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鄧平壽黨課材料
時間:2022-02-14 01:31:00
導語:學習鄧平壽黨課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廣大的流動黨員同志們:
2007年是我市“作風建設年”,正當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在開展“作風建設年”之際,鄧平壽同志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作風建設”的全部內涵。鄧平壽同志于今年2月1日逝世,《當代黨員》2007年第三期將他的事跡進行了全方位的特別報道,“鄧平壽作風”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近日,某市委追授鄧平壽同志“某市優秀共產黨員”,同時號召廣大干部群眾向鄧平壽同志學習。現將鄧平壽同志的感人事跡進行專題學習。
一、鄧平壽同志的生平簡介
鄧平壽,男,漢族,1955年12月17日(農歷)出生于梁平縣原虎城鄉上豐村。
1962年9月至1968年8月:在原上豐村小學和原虎城鄉中心小學讀書。
1968年9月至1971年8月:在原虎城鎮中學初中畢業(此為鄧平壽接受的全日制教育最高學歷,其后曾在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學習現代鄉村綜合管理,學制3年)。
1971年8月初中畢業后務農,其后到生產隊的面房加工掛面,并負責賬務。
在一份寫于1977年11月27日的《關于對鄧平壽同志選干的調查報告》中,有這樣的記錄:1975年,鄧平壽帶領生產隊的廣大群眾大搞科學種田,試驗小麥畝產達500斤,在生產隊面房工作后,群眾說:“我們這個面房換了幾個人都沒搞好,只有鄧平壽把它管好了。”
1975年8月8日:鄧平壽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入黨志愿書》中,鄧平壽有這樣一段樸實的話:我入黨以后,要積極參加黨的各項工作,積極參加黨組織的一切活動,按時交納黨費,經常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保持優良作風,去掉不良作風,有事同群眾商量,密切聯系群眾,經常聽取群眾意見。我一定要向劉胡蘭、楊子榮等英雄學習,學習他們專揀重擔挑在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徹底革命精神。我要求入黨,不是為了名譽好聽,不是為了給人民當老爺,而是為了把自己的一切交給黨安排,黨叫我干啥就干啥,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奮斗。
1976年11月15日至1978年4月1日:在梁平縣基本路線教育工作團工作,后在工作團任組長。
1978年4月1日至1981年:在原虎城區波漩鄉任團委書記。
1981年至1989年11月23日:任原波漩鄉鄉長。
在一份寫于1983年3月24日的《關于鄧平壽提任職務的考察報告》中,有這樣的記錄:該人在管計劃生育工作時,多數時間就在各大隊與計劃生育干事一起工作,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住,計劃生育抓得好……作風正派,不謀私利,不搞歪門邪道。
1989年11月23日至1992年11月8日,在原虎城區楚家鄉任黨委書記兼鄉長。
1992年11月8日至1998年12月27日:任虎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1998年10月25日至2007年2月1日:任虎城鎮黨委書記。
2007年2月1日病逝。
二、鄧平壽同志的感人事跡
他,沒有干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的事跡卻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他的想法很樸實,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的信念很堅定——不把虎城鎮建設好,就一步也不離開虎城鎮;他用畢生的精力實踐了自己的信念。
2007年2月5日下午2時許,一輛靈車從梁平縣城開出,緩緩駛往虎城鎮。靈車送回的,是這個鎮的黨委書記鄧平壽。
靈車停在場鎮口,鄧平壽的兩個女兒,一個手捧遺像、一個懷抱骨灰盒下來了,人們簇擁上去,哭聲在街道兩旁響起。人群中有鎮領導,有村干部,有街道居民,有企業主,甚至有從相鄰的四川達縣趕來的群眾。這支自發聚攏的隊伍,肅穆,莊嚴,大家徒步7里多路,送鄧平壽回家。
“虎城的事一天沒做好,我就一天不離開虎城。”鄧平壽的這句話,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了。這片土地上的村民也舍不得鄧平壽走啊!每逢鎮領導班子換屆,便有鄧平壽要調走的消息從縣里傳來,他們就找縣里,找鎮里,更多的是扭著鄧平壽說:“你不能走哦,我們不準你走!”
