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稿

時間:2022-10-15 10:24:00

導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講稿

教學對象:基層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

教學目的:學員懂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關系認識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教學提示:可適當引用教學參考之內容;

教學時間:一個半個小時。

把什么樣的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對于一個政黨來說,是一個事關舉什么樣的旗、走什么樣的路的根本問題。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一件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事。它表明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又實現(xiàn)了新的歷史性的飛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生根發(fā)展又結下了新的碩果。這對于我們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面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個偉大成果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正因為如此,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印在了自己的旗幟上。但是,理論只有同實際相結合,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自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至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結果、發(fā)展了八十余年。在這八十余年里,馬克思主義經歷了一個“中國化”過程。這個中國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指導中國實踐,又反過來被實踐推動獲得自身發(fā)展的過程。這一中國化過程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每一個階段都產生了偉大的理論成果,分別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是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的思想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偉大成果。它重點解決的是中國革命的對象、革命的道路等一系列問題。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古老的東方大地,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思想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人民翻身得解放。同志是思想形成的主要貢獻者。在他的著作中,用最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其獨特的文風、充滿睿智的語言,至今為世人所敬仰。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自嘗一嘗”(實踐第一的觀點)。讀同志的書,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還可以學到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識。因此,今天的我們,還是應當讀一讀的著作。

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的理論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產生的第二個偉大理論成果。1978年以后,鄧小平同志領導全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命題,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這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對于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做出了核心的貢獻。他善于用最樸實、最通俗的語言,深刻地闡述有關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引導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取得勝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退居二線,形成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這以后的十三年中,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在國內,改革觸及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各種矛盾開始顯露出來,中國的改革是否還能繼續(xù)下去,中國的未來將向何處發(fā)展,這一切引起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深刻思考。在中國黨和國家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定地沿著鄧小平同志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在這十三年里,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輝煌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大幅提高。十三年里,黨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實踐的同時,也獲取了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的結晶,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強國富民之路的結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永葆共產黨的先進性的深刻總結,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通過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過程我們不難看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這種一脈相承關系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擁有共同的哲學基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人類最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人從來不曾丟棄過這個思想武器,無論是、鄧小平還是,都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眼光打量世界,分析世情,洞察人類發(fā)展趨勢,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二)擁有共同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來自實踐,服務實踐,又通過實踐的推動獲得自身的發(fā)展。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還是后來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都反對將馬克思主義奉若教條,頂禮膜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思想、鄧小平理論一樣,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又充分體現(xiàn)各個時代的要求;既一脈相承,又別開生面,充分展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三)擁有共同的價值觀——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福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旗幟鮮明地指出:“過去所有運動都是少數(shù)人的運動,或者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只有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少數(shù)人、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以全人類的解放為己任,最大公無私。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無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還是作為它們繼承者的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雖然它們產生的時代各不相同,承擔的具體歷史任務也各不相同,但其根本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一樣的,即都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由于以上三點,從根本上決定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只能是一脈相承的關系。那種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對立起來或者割裂開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錯誤的。我們要學習好貫徹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與深入學習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結合起來。

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

在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一脈相承的關系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鄧小平理論有著更為緊密的關系。這是因為,這兩個思想體系所產生的時代相近,都是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產物,而且都產生于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同時也都以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為根本任務。這就決定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必然要站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之上,就是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繼承鄧小平理論。但是,同鄧小平時代相比較,第三代領導集體所處的環(huán)境、所面臨的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有些問題,我們能夠用鄧小平理論加以解決,有些則必須用發(fā)展了的鄧小平理論來解決。我們不能要求鄧小平理論把所有的問題都預料到了,都解決完了。這是不可能的。真正解決今天的問題還要靠我們自己。這就要求對鄧小平理論進行豐富和發(fā)展。而豐富、發(fā)展的結果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

既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鄧小平理論關系如此緊密,那還有什么必要把它看成是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呢?

有些人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僅僅地理解為“三句話”。認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難以成為體系,無非就是那“三句話”。顯然,這種認識降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價值。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看法,主要原因在于這些人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同“三個代表”的要求混為一談了。作為“三個代表”要求,確實就是“三句話”——“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宋體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應當說,這是很關鍵的“三句話”,關鍵就在于它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和集中概括,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畫龍點睛”之筆,但絕不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內容。

作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體現(xiàn)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正如同志在“七一”講話中說的:“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戰(zhàn)略、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zhàn)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lián)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下發(fā)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綱要》一書中,也從16個方面概括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這一切足以說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正是這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新境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也不僅僅是有關黨的建設的理論。誠然,“三個代表”的最早提出,是針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樣一個重大問題提出來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執(zhí)政黨,是中國各項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只有把中國共產黨建設好了,中國的大局才能穩(wěn)定,社會才能穩(wěn)步發(fā)展,一句話,中國的事情才能辦好。所以,針對黨的建設而提出“三個代表”,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當時提出來的只是“三個代表”的要求,而不是作為體系提出來的。如前所述,作為思想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有關黨的建設,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同志對此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全面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關系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關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明白了這一點,對于我們從總體上深刻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在工作中自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很有幫助。

