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服務工作學習材料
時間:2022-05-27 05:19:00
導語:老干部服務工作學習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時間的推移,廣大老干部年齡越來越高,身體越來越弱,病情越來越多,乃至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如何適應高年齡期、高發病期的特點,為廣大老干部經濟供給、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醫療保健等方面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妥善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確保他們安度晚年?據筆者之見,要根據老干部工作有關政策,結合“雙高”期老干部的特殊需要,著力構建單位盡責、家庭盡孝、社會盡力、老干部盡心“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
一、老干部進入“雙高”期具有的基本特點
老年人是眾多人口中脆弱的群體,高齡老干部是老年人口中脆弱的群體。據調查分析,進入“雙高”期的老干部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生活自理困難。人進入老年后,生理機能日漸衰弱,自理能力逐步下降,日常生活依賴率高。而高齡老干部身體更加衰弱,生活依賴性更強,雖然絕大多數個人生活還能夠自理,有些人甚至還能幫助他人,但日常生活中一些較重的家務需要人幫助,患病期間需要有人護理、照料;特別是隨著身體的日益衰弱,一些活動受到限制,個人日常生活愈來愈需要后輩和社會提供一定的幫助;至于那些長期癱瘓、臥床不起,完全喪失自理能力的高齡老干部,更需要人的幫助。
二是看病就醫不便。大多數高齡老干部患有多種疾病,看病就醫的頻率增高。但因一些地方和單位就近就醫的規定難以落實,建立家庭病床不規范;加之醫藥費報銷難,高齡老干部存在著病難看和難看病的問題,有的有了病只好“硬撐著”。
三是精神生活欠缺。進入“雙高”期的老干部表現在生理上的特點是體弱多病,行動不便;表現在心理上的特點是喜愛活動,愿人尊重,怕受寂寞,忌遭冷落。但由于年齡和健康的原因,大多數高齡老干部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人際交往的范圍越來越窄,日常生活往往重復著散步——聊天——看電視——睡覺等單調模式,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加之有的老干部孤身一人或老倆口生活,即使有子女在身邊的,因子女整天忙于生產、工作和家務,陪老干部聊天的時間少的可憐,孤獨感和寂寞感較重;甚至有的子女不孝,還增加了老干部的精神痛苦。
二、做好“雙高”期老干部服務工作的基本內容
老干部進入“雙高”期后,需要提供的服務內容很多。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服務:
一是經濟供給。經濟供給是每個老干部安度晚年的基礎和前提。老干部每月都有離退休費,只要對上級政策規定的,做到及時全部落實到位;在政策規定之外的,做到隨著經濟的發展、效益的增長,生活質量相應地提高,經濟上的供給問題就不是太大,老干部也會感到心滿意足。
二是生活照料。生活照料主要是指老干部在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由誰提供必要的照料和護理。對高齡老干部來說,僅有經濟供給還不夠,還需要家庭、單位和社會在日常生活上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服務,以滿足他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如果經濟供給有了保障,對老干部的生活照料就成為最主要方面,它對老干部安度晚年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三是精神慰藉。老干部要健康長壽,安度晚年,不僅只是吃飽穿暖,還要有精神寄托。老干部的精神生活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和健康狀況,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優越,生活情趣就表現的強烈和活躍。因此,對高齡老干部來說,在經濟供給得到基本保證的條件下,精神慰藉越來越顯得重要,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關心老干部,既要關心他們的物質生活,也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關注他們心理上或精神上的需要,并盡量給予慰藉和滿足。
四是醫療保健。人老病多是一種自然規律。然而,許多老干部最怕患病,怕得了急病沒人搶救,不能及時送醫院;怕長期臥床不起,沒人護理和照顧,迫切需要隨時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而廣大老干部患的多是慢性病,需要經常服藥,進行檢查,尤其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調理。一般情況下,不必也不可能長期住進醫院,醫院一家也難以對他們一個個照顧周到,需要家庭、單位和社會共同提供周到細致的醫療保健服務。由此可見,醫療保健服務搞的好壞與否,關系到老干部的身心健康,關系到他們的晚年生活。
三、做好“雙高”期老干部服務工作的基本模式
老干部進入“雙高”期,處于人生旅程最困難的階段,最需要單位盡責、子女盡孝、社會盡力和老干部之間盡心。因此,要根據“雙高”期老干部的不同需要,盡快建立單位、家庭、社會和老干部“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形成齊抓共做老干部服務工作的良好氛圍。
