的顧客絡繹不絕,上市幾天葡萄就全被搶購一空。他相信,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明天一定會更好!
- 上一篇:農村沼氣持續健康發展工作意見
- 下一篇:衛生縣城長效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