繼承的典范,發(fā)展的典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不從本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則出發(fā),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生動而具體地堅持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正因為如此,同志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堅持的典范,又是發(fā)展的典范。兩個“典范”,辯證統(tǒng)一,既形象,又深刻,充分說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但是究竟堅持在哪里?發(fā)展在哪里?或者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哪些是一脈相承?哪些又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對此,同志在“七一”講話中用了四個“新”加以概括。如果我們從總體上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就不難看出,有五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具有特別的意義。

(1)形成了“既不落后時代,又不超越階段的”國情黨情觀。把現(xiàn)在的中國定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鄧小平理論的歷史性貢獻,為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同時又結合發(fā)展了的形勢,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深化了對基本國情的認識。針對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出現(xiàn)過的超越社會發(fā)展階段的錯誤,同志從黨的綱領的角度,深刻闡明了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的基本途徑,這就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中,我們黨既有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即最低綱領,也有確定長遠奮斗目標的最高綱領。我們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tǒng)一論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有關黨情的一系列觀點,更是充滿新意。同志在2001年“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黨經過八十年的發(fā)展,發(fā)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二是“已經從一個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tài)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同志所概括的這兩大變化,極關緊要。一方面,這兩大變化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八十年發(fā)展所取得的全部勝利、成就和進步;另一方面,這兩大變化又集中地反映了我們在今天所面臨的全部挑戰(zhàn)和考驗。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黨要想經受住執(zhí)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可以說新型黨情觀的建立,為我們今天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研究和解決黨的問題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據(jù)。

(2)形成了“發(fā)展是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發(fā)展觀。“發(fā)展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留給我們的珍貴遺囑。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此,必須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發(fā)展為中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鄧小平同志關于發(fā)展的思想。同志深刻指出,“必須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chuàng)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我們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使命,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應該建立在發(fā)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我們講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講共產黨的先進性,講代表人們群眾的根本利益,講社會的穩(wěn)定,這些都要以發(fā)展為前提。沒有發(fā)展,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強盛,沒有全體人民的富裕生活,沒有傳承文明的基石,沒有在國際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地位。總之,沒有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復興,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都是一句空話。可以說,把發(fā)展提升到共產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認識,反映了我們黨在對待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上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3)形成了“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社會進步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同志在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的建設規(guī)律,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進步的社會。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為此,他提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在黨的十六大上,又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主張。“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提出,反映了我們黨在對待社會進步的認識上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發(fā)展。因為世界的潮流是,人民不僅僅滿足于物質上的需求,也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同時民主的意識、當家作主的意識不斷增強。“三個文明”的提出,可以說順應了歷史的潮流和人民群眾的呼喚。

(4)形成了“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建設主體觀。在社會主義建設主體問題上,我們黨有過曲折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誤。建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把工、農、兵視為最重要的依靠力量,而把知識分子歸入“異類”,視為改造的對象。特別是“”期間,知識分子更被打入“臭老九”之列,嚴重挫傷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明確提出把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但是,對于像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的社會階層,如私營企業(yè)主、外資企業(yè)的中方管理人員、社會中介組織中的人員、自由職業(yè)者等,許多同志對他們還是另眼看待的。同志在他的“七一”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這些人同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并提出應允許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入黨。這不僅提高了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國家建設的積極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和執(zhí)政基礎。

(5)形成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觀。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我們黨的全部任務和責任,就是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奮斗。作為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面臨的最大課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能不能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志反復告誡全黨:縱觀歷史,不少政治組織和政治集團,在奪取政權的階段,其政策主張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權之后,就脫離了人民群眾,不再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后被人民群眾所拋棄。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的根本因素。為此,他特別強調,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這里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我們黨八十多年的奮斗,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浴血奮戰(zhàn)推翻“三座大山”,無論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guī)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xiàn)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這一“本”、“基”、“源”說,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確立了是否真正掌握、是否真心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標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但不是最后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階段,但不是最高的階段。作為一個源于實踐、指導實踐、又為實踐所發(fā)展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是終極的真理,它仍然需要發(fā)展,需要豐富。正如同志說的:我們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突破我們。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與時俱進品質的生動體現(xiàn)。