(一)強化主角——單位盡責
做好老干部服務工作是全黨全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理所當然的也是各地各單位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各地各單位要強化自身的主角意識,盡職盡責地做好“雙高”期老干部服務工作。
一要按政策落實好生活待遇,確保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無論地方財政再緊張、單位經費再困難,都要本著“高看一眼、厚待一層”的原則,按規定讓老干部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或按時足額發放離退休費;并建立和完善離退休費正常增長機制,讓老干部隨著經濟的發展、效益的增長,生活質量相應地提高。按規定讓老干部參加醫療保險統籌,或在制度規定的范圍內實報實銷醫藥費;在制定醫療制度改革方案時,要針對“雙高”期老干部的實際情況,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和優待辦法,確保老干部就近就醫,不要過度限制老干部取藥數量,不能將老干部必需的常用藥改為自費藥,對老干部在規定范圍外的特殊用藥,要適當采取“幾個一點”的辦法,切實幫助解決;對外出就醫腿腳不靈便的老干部,單位要拿出專人作為“陪診員”陪同就醫;要引進社區醫療保健的新辦法,依托社區醫療保健服務站(點)為老干部的醫療保健提供上門服務。要按規定落實好各種政策性補貼,特別是要本著“寧寬勿嚴”的原則,適當放寬孤、殘、癱等高齡老干部享受護理費的規定,并對孤身、傷殘或特困高齡老干部,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
二要按規定建設好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和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確保老有所教、老有所學。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既是各級領導與老干部交流情況、溝通思想的橋梁,又是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載體。因此,要按照有關規定,凡有3名以上黨員老同志的地方和單位,都要建立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或黨小組,選好配強支部書記,并指導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充分發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通過定期開展活動,切實加強對老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對行動困難、不能參加集體活動的高齡老干部,每次到其家里活動;或支部派人上門把上級文件或會議精神的原文送給他們看、讀給他們聽,并通過交心談心,幫助解惑釋疑。
三要按要求建立各種老年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確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要健全關工委、老年體協、老干部藝術團等組織,建立老干部活動場所,并按照老干部的個人意愿、身體狀況,依托各種老年組織和陣地,引導和組織他們參與咨詢論證、技術攻關、人才培訓、關心教育下一代等工作,開展門球、拳、劍、操、舞等文體活動;對外出參加活動有困難的,可以支助在孤身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干部家中設立家庭活動室,讓老干部自愿地聚在一起學習、娛樂、談心。
四要按需要加強與老干部的聯系和對重點老干部提供特殊服務,確保老有所慰、老有所靠。要建立領導干部與老干部“1+1、結對子”的聯系制度,在堅持一季度一次上門走訪,了解老干部的思想、身體和生活情況,介紹本地本單位發展狀況的同時,做到老干部生病住院、家中有人病故、家中遇到特殊困難、家庭或鄰里鬧矛盾、重大節日“五必訪”,讓遇到特殊情況的老干部及時得到組織的關懷。老干部工作人員要憑著關心老干部的親情、愛護老干部的感情、服務老干部的熱情,堅持半月一次上門了解情況、征求意見、當好聯絡員。單位黨(團)組織要組織黨(團)員青年與老干部結對子,開展忘年交活動,讓他們定期上門陪老干部聊天,幫老干部做家務,既讓一個渴望遠離孤獨的老人找到心靈的慰藉,也使每個富有愛心的年輕人成為“夕陽的天使”。在此基礎上,對個人生活不能自理,又無直系親屬;個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子女不便或不能照料;身患重病需要長期療養,且又愿意過集體生活的高齡老干部,支助他們入住托老所、老年公寓、社會福利院,依托社會養老機構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對在城鎮居家養老但臥床不起或獨居的老干部,可安裝求助門鈴,讓他們遇到緊急情況時,通過求助門鈴就能求得左鄰右舍和他人的及時幫助;或幫助老干部安裝一部求助電話,將單位領導、老干部工作人員或結對幫扶的黨(團)員青年的聯系電話提供給他們,讓他們遇事通過求助電話就能立即得到解決;對經濟條件允許的老干部,可以幫助他們雇請保姆。對在農村居家養老的獨居老干部,凡其他親屬具有扶助能力,又愿意承擔扶助義務的,要通過當地黨組織與雙方協商,簽訂親屬扶助協議書,并經司法公證,在老干部百年歸山后,承擔扶助義務的當事人繼承被扶助老干部的遺產。
(二)立足家庭——子女盡孝