現在,他們的書記是真的不走了,但他們卻心痛得淚雨紛飛……
“他硬是用腳踏平了辦公室與田間地頭之間那道坎。”
鄧平壽自1998年開始擔任虎城鎮黨委書記以來,虎城的變化大家有目共睹。他的工作作風,卻讓上任一年多的虎城鎮鎮長趙洪越很不理解:除了開會,鄧平壽長期泡在村里,不坐車,每天走十幾里路,據說,虎城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棵桑樹樹干沒刷白,哪條路垮了塊石頭,他都曉得。
剛到虎城時,趙洪越心理很難平衡。除了工作思路與方法的分歧,最刺激他的,竟是一個他此前完全沒想到的現象:
每逢二、五、八是虎城的趕場天。只要鄧平壽辦公室的門開著,趕場的百姓,就會一溜一串地歡歡喜喜往里鉆,挑擔的,背筐的,叼著煙桿的,一屋笑語歡聲。鄧平壽辦公室那套足以擠下10來個人的棕色人造革沙發,坐墊早已發白了。趙洪越有次開玩笑說:“這都是村民的屁股磨的。”但玩笑之后,他不得不想,為什么自己辦公室的沙發無人來坐?
初來時,鄧平壽帶他下村,到的第一個村便是最遠的八林村,來去走了5個小時。第二天,腰酸背痛的他起不了床,鄧平壽卻又下村去了。在下村的路途中,他發現,這位黨委書記的路沒有白跑,群眾喜笑顏開地端杯水出來,他遞一支煙過去,那樣融洽的干群關系,絕不是在辦公室里坐得出來的。他不得不承認:“鄧平壽硬是用腳踏平了辦公室與田間地頭之間的那道坎。”
趙洪越原以為只有初中文憑的鄧平壽是個大老粗,可他后來發現,鄧平壽的書架上除了《選集》、《公務員能力建設》外,竟有《商品知識》、《我們身邊的哲學》和《古今文學名篇》等,這讓他暗暗有些感動。他曾聽人說過一句話:鄧書記最愛學習!不多久,趙洪越便熟悉了書記每天的作息安排,除了開會、出差,他幾乎都是白天在村里跑,黃昏時分回來,飯后就在辦公室里看書看報。
2006年3月14日,趙洪越在辦公室接到在縣城開會的鄧平壽的電話:“全市煙花爆竹產業要向梁平傾斜,我們何不去引個廠來?”趙洪越分外欣喜,不僅是因為這個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為鄧平壽的態度——他分明已改變了在他頭腦里根深蒂固的“虎城偏遠,只有農業才有搞頭”的觀念,開始接受趙洪越提出的“鎮的發展,必須依托企業和場鎮建設”的觀點,并迅速地去捕捉信息。
放下電話,趙洪越帶著幾個人就走。在他們的努力下,僅僅一個月,洪泰煙花爆竹公司入駐虎城。年底,工廠建成,800多名農民在這里找到了飯碗。
“鄧書記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我。”
靈車開進虎城的這天,洪泰公司的副總經理陳剛一直走在隊伍中,不斷用沙啞的聲音,提醒放鞭炮的人。那天燃放的鞭炮都是洪泰自愿提供的,從進入虎城境內就響起,響徹7里多路,一直響到鄧平壽的家里。
那幾天,他幾乎天天守在鄧平壽的靈前。他說:“來虎城前,早聽說這里有個一心為百姓辦實事的鄧書記。來了不到一個月,他的人格魅力就征服了我。”
陳剛說的“征服”,其實是些小事。
2006年3月,陳剛沖著鄧平壽的名聲來虎城考察,鄧平壽向他承諾:“別人給的方便和優惠政策,我們給;別人不給的,只要法律和政策允許,我們也給。”
一個多月后破土建廠時,陳剛才完全掂量出鄧平壽這話的底氣:這里的各種優惠政策,或許別的地方都可以給,但有一點,是很多地方難以做到的。這個黨委書記不但為他們上下協調土地租賃、公路調整等事宜,還親自抬桿、拉尺。6月的一天,因土地補償問題,五六十個村民涌到廠里,不準施工。鄧平壽聞訊趕到后,往人群中一站,群眾就安靜了。鄧平壽說:“企業來到這里,是大家的福,大家今后看得到。現在有什么問題,我們政府幫助解決。散了吧,別影響施工。”話音落地,圍了兩個小時、吵得一塌糊涂的人群,立刻安靜地散了。
這件讓陳剛十分頭疼的事,就這么簡單地煙消云散。走南闖北的他見得多了,而這樣的書記,不能不讓他在詫異之余頓生欽敬。
在虎城,很容易遇見鄧平壽,他不是去這個村就是去那個村,走著去。在路上碰到鄧書記的時候,陳剛總會停下車,要送他一程,而他從沒上過車,只大聲問問企業的情況。2006年夏季的一天,日頭很毒,陳剛喊他上車,他還是不上,見他汗流浹背的樣子,陳剛有些不放心,就將車停在路邊,下來陪他走。十幾里路,鄧書記逢人便問旱情,然后這里怎么處理,那里怎樣防范,沒一樣不在他心里存著。那一路上,陳剛常看到鄧平壽不自覺地用手按著肚子,他關切地問,鄧平壽總是咧嘴一笑:“小毛病,沒得啥子。”
今年1月初,陳剛出了車禍,在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做手術。幾乎同時,鄧平壽住進了重醫附一院。陳剛得到消息,眼前便出現他長期手按肚子的情景,他有種不祥的預感。1月17日,術后才三天,他求醫生:“讓我去看鄧書記一眼吧!”