教學參考之一

“三個代表”走進黨章的歷程

最初的思想輪廓:1993年,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2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縱觀七十二年的歷史,我們黨的發(fā)展壯大,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獨立和走向繁榮富強,歸根到底是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fā)展密切相聯(lián)系的。這可看做是他對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這一思想的早期闡述。1996年3月,在《關于講政治》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這可以看做是他關于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雛形。1997年9月,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這可看做是他對于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早期思考。2000年1月14日,在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新的國內外環(huán)境中,如何保證我們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經得起各種風險和困難的考驗,始終堅強有力地發(fā)揮好領導核心作用,這是面向新世紀加強黨的建設必須進一步解決好的最重大的課題,也是決定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跨世紀發(fā)展中進一步鞏固和充分顯示優(yōu)越性的根本問題。”從這段話中,我們已經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輪廓。

最初的提出: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利用在全黨開展“三講”教育活動的重要時機,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2月20日,出席廣東茂名市高州市領導干部“三講”教育會議,在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指出:我們要使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成為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始終堅持有力地發(fā)揮好領導核心作用,也必須結合新的歷史條件,進一步從思想上、組織上和作風上把黨建設好。這里,已經提到了兩個代表。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fā)端。25日,繼續(xù)在廣東考察的在廣州市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他在發(fā)表講話時指出:“總結我們黨七十多年的歷史,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xiàn)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斗。”根據(jù)目前已披露的文獻資料,這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三個代表”這一科學論斷。

2000年5月8日至15日,先后在江蘇、浙江、上海考察,重點就加強新時期黨的建設進行調研。14日,他在上海主持召開黨建工作座談會,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他分析了“三個代表”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并進一步強調:“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推進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都應貫穿‘三個代表’的要求”。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作了進一步的明確。

最初的系統(tǒng)論述:在此以后,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論上的闡發(fā)更加系統(tǒng)。

200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這篇講話中,同志全面回顧和總結了我們黨80年的光輝歷程和基本經驗,系統(tǒng)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進一步闡明了黨在新世紀的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這篇講話因此也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宣言書。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為標志,“三個代表”開始由一個重要論斷發(fā)展成為思想體系。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這一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思想深刻,論述精辟,再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全面闡述。在“5·31”講話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內涵和指導意義從黨的建設領域向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領域拓展。

莊嚴地走進黨章:2002年11月8日-14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主題報告。十六大報告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靈魂和主線,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歷史經驗,回答了中國共產黨今后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目標的重大問題。報告進一步闡明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和指導意義,揭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個堅持”和“四個必須”的根本要求,對切實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經濟、政治、文化、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做出了全面部署。這表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此時已經成為一個比較系統(tǒng)、比較成熟的科學理論。在這次大會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作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莊嚴地寫進了黨章。

教學參考之二

“三個代表”產生的世情、國情、黨情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來自偉大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以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分析世情、國情、黨情而得出的必然結論。

關于世情:概括地講就是一個主題,三大趨勢,外加一個低潮。

一個主題:就是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雖然當今世界上依然矛盾重重,復雜多變,而且局部的戰(zhàn)爭不斷,但從總體上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fā)展,社會要進步,這是當今時代不可抗拒的潮流。在這一主題下,國家間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三大趨勢:一個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不可逆轉。冷戰(zhàn)結束后,美蘇爭霸的時代也隨之結束,世界向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在這多極中,美國、俄羅斯、歐盟、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和組織,都會成為世界格局中的一極。雖然這種發(fā)展趨勢不合美國人的口味,但這樣的趨勢無法阻擋;另一個趨勢是經濟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不可抗拒的發(fā)展潮流。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在于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趨向直接流動和配置。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不僅使傳統(tǒng)經濟活動走向全球化,而且?guī)恿苏巍⑺枷搿⑽幕仍谌蚍秶鷥鹊臐B透和沖擊。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如果我們不能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對策,就會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陷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再一個趨勢是世界科技迅猛發(fā)展,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個國家和地區(qū)都在搶占科技這個綜合國力競爭的制高點。

一個低潮:就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目前仍處于低潮。由于東歐的劇變和蘇聯(lián)的解體,使國際國內的一些人對社會主義發(fā)生了懷疑,也向一切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提出了許多重大課題:世界社會主義的這種變化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究竟為什么會解體?具有幾十年歷史的蘇聯(lián)共產黨為什么會失去政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把這些問題思考和研究清楚了,我們黨就會更好地鞏固和加強自己,更好地領導人民在新的世紀譜寫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篇章。

關于國情:最大的國情是我國仍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雖然我們已經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第一步、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從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但這樣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小康、不完全和不平衡的小康。在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我國國情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我國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我國的經濟社會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些都給我們黨執(zhí)政和領導各項事業(y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關于黨情:經過80年的發(fā)展,我們的黨員隊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huán)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面對國際國內廣泛深刻的變化和黨內外千頭萬緒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產生的黨內環(huán)境,即黨情。