因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加之經濟欠發達,當前我國社會還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當老干部離退休后,家庭就成為主要的活動場所,子女就成為照料的主要依靠;當老干部在依賴他人照料時,首先想到的是子女,對子女照料的期望值極高。如果一個家庭和和睦睦、相處融洽,就會對老干部的精神生活、環境適宜、心理調節、強身健體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種情況下,即使單位搞的再好也代替不了家庭,外界人員服務再周到也代替不了子女。從這一方面講,家庭服務勝于社會服務。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把服務工作延伸到家庭,充分發揮子女照顧老干部的作用,是老干部工作進一步走向社會化的客觀要求。因此,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努力強化家庭服務老干部的功能。
一要強化教育。要對子女進行法制和道德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到子女照料高齡父母是不可推卸的義務,并通過設立“養老道德評議臺”、簽訂“養老協議書”、開展“不忘父母養育恩,爭當孝順好兒女”活動、評選“敬老好兒女”等形式,激勵和引導子女孝敬老人。
二要加強引導。要經常召開家庭服務會議,分析家庭服務的現狀,解決存在的問題,引導子女們不僅知道照料父母,眼到是真功,應細心觀察;手到是實功,應手勤腿快;心到是硬功,應真心實意,更要做到父母什么時候想子女了,子女就什么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父母心里想什么吃的、穿的,子女就及時給他們買來;父母為什么事犯愁,子女就想辦法化解,對父母事事關心體貼、細心照顧、精心服侍,把家庭生活中的溫暖、和諧、體貼、照顧、尊重和感情交流都體現出來。
三要培訓家庭護理員。要借鑒河北滄州培訓家庭護理員的作法,從老干部家庭中挑選合適的子女,請醫護人員每年舉辦一期家庭護理技術和急救知識講座,從飲食調理到起居休息,從身體鍛煉到急病搶救,都手把手地傳授,幫助他們掌握日常護理和常見病的搶救知識,使他們成為老干部的家庭保健護理員。
(三)面向社區——社會盡力
老干部進入“雙高”期,從物質到精神多層次的種種需求,單靠家庭、單位已不能得到滿足,必須由社會統籌解決。而老干部生活在社會中,他們的衣食住行和學習、醫療、娛樂等物質、精神生活的一切,沒有哪一項離得開社會。社會服務搞好了,老干部的養、醫、為、教、學、樂等方面就能夠得到更好地落實。由此可見,搞好老干部的社會服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而社會服務主要是通過社區正規服務、志愿者及社會機構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幫助和支持,使其能在較為熟悉的社會環境下維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與隔離的服務模式;它是一種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為老照顧方式,具有點多面廣、項目齊全的優勢,能承擔部分原來由家庭、單位向老人提供的關心和照料,保證老人得以居家養老。因此,要借助社區各方力量,建立一個就近、方便、快捷的服務系統,更好地為老干部就近學習、就近活動、就近得到關照、就近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一要建立以居家養老為主要對象的生活照料體系。通過社區黨(團)組織實施“1+1敬老工程”,組織青年志愿者和中小學生包戶服務;建立社區服務志愿者協會,開展“代”、“幫”服務活動;組織家庭服務隊,預約上門為老干部提供代購物品、代辦事務、維修器具、清洗衣被、打掃衛生等家政服務,保證居家養老的高齡老干部“小事不出門,大事有人幫”。
二要建立以就醫救助為主要形式的醫療服務體系。通過社保、衛生部門在社區建立醫療保健服務網絡,方便老干部就醫;可派人當“陪診員”實行全程導醫服務,除陪老干部看病外,劃價、交費、取藥等事宜也全權;對不能外出就醫的,設立家庭病床,定期巡回診治,入戶送醫送藥,并傳授必要的醫護知識;對突發性急病,或家庭無人護理的,社區家庭服務隊可派人護理。
三要建立以政治時事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教育體系。通過涉老部門或社區黨組織建立社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開辦老年學校,采取舉辦讀書班、輔導報告、上老年大學和建立老年心理咨詢等形式,定期組織老干部學習時事、政策、法律,了解國內外形勢,并進行思想疏導。
四要建立以社區建設為主要目標的老有所為體系。按照老干部個人意愿、身體狀況,通過一定的組織,充分發揮老干部的政治、經驗、威望和時空“四大優勢”,引導他們在加強社區教育、優化社區環境、維護社區治安、發展社區文化和參與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智獻力。
五要建立以活動站(點)為主要場所的文體娛樂體系。通過老年體協、老年書協、老干部藝術團等文體組織,依托老年活動場所,就近開展小型文體活動,注重用健康有益、積極向上的文化占領老干部的活動陣地。
(四)依托同伴——老干部盡心
老干部之間經歷相近,語言相通,思想感情容易產生共鳴。充分利用老干部之間這一共同點,是做好高齡老干部服務工作的有效途徑。因此,要充分發揮老干部的獨特優勢,讓他們為“雙高”期老干部排憂解難盡一份心意。
一要結對互助。要按照組織指定與個人自愿相結合的原則,由身體健康的與活動不便的、低齡的與高齡的老干部就近結成對子,運用床頭聊天會和開展“一幫一”活動,讓他們相互解開思想疙瘩,照料日常生活。
二要劃片關照。要按居住地把年齡相對較低、身體較好的老干部組成關照組織,負責監護本片高齡老干部的情況,讓老干部之間在生活與安全等方面相互關照,遇到緊急情況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 上一篇:干部考察工作的學習材料
- 下一篇: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學習材料