隔著重癥監護室冰冷的窗玻璃,陳剛遙遙望著病床上昏迷不醒的鄧平壽,心酸地想:躺在這里,您可以歇歇了!
“管你金生銀生,把老百姓的路修好了才是你的人生!”
比較陳剛,大興村主任袁永福似乎要幸運得多,因為平壽的最后一個電話,就是打給他的。
1月15日清晨7點過5分,袁永福的手機響了,是鄧平壽,就兩句話:“你們村的桑樹栽得怎樣了?要栽好!”聲音十分微弱。聽慣了鄧平壽大聲粗氣說話的袁永福沒回答,只連聲問:“鄧書記,你怎么了哦?”“你莫管!”三個字后,電話掛了。
袁永福呆立半晌,然后迅速撥通他在虎城中心衛生院工作的三姐的電話。三姐說:“鄧書記病了,昨晚送到了某大醫院。”
袁永福再撥那串他熟得不能再熟的號碼,卻已無人接聽。后來,袁永福得知,鄧書記此后不久就陷入深度昏迷,再沒有醒來,但他仍固執地一天數次地撥那串號碼,他希望聽到那粗聲大氣的嗓子再喊一聲“袁老大”。
“袁老大,我在你的公路上,你出來一下!”
2006年夏天的一個正午,袁永福還在睡午覺,接到電話,他突然醒來:“鄧書記啊,這么熱的天,我們都不敢出去,你還在外面跑啊?”
他起身就往外跑,遠遠看見烈日下那熟悉的身影:沒戴草帽,濕透的背心卷到胸膛,最讓他看不過的是腳上那雙鞋,稀爛!
他一走攏就說:“鄧書記,你啷個走路哦,我給你拿雙草鞋來,你至少要對得起‘草鞋書記’這個稱呼嘛。”
鄧平壽沒接他的茬,只說:“越是天氣熱,越要注意新鋪公路的養護,澆水蓋草,馬虎不得。群眾那點錢都是血汗錢,我們集資修路是為百姓做好事,但質量搞不好,不但不是好事,反倒是罪過!”
那一刻,袁永福馬上想到波漩村修路時,鄧書記對村主任王京生說的一句話:“管你金生銀生,把老百姓的路修好了,才是你的人生!”
他深深知道鄧書記把老百姓的路看得有多重。“我心中最大的遺憾,是鄧書記沒看到這條路修通!”袁永福說這話,是在2月5日,也就是鄧平壽遺體火化的那天。就在那天,在那條一度擱淺的斷頭路上,一些村民掄起鋤頭,再度開工了。
“鄧書記真是把我們老百姓裝在心里!”
1月14日,星期天,小雨,鄧平壽帶著鎮干部一行4人到千丘村檢查桑樹栽植情況。那天遇見他的村民很多,他們絕沒想到,那是他們見鄧平壽的最后一面。
不論是當鎮長還是黨委書記,鄧平壽都親自駐村,而且多年駐千丘村。這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他的心血。
“這么多年,他沒在我們任何一家吃過飯。”66歲的唐連友說。
“他走了,我們心里痛啊!”趙洪利說。
“我們村以前吃水就靠兩個牛滾凼,爭水吃是常有的事。后來,鄧書記就動員我們打水井。去年夏天,我們村就靠水井躲過了旱災。”孫澤壽說,“開始學養蠶的時候,有一次,我拿把砍刀到桑樹田里,該修枝的就摸出來砍一下。鄧書記看見了,就喊‘老孫老孫你上來!’我一上去,他就遞支煙給我,然后從他隨身背的包里掏出專用剪刀,鉆進桑樹田里,給我做示范。”
村民洪品強說:“鄧書記真是把我們老百姓裝在心里,有時候,都超出我們的預料。”洪品強說的“超出預料”是指5年前發生的一件事。2002年5月的一天深夜,村民周漢富的房子突然垮塌,天蒙蒙亮時,早起的洪品強發現后立即給鄧平壽打電話。鄧平壽說:“傷人沒有?我馬上來!”洪品強看了看時間,6點半。他說:“3里多路,加上起床穿衣,至少要半小時才能到。”然而,僅僅12分鐘,鄧平壽就到了。見沒有人受傷,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跟村組干部一道,忙這忙那。離開的時候,已是下午兩點多鐘了。
“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只能艱苦奮斗啊!”