首先,中國共產黨面臨艱巨的歷史任務。經過長期的發(fā)展,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tài)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其次,黨員隊伍的數(shù)量和結構出現(xiàn)了重大變化。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國黨員的數(shù)量由3500萬人發(fā)展到6600多萬人,平均每年凈增146萬人,現(xiàn)有黨員人數(shù)約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5.2%。在黨員隊伍構成上,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雖然工人(包括知識分子)和農民黨員仍占了大多數(shù),但是,一些新的社會階層的人甚至一些以資本要素參與分配的人也開始加入黨的組織。

再次,黨的干部隊伍正在進行整體性新老交替。與20年前相比,現(xiàn)在我們的干部隊伍的平均年齡降下來了,文化程度提上去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但是,這些中青年干部也有其不足,主要的是接受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教育不夠系統(tǒng)也不夠扎實。另外在實際工作中也還缺乏黨內生活和艱苦環(huán)境的嚴格鍛煉。建設一支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要求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還需要我們下很大的力氣。

第四,黨執(zhí)政時間越長,越要十分警惕黨的執(zhí)政地位可能帶來的影響。雖然黨已經持續(xù)執(zhí)政50多年,但同樣面臨著執(zhí)政的考驗。這個考驗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傾向。二是容易滋生和積蓄既得利益。三是容易出現(xiàn)權力失控現(xiàn)象。四是容易失去生機和活力。作為執(zhí)政黨,必須時刻警惕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我們只有努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才能夠使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第五,黨員干部隊伍中出現(xiàn)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同志所說的三個“相當不少”,即“現(xiàn)在黨的建設同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地方還相當不少,黨內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違背黨和人民利益的也相當不少,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我們需要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也相當不少”。

教學參考之三

思想的破產催促了組織的垮臺

——蘇共在對待理論方面提供給我們的教訓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沒有革命的理論,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動。由領導革命暴動轉向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對執(zhí)政的共產黨來說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面對大量前所未遇的、不可能在馬列經典著作中找到現(xiàn)成答案的新情況、新問題,共產黨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而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才能適應時代要求,闖出新路,不斷推動國家和社會向前發(fā)展。這就需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結合變化的實際,不斷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惟有如此,馬克思主義才是活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才能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然而正是在這方面,蘇聯(lián)共產黨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長期以來,蘇共不但把領導人民奪權時的那套黨建理論絕對化,而且僵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把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變成了死的教條。這不僅使廣大黨員對理論淡漠,而且也使他們在長期的灌輸中不知不覺地認同僵化,形成了自己不愿思考問題、消極等待上級指示的習慣。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失去了活力,外表強大的黨,本身也就變得本質脆弱、不堪一擊。這種脆弱在改革中充分暴露出來了:黨的理論在與其他各種思潮的論戰(zhàn)中漏洞百出,迅速敗北,不可能被作為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工具,于是黨員紛紛放棄這套理論,轉向對其他思想的信仰。所以可以說,思想上的破產才注定了蘇共組織上的垮臺。而這種思想上的破產,與其歸罪于其他思潮和理論的沖擊,還不如說是由于蘇共以僵化的思維對待馬克思主義導致了黨的整體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的喪失。

與理論上的僵化、教條化相對應的是,蘇聯(lián)黨和國家的發(fā)展也陷于停頓,越來越失去了在行動上和政治上切實應對國內和國際發(fā)生的變化的能力。其結果是,蘇聯(lián)以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無法將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用來為社會進步服務,不能及時實現(xiàn)從社會經濟的行政命令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社會主義建設最初階段的極端條件下、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恢復年代是有效的)向更加符合社會發(fā)展新階段的要求的體制過渡。

顯然,20世紀80年代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意識到了理論上的僵化和教條主義盛行,是造成蘇聯(lián)社會停滯發(fā)展的內在原因,也試圖從理論創(chuàng)新上實現(xiàn)突破。正因為如此,后來才有了他的那一套美其名曰“新思維”的理論。但是,戈爾巴喬夫的理論創(chuàng)新并不是從創(chuàng)造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出發(fā),而是大量地摻和了西方的各種流行的所謂“民主”和“人道”的觀點,使“新思維”嚴重脫離馬克思主義的軌道,成了各種思想的大雜燴。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初期,蘇聯(lián)的改革基本上還沒有越出社會主義范圍。1986年2月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仍然把“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有效地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可能性”作為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但是,在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指導下,改革逐漸變?yōu)楦南颍锤淖凕h的指導思想,使改革脫離社會主義方向。1988年6月召開的蘇共第二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改向的標志,在這次會議上,蘇共正式易幟,放棄了科學社會主義,舉起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旗幟。蘇聯(lián)改革的車輪轉向了以“瑞典模式”為目標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從此,蘇聯(lián)這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步步地走向了衰亡,直至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從反面告訴我們,無產階級政黨要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必須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進行,否則,理論創(chuàng)新必然要跑偏,其結果必然要把社會主義引向邪路,甚至葬送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