千丘村的發展和虎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省吃儉用上的。
“要講待遇,橫向比,虎城鎮的干部應該是最低的,很多該發的獎金都用于搞建設了。”鎮黨委組織委員廖銘說。一些鎮干部不是沒意見,但鄧平壽的態度十分明確:“虎城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就是要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他經常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父母大多還在農村種田,他們一個月能刨出幾個錢來?大家為什么不和鄉親們比比?”
在虎城鎮鎮政府的辦公樓門前有個“永不消失的光榮榜”,榜上公布的都是捐款人員及數目。鄧平壽的名字,總是排在第一:他每年捐款不少于5000元,而一般干部每年的捐款,也在一兩千元左右。
待遇低不說,虎城的干部很少有周末和節假日。“書記都不休息,我們也跟著跑習慣了。”這是一些干部說的。鄧平壽不止一次地私下對好友說:“我對不起這些干部啊!但虎城窮,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我們只能艱苦奮斗啊!”
2002年換屆,2007年換屆,梁平縣領導考慮到他在基層的時間和業績,上次擬調到縣交通局任局長,這次擬推薦到縣政協或人大常委會任副主席或副主任,而鄧平壽都拒絕了,他離不開村民,村民也離不開他。這次要調他的消息傳出后,17個村有12個村的村干部跑到鎮里說:“鄧書記,你不能走哦,虎城離不得你哦。”還有上百的村民到鎮里,而那段時間,鎮里的電話響個不停,很多都是為挽留他。鄧平壽就又說了他那句常說的話:虎城一天不建好,我一天不離開。
而這話才說幾個月,鄧平壽就突然離開了人世。
靈車送鄧平壽回家的這天,千丘村的村民幾乎全體出動,他們逢人便說,鄧平壽是倒在他們村里的。1月14日那天,鄧平壽冒雨在桑地里轉了大半天,直到中午1點過才回到鎮上。兩點過,鄧平壽腹痛難忍,被送進衛生院,黃昏時分,五六個鎮干部和醫生強行把他架進車里,送往重醫附一院,醫生診斷為急性胰腺炎。2月1日凌晨,鄧平壽永遠地走了。
正如虎城鎮街道社區黨支部為他所寫的悼詞:為構想虎城的發展藍圖,他想盡了“千方百計”;為安排好虎城的大好河山,他走遍了“千山萬水”;為體察虎城的民情,他訪遍了“千家萬戶”;為傳播黨的致富政策,他說盡了“千言萬語”;為了虎城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他歷盡了“千辛萬苦”。
三、向鄧平壽同志學習
向鄧平壽同志學習,學什么?憑借我市五位專家學者王進、李重華、謝撼瀾、唐洪英和張世和的見解,主要學習:
當前位置:首頁>我的范文庫>正文學習鄧平壽黨課材料來源:作者:時間:2007-06-21點擊:1045
㈠像鄧平壽那樣“貼近群眾的心,把準群眾的脈”
思想作風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的體現。鄧平壽以“貼近群眾的心,把準群眾的脈”,展示出他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優良思想作風,模范地詮釋著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貼近群眾的心,把準群眾的脈”,要求領導干部要把為群眾謀利益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最高準則;要自覺放下“架子”,貼心于民,時時處處知道群眾在想什么,希望黨和政府為他們做什么;要深知自己手中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群眾,要始終堅持為他們服好務,不居功自傲,把功勞記在黨組織和人民群眾身上,并作為進一步做好工作的強大動力。
我們學習鄧平壽,就要學習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之中,滿腔熱情愛人民、殫精竭慮為人民。只要我們的干部都能像他那樣“貼近群眾的心,把準群眾的脈”,我們就一定能夠得到群眾的擁護,我們的事業就大有希望。
㈡保持正確的學風要愛學習、善學習
愛學習和善于學習,使鄧平壽成為一名好書記、好干部,廣大干部端正學風不妨從這里學起。
學習永無借口。要像鄧平壽那樣,白天幾乎都往村里跑,但一回到辦公室就堅持讀書、看報,學習無借口,再忙也有時間學習,關鍵是愿不愿意“擠”和“鉆”。
知識面要廣博。要像鄧平壽那樣,做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和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都要學。
學以致用是目的。鄧平壽是善于學習的典范,學習使他頭腦里根深蒂固的“虎城偏遠,只有農業才有搞頭”的觀念,最終被代之以“鎮的發展,必須依托企業和場鎮建設”的新思路。他說:“我要讓虎城鎮所有的老百姓都過上巴巴實實的好日子。”這就是鄧平壽學習的目的與結果。善于學習,就是要像鄧平壽那樣,將學習與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實際的效果來檢驗學習。
㈢像鄧平壽那樣重“實干”
和平年代,少了轟轟烈烈的“尖峰時刻”,多的卻是平凡的日常工作。正是在這看似波瀾不興的工作中,鄧平壽用“實干”二字,把總書記倡導的“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落到了實處。
和有的領導干部大搞政績工程,用會議貫徹會議,就文件落實文件相比,鄧平壽主政虎城,狠抓“一條路”、“一條蟲”。這些政績似“平”則“實”,可以“丈量”,而“尺子”裝在老百姓的心里。
對領導干部來講,第一要善謀大事。鄧平壽為虎城謀“一條路”、“一條蟲”,是抓住了當地老百姓生活的急需、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第二要善抓落實。要咬定經濟社會發展總目標,圍繞總任務,率先垂范,沉下基層,抓好自己的“點”,拿出示范精品推動全局。
鄧平壽啟示我們,樹立正確的工作作風,就是要把工作的立足點放在真抓實干上,不搞“形象工程”,不虛報浮夸,不急功近利,扎扎實實推動發展,實實在在創造政績。
㈣以“三大部件”“組裝”優良領導作風
鄧平壽以“三大部件”組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領導作風。
用好一雙肩——擔責任、盡職守、定目標、求實效。學習他的領導作風,就是要學習他鐵肩擔當責任,恪盡職守;學習他心里裝著看得見、摸得著的藍圖;學習他為了富裕百姓的藍圖,實實在在地為黨盡忠誠,為國盡職責,為民謀福祉。
用好一顆心——親民愛民、辦實事、善溝通、架起“連心橋”。學習他的領導作風,就是要學習他身居“廟堂”卻腳踏田土,以質樸、務實之風帶班子、領隊伍;學習他以“草鞋書記”的形象身先士卒,與群眾以心換心,以情換情,增加工作透明度,做到溝通從“心”開始;學習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搭建起黨群之間的“連心橋”,將農民的實際問題解決在地里,為新時期群眾工作的領導藝術賦予了新的內涵。
用好一顆腦——巧激勵、重協調、多技能、善謀劃。學習他的領導作風,就是要學習他善于將支持激勵與關懷激勵巧妙融合;學習他摒棄空談,崇尚務實,以多技能、廣知識實實在在為民眾排憂解難;學習他協調各方,把握大局,重謀劃,精思實為。像他那樣,以權力與非權力因素構成雙重權威和人格力量,博得群眾的擁戴。
㈤樹立良好的生活作風:“大義有忠孝、小處見品格”
作為一名黨的基層干部,鄧平壽對國家、對事業、對群眾忠心耿耿,鞠躬盡瘁;作為一個兒子、一個丈夫,他對家人赤子愛心,深情厚意;對自己,他克勤克儉、心中無我。可以說,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共產黨人的優良作風在他身上得到了有機統一。
鄧平壽身上表現出來的一切,充分見證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和愛心,見證了其胸懷的無私和博大,充分體現了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優良作風。當人們在燈紅酒綠之中觥籌交錯時,一碗泡菜下二兩白干的鄧平壽,其精神在梁平廣袤的大地上升華了。
其實,共產黨人的品格并非一定體現在轟轟烈烈之中。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修養自身,清廉勤儉,富有愛心,不也是一種高貴的品德嗎?
大義有忠孝、小處見品格。克己奉公的鄧平壽的良好生活作風值得廣大黨員干部發揚光大。
同志們,司馬遷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說過,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鄧平壽同志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還重。
廣大的流動黨員同志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的時期,一個英雄的時代。在工作中,我們少了“驚天動地”,多的卻是平凡的工作。在生活中,我們面對各種困難、誘惑、阻礙,失意過,徘徊過,也矛盾過。但鄧平壽同志已經給我們作了很好的榜樣,他用一言一行詮釋了一個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和精神風貌。
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肩負起這個平凡而偉大的責任。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推進,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